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53年7月,在朝鮮板門店中、朝、韓、美簽署《朝鮮停戰(zhàn)協定》,結束了歷時三年的朝鮮戰(zhàn)爭。中國作為參戰(zhàn)的一方,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當時的一切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開始走向現代化、制式化,在戰(zhàn)爭中學習如何打一場現代化的局部戰(zhàn)爭。
關鍵詞:抗美援朝;軍隊建設;中國;影響
作者簡介:李寧(1989.7-),男,河南范縣人,貴州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2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應金日成首相的請求入朝幫助朝鮮人民軍抵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屬于一場地區(qū)性局部戰(zhàn)爭。作為參戰(zhàn)一方的中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學會了許多,從軍事角度來看,中國軍隊打贏了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使中國軍隊 贏得了世界的贊揚,同時美國軍隊也給中國軍隊上了一課,即如何打一場現代化的局部戰(zhàn)爭?!奥摵蠂姟钡谌嗡玖羁死藢④娫谕?zhàn)協定簽字之后說“我執(zhí)行政府指示,獲得了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名聲: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沒有勝利的停戰(zhàn)協定上簽字的指揮官,我感到一種沮喪的心情。我想我的兩位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將軍也有同樣的感覺”[1]。志愿軍司令彭德懷元帥說:“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侵略者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已經解放了的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安全、為民族的尊嚴而戰(zhàn)都是不可戰(zhàn)勝的”[2]。朝鮮戰(zhàn)爭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赫赫名聲,向全世界展示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力量與對待西方的態(tài)度。
一、對中國軍隊裝備現代化的影響
建國初全軍共有槍械200余萬支(挺),其中步槍口徑多達13種,分別為德國、美國、英國、日本、俄國、法國、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被稱為“萬國牌”;地面壓制火炮約1.7萬門共14種口徑,分別為7個國家制造的近40個型號,其中迫擊炮居多,占火炮總數的82%,山炮、野炮占14.5%,榴彈炮、加農炮占3.5%,而口徑最大、性能較好的美制M1式155mm榴彈炮全軍只有35門[3]。僅從陸軍裝備的口徑稍大的火炮數量(戰(zhàn)前統計)來看,美軍一個師有57mm至155mm的火炮352門,而志愿軍一個軍只有36門,平均到師才12門,兩者相比,差別極大。即使是志愿軍的炮兵師,火炮數量也不及美軍的一個師。不僅如此,我軍在武器裝備方面還存在四個主要問題:一是裝備整體落后,兵器五花八門、二是結構不合理,重武器不足,火力不夠、三是運輸工具奇缺,機械化程度低,機動性差、四是補給困難。戰(zhàn)爭是敵我雙方人力和物力的較量,毛澤東曾精辟地闡述到:“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钡@并不代表說中國共產黨不注重武器裝備的改善與更新,相反中國共產黨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初就積極爭取蘇聯的援助來更新裝備。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了一個武器裝備更新的機會。周恩來總理在決定出兵之后出訪蘇聯尋求援助的時候,隨身攜帶一份軍事訂貨清單,上面包括:火炮種類11種,計有100—200mm大口徑加農榴彈炮、100—122mm大口徑榴彈炮、口徑85mm和76mm加農炮、76mm山炮、57mm戰(zhàn)防炮、85mm和76mm高射炮、37mm高射炮火箭炮、大口徑高射機槍共2114門(挺);汽車類10種:牽引車、運輸車、修理車、起重機車、救護車、摩托車等,共3301輛其中運輸車1500輛;還有觀測儀器18種、通訊器材8種、彈藥2種[4]。
朝鮮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中國軍隊裝備走向現代化、制式化的一個有利契機,假如中國獨立發(fā)展而不借助于外力,這種情況可能會耗費更多的時間。1954年戰(zhàn)爭結束一年之后,蘇聯將60個師的裝備交付完畢。截止到那時,我國用蘇聯貸款購買各種槍88.4萬支(挺)、火炮8900多門、雷達探照燈800多個、觀測器材9.8萬件、槍彈8。6億發(fā),炮彈1069萬余發(fā)、工程車輛990多輛,以及一些防化、爆破器材[5]。在購買蘇聯武器的同時,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也大力發(fā)展自己的兵工產業(yè),新建或者改建、擴建了一批兵工產業(yè)。至1955年底,我軍利用進口及國產武器準備,共換裝或新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wèi)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射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9個艦艇支隊。至此,海軍和空軍裝備初具規(guī)模,陸軍特種兵裝備得到迅速發(fā)展,步兵的舊雜式武器絕大部分被淘汰,基本視線里武器裝備的制式化。
二、對中國軍隊后勤補給現代化的意義
后勤補給在戰(zhàn)爭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將領將領領兵征伐時一直在遵守著一條極為重要的原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將領如果丟失糧草會人頭落地,因為糧草充足就意味著軍心穩(wěn)定而不會出現逃兵狀況。例如古代著名戰(zhàn)例東漢末年的曹操與袁紹進行的官渡之戰(zhàn),原本優(yōu)勢一方的袁紹在糧草被燒毀之后大敗而回,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與曹操同一時期的諸葛亮也曾因為糧草不足的原因而不得不退守巴蜀,北伐不得全功。戰(zhàn)爭不僅比拼的是雙方軍隊的戰(zhàn)斗力及意志力,同時也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例如二戰(zhàn)時期,如果不是美國在充當世界的“后方工廠”,為盟軍提供裝備與補給,那么盟國向打贏這場戰(zhàn)爭勢必會更加艱難。
