邱少艷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的、直接體驗的、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養(yǎng)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這些內容有許多學校之前都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我談談自己對課程中教師的角色與行為的理解。
一、教師的角色定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必須從問題入手,以問題探究為出發(fā)點,教師應該主動掌握可以利用資源的動向和線索,明確學生需要什么、喜歡什么,學校、教師又能為他們提供什么方便,并在此基礎上擬訂“課程綱要”,對課程實施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幫助學生找準問題探究的切入點。它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
1.教師——學生研究問題的引導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學生的探究容易多而雜亂,或者沒有意義。因此,需要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活動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我校歷史組的學生課題《抗戰(zhàn)時期宗文精神的探究》,在確定以宗文百年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如何從學校兩百年的歷史中挖掘出具體的研究內容?這時正好全世界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紀念二戰(zhàn)的活動,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上也進行了大量的報道。于是教師就提醒學生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學生通過討論認為往常理解的抗戰(zhàn)的英雄人物都來自課本,而這些人物離我們太遠,難以引發(fā)共鳴,而身邊的英雄人物讓我們更切實更鮮活地感受到一些普通的民眾在當時的抗日運動。于是,學生將學校的這段歷史作為研究的確切時間段,在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更深入挖掘宗文中學的校園文化底蘊,使學生對學校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培養(yǎng)愛校愛國的情感,并使他們最終肩負起祖國未來的責任。
2.教師——學生實踐活動的合作者。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思維往往異常活躍,情感也相當投入,因而時常會有十分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然而,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同時又具有閃斷的特性,容易喪失,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再者,實踐探究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他們自己在做“學問”,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或是麻煩,這容易使他們失去信心。教師應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實踐中,不但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有效指導作用,而且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探究。
教師要從課堂上的講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共同參與者,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認知。教師應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經常走下講臺、走出教室,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
3.教師——學生深入研究的指導者。
綜合實踐活動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防止淺嘗輒止。然而,學生由于知識、思維、意志等的局限,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探究活動中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把探索活動持續(xù)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
我校高一學生對現(xiàn)在的手機的普及現(xiàn)象產生興趣,研究的初期關注的僅僅是手機在學生中被廣泛地使用,它可能有利有弊。在指導老師的參與、引導下,研究的層次從短信的內容上升到手機文學的探究,了解手機作為第五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所占據(jù)重要地位。指導教師約請《火花·中學生手機文化》雜志社的工作人員和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進一步認識手機在更多學生中的普遍影響。
他們在研究動機中寫道:生活中,家長、學校和社會給予學生太多條條框框。學生需要革命,得到精神的釋放;同樣的,舊的文學太拘泥于形式,老氣、沉重,學生需要灌輸新知識,開發(fā)新思維;再者,教育界的不斷改革,也提醒我們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結合,于是寫手機短信的題型一炮走紅;各種短信大賽開展得如火如荼;再加上現(xiàn)在手機自身也開始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這樣的學科基礎,這樣的發(fā)展形勢,雖是困難重重,但手機文學的崛起事出必然。面對不可阻擋的發(fā)展潮流,我們該如何幫助手機文學走出發(fā)展的誤區(qū),該如何讓手機文學充分體現(xiàn)語文特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該如何在“中學生的手機文學”和“學習生活”上找到契合點,又該如何緩解各方認識上的差異……解決這些問題,便是我們此次研究的最終目的所在。
從中我們高興地看到,學生的研究不是表面的、膚淺的,他們在思考、在研究,在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參與到與社會發(fā)展有關的活動中。
二、教師可能的行為偏差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教師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因為學生素質的形成是一個主體的建構過程,不是在整齊劃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教師要尊重差異性,尊重多樣性,尊重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潛力,對學生不能形成先入為主的成見。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的機會,經常仔細地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存在差異,在實施獎勵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不可有不同的對待,常常了解學生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視、隨時修正,也就是說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另外,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以及課程進行中的生成性,不要強迫學生按照教師定好的方案和思路走。
1.固守課程模式,依賴活動材料。
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忠實取向”,所謂的忠實取向是指部分教師將綜合實踐活動材料奉為“圣經”,出現(xiàn)課程實施的教材化、學科化傾向,仍固守課程實施的問題。
出現(xiàn)忠實取向的原因當然是多年的教學模式產生的慣性,本來作為課程主體之一的教師,其職責就是原封不動地復述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制定好的既定課程,這樣便形成被動和消極地執(zhí)行既定課程計劃的心理定勢,并逐步形成按教學大綱、教材進行教學的習慣化行為模式。
2.急于求成,對學生目標過高。
現(xiàn)在我們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各內容,都帶有實驗性質。教師也很想在這個階段能有所收獲,在指導學生時往往會希望結論非常完美,可以成為他人的典范。這種想法當然很好,我們希望大家的課程實驗都很成功,但這顯然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課程進行的差異是存在的。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失敗的結論是寶貴的經驗,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能把研究的結果看得過重,而應重視課程的過程和在其中獲得的經驗。
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不要掩飾那些失敗的東西,也不要為了成功的結果,過多地干涉學生的研究過程。
3.知識儲備不夠,個人能力有限。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對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它的多樣性、偶發(fā)性、豐富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個人能力不到位,無法把教師的認知轉化為可操作的課程設計,無法應付課程進行中的偶發(fā)事件,則都會使課程效果大打折扣。
當然,對教師的要求也要有適度的期望,過高或過低的要求都不利于最高成就的獲得。所以,社會各層面應認識到教師成長的漸進性,認識到教師行為改變的艱難性及出現(xiàn)行為偏差的正常性、可能性,對教師的教學行為作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同時,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深度及難度應符合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不能過深過高,以防止給教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繼而產生阻抗心理。而教師本身應充分了解綜合實踐活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正確看待自身素質的缺失,對自身有一個適度要求,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中,并正確對待成長歷程中的曲折。
總之,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應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fā)掘課程資源,在活動中真正起到合作、參與、指導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定能真正進入動態(tài)的良性運行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