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在班級中,老師都非常“關注”所謂的“學困生”。這種“關注”,對有的學生來說,它可能變成一種傷害。為了避免這種傷害的產生,有意識“忽略”個體的不足,通過對整體的評價來促進個體的發(fā)展,即“隨波逐流”。學困生隨波逐流整體評價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都非?!瓣P注”所謂的“學困生”。這種關注,從本意上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種關注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只要我們的“關注”讓學生感覺自己被關注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就已經構成。這種暗示對有的學生來說,也許是一種溫暖。但對有的學生來說,它可能變成一種傷害。
近幾年來,筆者為了避免這種傷害的產生,有意識“忽略”個體的不足,通過對整體的評價來促進個體的發(fā)展,讓個體在整體評價中自我醒悟、自我調整、自我提升,取得良好的效果。
“隨波逐流”本是一個貶義的詞語,比喻自己沒有主見,隨著潮流盲目前行。但近年來,筆者發(fā)現(xiàn),如果這股潮流是一股先進的力量,那么“隨波逐流”也許就不應該再是一個貶義的詞語了。
學困生之所以會成為學困生,原因是很多的,但其中之一的原因就他們還不會“隨波逐流”,我們的課堂,也沒有注意到到培養(yǎng)他的這方面的能力。
我們更多的是給學困生以“關注”,但這種“關注”一但讓學生感覺到了被關注,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就已經形成。為了避免這種傷害的產生,筆者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只評價小組,不評價個人
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學優(yōu)生最怕被老師忽視,而學困生卻最怕被老師“重視”。學優(yōu)生的優(yōu)處如果長期得不到老師的認可,他的自信會逐漸委縮,學困生的困處如果常常被老師提落,那他可能連起碼的自信都不復存在。
我在班里倡導建立同盟小組,采取自愿組合的形式,小組成員可以是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以是自己最想幫助的同學,還可以是自己想追逐的目標。同盟小組成立后,還可以自己起個美麗的名字。如“快跑組”“飛龍組”等,以體現(xiàn)出他們的特色與個性。評價只對整體,不對個體;成績只看小組,不看個人。各同盟組之間的評比采取積分制,凡是幫助一個學困生每學會一個知識點就給加一定的分值,積分采取一個月一評比。其他各方面的互助也都采用類似的方法進行。從評比結果來看,每組的孩子都在努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學習同盟小組每個成員之間都息息相關,這樣的學習同盟一建立,立即調動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每次組里成員遇到了問題,全組同學都為他出謀劃策,甚至前一天都事先交流。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預習的質量普遍比以前有所提升,家庭作業(yè)遲交的現(xiàn)象沒有了。有些學生告訴我,學習同盟小組的建立,讓他們覺得學習一下變得更好玩了,他們覺得學習挺有趣的。整體性評價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意識、配合意識和合作能力,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怪圈。
二、集體交流,大膽“啟用”學困生
學困生由于長期得不到認同和鼓舞,其自信逐漸消失,為了喚醒他們的自信,在課堂上我經常大膽讓學困生當老師,甚至鼓勵他們勇敢地向學優(yōu)生提問,如果學優(yōu)生能給他一個滿意的解答,那么他就要向學優(yōu)生表示感謝。如果學優(yōu)生被難住,回答不讓來,就得給臺上“老師”鞠躬,同時,全班同學給予熱烈的掌聲。例如,在復學28×24這道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習題的時候,我就讓一位學困生來做老師。
生1(學困生):“為什么要算28×4,而不是28×2”。
生2(學優(yōu)生):“因為4在個位上,你肯定先算有多少根小棒,然后再算有多少捆。”
生1:“我有些明白你的算理,但是計算時仍會算錯,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生2:“你先把一個乘數(shù)28固定,另一個乘數(shù)從個位算起,也就是先算28×4,算過以后用手掩蓋住4,只余下28和另一個乘數(shù)十位上的2,而十位是一捆捆的,因此,你的得數(shù)還不是一捆捆的,因此所得結果必須寫在十位上,而后把兩者相加!”
生1:“我明白了!是先乘個位再乘十位,如果是三位數(shù)乘以三位數(shù)就接著再乘百位,最后相加。挺簡單的!謝謝!”
而在這個過程,學困生永遠是交流的主動者,有效避免了低人一等的尷尬局面,相反優(yōu)生到是有了壓力。這樣做,看起來只是兩個人在互動,而實際全班的同學都無法不參與。他不僅要把舊知復習一遍,還要絞盡腦汁,讓臺上的“老師”會,這就不得不發(fā)揮出他最大潛力,當然,這樣的課有些浪費時間,不一定能當堂完成任務,但結果是非常有效。
三、統(tǒng)一要求,重點關注
一些學困生不知為什么學這些知識,這些知識有什么用,因此我提出誰要能解釋我們?yōu)槭裁匆獙W這些知識?我就給他獎勵。剛開始,他們會想方設法去想問題,提的問題也沒有什么重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老師的推波助瀾,大多數(shù)學生都在思維上深度參與,學生自主發(fā)言,相互批駁或支持,他們對提出的問題感興趣,課堂上有劍拔弩張,也有冰釋前嫌,更多的是理性的相互討論。這表明,他們關心自己所接受的教育。這樣,學生就不得不把課堂和生活相對接,與此同時我還要求他們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寫成日記。在學習小數(shù)的乘法時,我讓他們去超市購物,每人買半斤自己喜歡吃的水果,看看購物票上的數(shù)量關系,自己再試著算算是否和購物小票結果一致,一個學生在數(shù)學日記這樣寫道:我購買了我最喜歡吃的小蜜桔數(shù)量0.5千克,單價是每千克9.86元,總價是4.93元,我付了5元錢,售貨員找給我1角錢。我知道總價=單價ⅹ數(shù)量,但這計算結果是怎么會越來越少了呢?也就是9.86ⅹ0.5怎么得出4.93元的呢?看來我得認真聽講了。數(shù)學日記里可以看出購物激發(fā)了他學習欲望,那么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
這些要求都是統(tǒng)一的,但是在檢查中,如果發(fā)現(xiàn)了哪些同學有問題,我就將他們所存在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只研究這種錯誤的現(xiàn)象,不透露個人姓名,充分保護學困生的學習隱私。
四、整體評價讓個體得到伴隨性提升
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單獨關注學困生,明顯就把學生分成了兩個級別,這種教學行為既不利于學優(yōu)生,也不利于學困生。采運用整體評價的形式,大家就成為一個整體,人人息息相關,學優(yōu)生必須承擔起提高學困生成績的責任,不論課堂還是課后,他們都要督促學困生認真學習。學困生不再是一個人的學習,為了小組他要奮發(fā)圖強提高自己的成績。在四年級,有一個學生在學習小數(shù)的乘法時,由于前面的知識沒有學好,幾經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他就泄氣了。這樣的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上遇到困難,每年每個班級至少有五六位同學,他們是否能夠渡過這些難關,取決于教師能否幫助他們從“我不會做”過渡到“換一種方法我能夠做出來”或者“如果得到幫助,我就可以做出來”。這學期由于采用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組成同盟組,運用整體評價來幫助學困生,教學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
通過幾年的實踐,我覺得這種方法非常有效。它不僅能使學困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逐步提升,而且還能使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得到可持續(xù)放大。這種能量是傳統(tǒng)的、簡單的“關注”和“重視”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