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坤
摘 要:小說《洪吉童傳》創(chuàng)作于朝鮮光海君時期,是朝鮮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國文小說[1]之一,有朝鮮文和漢文兩種版本。關于小說中主人公洪吉童的人物形象,部分學者認為是由真實人物改編而成,如認為洪吉童是世宗時期(1397—1450)洪逸童的弟弟[2],后世也有學者認為洪吉童是活躍在15世紀末期,于1500年被捕的一名強盜首領[3],但論據(jù)都不夠充分。當今,學術界普遍認為,作者許筠只是借助古代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洪吉童為主人公,以對嫡庶差別的不滿和反對貪官污吏及朝鮮王朝的統(tǒng)治為主題創(chuàng)作此小說。在此小說中洪吉童離開朝鮮,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理想鄉(xiāng),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許筠所構想的伊甸園形象。
關鍵詞:許筠;洪吉童;水滸;嫡庶矛盾;理想鄉(xiāng)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0-01
許筠(1569—1618),朝鮮小說《洪吉童傳》的作者,是李氏朝鮮中期著名的文人,小說家,思想家。許筠因創(chuàng)作《洪吉童傳》而奠定了他在朝鮮文學史上的地位,后因密謀推翻朝鮮王朝的統(tǒng)治被處以極刑。
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出現(xiàn),通常會受到其他作品的影響。
首先,《洪吉童傳》作者許筠曾出訪明朝,諳熟《水滸》,史料中有“百讀《水滸》”之說。當代多數(shù)學者也認為,《洪吉童傳》的創(chuàng)作受到中國小說《水滸傳》的影響。這一觀點記載于與許筠時代稍晚的朝鮮文人李植(1584—1647)文集中,李植在其文集中有記載“筠又作《洪吉童傳》,以擬《水滸》”。這是現(xiàn)存的對《洪吉童傳》作品最早期的評論,學術界至今都以此為據(jù)。
其次,兩部作品都以農民起義為素材,反對貪官污吏和腐敗的王朝統(tǒng)治為主題。但《水滸傳》以描寫身世坎坷、命運各異的人物角色最終都被逼上梁山為故事主線,刻畫了眾多“英雄好漢”形象,小說在“英雄好漢”與時代浪潮抗爭的悲劇結局中收場。《洪吉童傳》自始至終以洪吉童個人為主線,細致地刻畫了洪吉童的人物形象,以喜劇結局收場。相比《水滸傳》,在小說《洪吉童傳》中,洪吉童最后建立的雖然仍是一個封建國家,但依舊可以看出作者許筠在意識層次及世界觀上的提高,整個作品的文學價值也因此得到提升。但也有學者持反對觀點,他們認為《洪吉童傳》并沒有受到中國小說《水滸傳》的影響。這一觀點主要是立足于以下幾點:一是,認為《水滸傳》傳入朝鮮的時間要晚于作者許筠創(chuàng)作《洪吉童傳》的時間。二是,認為兩篇小說在體裁,風格和主題方面有著重大的差異,所以很難證明兩部小說之間的關聯(lián)性[4]。但到目前為止,學術界的大多數(shù)觀點仍認為《洪吉童傳》的創(chuàng)作受到中國小說《水滸傳》的影響。
小說《洪吉童傳》的大體故事內容如下:出生于宰相家的洪吉童,因其是庶子身份,生于封建朝鮮王朝嫡庶有別的社會環(huán)境下,注定了其可悲的身世。加之洪吉童父親的原配夫人劉氏對自己和母親的虐待,最終竟派刺客來刺殺洪吉童,洪吉童不得已而離家出走。在偶然的機會下,洪吉童加入“活貧黨”,并因其武功高超且精通道術,最終被推舉為首領。在洪吉童的帶領下,“活貧黨”在朝鮮八道劫富濟貧,懲治貪官污吏,搶奪寺院和財主的不義之財,并把它們分發(fā)給窮苦的老百姓,一時令各地官兵聞風喪膽。最終,朝鮮王朝以捉了洪吉童的父親為要挾,并派洪吉童同父異母的哥哥來捉拿他,最終洪吉童不得已而被朝廷招安,與朝廷達成和解,并被朝廷委任為兵曹判書一職。后來,洪吉童迫于形勢,率領部下離開朝鮮大陸,前往海外收服了栗島國,最終建立了心目中的理想鄉(xiāng)。
小說《洪吉童傳》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描寫了洪吉童的庶子身世和嫡庶矛盾紛爭,最終被迫離家出走。作者許筠把洪吉童刻畫成一位敢于反抗封建禮教的斗士。在這一部分中,許筠通過對登場人物形象的描寫,揭露了封建貴族統(tǒng)治者們的丑惡嘴臉,批判了嫡庶差別制度,從側面展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給人們帶來的悲哀和痛苦。小說還通過對主人公洪吉童所承受的心理上痛苦的描寫,為洪吉童在日后能夠擔當起反對封建王朝的種種不合理禮教制度做了鋪墊。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洪吉童離家出走之后加入“活貧黨”并帶領大家劫富濟貧與官府斗爭的過程。在小說的結局中,洪吉童接受了朝廷的詔安并與朝廷達成了和解,是由于作者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及條件的束縛而創(chuàng)作。作者許筠身處于朝鮮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加之性命憂慮,不可能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創(chuàng)作推翻朝鮮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作品。第三部分描寫了洪吉童率領部下離開朝鮮,前往海外建立理想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者通過對洪吉童建立新的國家的描述,暗含了作者希望推翻朝鮮封建王朝并建立心目中的理想鄉(xiāng)的愿望。
在小說中,洪吉童最終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國,但在自己當上國王之后,他也娶了兩位王妃,這也是由作者許筠世界觀上的局限性所決定的。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反對嫡庶差別和推翻朝鮮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這兩大目標最終并沒有實現(xiàn),原因在于作者許筠沒有意識到這兩大矛盾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而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作者不可能提出并建立一個優(yōu)于封建制度的國家制度,作者在當時能夠萌生反對嫡庶差別和推翻朝鮮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這兩種意識已經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我們不必去刻意苛求。
《洪吉童傳》作為朝鮮文學史的上第一部國文體長篇武俠小說,其文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王朝所固有的弊端,體現(xiàn)了高超的文學藝術價值,也對后世朝鮮國文小說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1]、在這里“國文小說”指的是用韓文創(chuàng)作的小說,歷史上朝鮮由于受中國漢字的影響,在韓文創(chuàng)制之前,文學作品都是用漢字來創(chuàng)作的。
[2]、鄭銖東,洪吉童傳研究[M].??:民族文化社,1965.
[3]、[韓]趙東一等.韓國文學論綱[M],周彪,劉鉆擴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郭頌;試論《洪吉童傳》與《水滸傳》的關系,山東大學,2006年。
參考文獻:
1、《韓國文學史》,尹允鎮(zhèn),池水涌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2、郭頌;試論《洪吉童傳》與《水滸傳》的關系,山東大學,2006年.
3、鄭銖東,洪吉童傳研究[M].??:民族文化社,1965.
4、[韓]趙東一等.韓國文學論綱[M],周彪,劉鉆擴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左江,朝鮮許筠“夢”記研究,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