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久祥
孩子轉學轉到?jīng)]學可轉
小浩是個18歲男孩,父親是刑警,母親開服裝店,他不肯上學,已在家待了一年了。仔細了解小浩的經(jīng)歷,還真是比較奇特:小學轉了5次學,初中轉了4次,到高中,沒幾所中學可轉了,索性待家里不肯上學了,他認為上學沒用,天天待家里讀《論語》。
小浩跟父親長得很像,身高也差不多,只是瘦兩圈,上唇已經(jīng)長出了細細的絨毛,從外表看,已接近一個發(fā)育良好的成年人,坐在我面前的沙發(fā)上一言不發(fā)。
我打算單獨跟小浩聊聊。父母在場時,孩子會認為你和他父母是一伙兒的,要么不說話,要么說話都是擰巴著來,把父母請出去,就是為了最短時間取得孩子的信任。
小浩的父母出去了,我盯著沙發(fā)上的小浩。
“小浩,咱們聊聊上學的事情吧。”小浩眼中閃過一絲警惕和不耐煩。心理咨詢畢竟不是單純的聊天,它還是有一些專門的技術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必要時,我甚至會一拍大腿,跟孩子一起罵街。所以有的父母會很奇怪,那些他們怎么都從自己孩子嘴里問不出來的事情,孩子卻愿意跟心理咨詢師說。沒幾分鐘,我已經(jīng)跟小浩開始探討上學有沒有用,小浩是個聰明的孩子,愛動腦、愛看書,說起來頭頭是道,講道理他爸爸媽媽根本講不過他,還幾乎把我說服了。
我進一步了解到,小浩待家里近一年,但這期間作為版主主持著一個游戲論壇,管理著三千多用戶,手下還有6個人,一起制訂論壇規(guī)則什么的。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里他能說會道,沒人猜到他的真實年齡。他野心勃勃,想用政治學管理,把論壇發(fā)展成十萬用戶。
轉學是對人際關系問題的逃避
小浩的父親是刑警,成天在外邊辦案,媽媽早出晚歸地照顧小店,把小浩扔給了爺爺。爺爺喜歡下棋,每天都到公園找人下棋,對孩子照顧也有限,慢慢地,小浩就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特別愛跟人計較。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小浩就開始住校,宿舍的同學使了他牙膏,他就受不了,天天糾結:那個人為什么用我的牙膏呢?人家借他一支筆沒還,他能記好幾個學期。同學隨便說了一句話,他就認為在說他。慢慢地同學就不愛跟他交往了,他就跟父親提出來,說學校環(huán)境不好,要求轉學。轉了一段時間,他又跟他爸爸說,這個環(huán)境太差了,又轉。
轉學其實是一個逃避行為,在一個學校待一段時間就積累了一些沒處理好的人際關系問題,他不去面對和解決,從這個學校逃到另一個學校,把問題一扔,走了。他覺得到新環(huán)境就沒問題了,可和人接觸一段時間又有問題。他父母支持了他的逃避,模式形成了,到最后沒處可轉,轉回家里來了。
幫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原因找到了,剩下的工作就相對好辦了。首先就是讓小浩重新認識人際關系。小浩離開學校時,落了一些東西比如啞鈴什么的在宿舍,他想讓爸爸媽媽去給他取回來。我讓他自己去取,他說不敢。我讓他試著去面對同學:人家拿你一支筆你都記好幾個學期,落下的那些東西都挺貴重的,為什么不去拿回來呢?如果同學問,就跟他們說,你想回家休息休息,回來取你的東西。
最后決定由媽媽陪他去。我告訴小浩的父母要跟老師談談,請老師鼓勵一下他,說他是個優(yōu)秀的學生,很聰明,有發(fā)展前途,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學習。原先小浩認為整個學校都在排斥他,老師的鼓勵對小浩影響很大。
第二件事情是讓小浩跟爺爺一起到公園下棋,每天下午出去,不到天黑不許回家吃飯,讓他每天都有三四個小時在外邊,和社會慢慢恢復接觸。小浩答應了。
小浩的理想是當個影評家,我就跟他討論電影,討論怎么評論人。巧的是,他說了一部我正好看過的電影,我就給他分析人物心理,把他分析得服氣了。然后我就抓住機會跟他現(xiàn)身說法,說原來我也不愛學習,你看你學影評學得這么專一,你還不如我會評,學習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習的習慣,腦子就像機器一樣,不用,就生銹不轉了,物理題、化學題(他很討厭做)就是給腦子上油保證能轉。你自己在家轉,那個快慢你自己控制不住,到學校勻速轉,越轉就潤滑得越好。比如你想做影評家,語文要學好,歷史要學好,還有英語,可以只學好這三門課,其它時間做你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不影響同學、不影響老師。
改變的過程不能著急,只能一步步慢慢來。小浩只要肯繼續(xù)去上學,就是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