對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朝鮮戰(zhàn)爭是一個新的課題,他們在這場戰(zhàn)爭中面對的敵人不再是像國內戰(zhàn)爭時期的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軍隊,而是面對剛剛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美軍。在戰(zhàn)場上,美軍給中國軍隊上了一課,什么是現代化條件下的戰(zhàn)爭,什么是現代意義上的后勤補給。在長津湖戰(zhàn)役中,志愿軍戰(zhàn)士穿著單衣冒著嚴寒追擊敵軍,而在撤退中的美軍卻可以享受到B級野戰(zhàn)口糧甚至是廁紙等物品。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志愿軍司令部越來越意識到后勤補給在現代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加強對志愿軍后勤的領導,中央軍委于1951年5月19日作出了關于加強志愿軍后方勤務工作的決定:(一)立即成立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內之一切后勤組織與設施;(二)志愿軍后方司令部,直接受志愿軍首長領導;(三)加強各大站及軍、師、團各級后勤工作的領導。各分部副部長兼任各大站站長,軍師團后勤部(處)長由軍師團副職兼任;(四)凡過去配屬志愿軍后方勤務部之各部隊,統歸志愿軍后勤的建制序列。志愿軍后勤司令部的成立,是朝鮮戰(zhàn)爭后勤工作從理論到實踐的一次重大轉變,將后勤工作的職能大為擴展,從組織供應到組織供應與指揮戰(zhàn)斗相結合,適應了朝鮮戰(zhàn)爭激烈的后方戰(zhàn)爭及補給復雜的狀況。同時也改變了軍隊補給的方式,由原來的取之于敵到由國家統一組織;補給的任務由籌措變?yōu)檫\輸;補給對象由原來的單一步兵發(fā)展為多兵種合成部隊。通過朝鮮戰(zhàn)爭中國軍隊的后勤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通過戰(zhàn)爭實踐,開始從現代角度看待后勤工作。當時任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曾說:“嚴格地說我們是從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才充分認識到后勤工作在現代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6]。彭德懷同志曾多次強調后勤補給的保障對朝鮮戰(zhàn)爭勝利的作用,他說:“如果打勝了,全體指戰(zhàn)員的功勞算一半,后勤算一半”[7]。朝鮮戰(zhàn)爭對于中國軍隊的后勤補給是一個嚴重的考驗,可以說這場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就在于中國軍隊的后勤補給能否跟得上。戰(zhàn)爭后期,中國軍隊再也不用顧慮補給的問題,他們也可以對“聯合國軍”進行炮火覆蓋。例如,在金城戰(zhàn)役中,我志愿軍投入兵力6個軍,動用82mm迫擊炮以上火炮1100余門(平均每公里44.4門),坦克20輛。
結語
朝鮮戰(zhàn)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意義深遠,這不僅表現在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正規(guī)化及后勤補給的正規(guī)化、現代化方面,同時對中國軍隊兵種由單一步兵向多兵種發(fā)展也產生了影響。朝鮮戰(zhàn)爭在影響中國軍隊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中國國內的政治及國際的地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中國古語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隊在一個國家中,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威懾性的。只有建立一支以高科技武裝起來的國家軍隊,中國才能夠在未來國際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釋:
[1]、張豈之:《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頁。
[2]、楊鳳安、王天成:《北緯三十八度線——彭德懷與朝鮮戰(zhàn)爭》,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頁。
[3]、張民、張秀娟:《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頁。
[4]、張民、張秀娟:《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頁。
[5]、張民、張秀娟:《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頁。
[6]、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第751頁。
[7]、楊得志:《為了和平》,長征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頁。
參考文獻:
1、柴成文,趙勇田著.抗美援朝紀實[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78
2、杜平著.在志愿軍總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3、洪學智著.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憶[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
4、聶榮臻著.聶榮臻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5、解力夫著.朝鮮戰(zhàn)爭實錄(上、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
6、王樹增著.朝鮮戰(zhàn)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