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小人物”形象,自普希金拓開先河后,許多作家在這個領(lǐng)域相繼展現(xiàn)鋒芒,果戈理緊隨其后,創(chuàng)作了不同性格的“小人物”,成為這方面卓有成就的作家。此后,人道主義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小人物”的命運也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注。三位文壇巨匠,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小人物”的不同形象。
關(guān)鍵詞:俄國文學 “小人物” 嬗變
“小人物”形象的藝術(shù)刻畫在19世紀俄國文學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就社會地位而言“小人物”是與統(tǒng)治者權(quán)貴們相對而言,處于社會底層或邊緣的人們?!靶∪宋铩背休d著作家對那個黑暗時代的社會階層小官吏、小職員、小知識分子等底層社會民眾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關(guān)心與思考,但是“小人物”形象成功的背后又潛存著作家們一定的局限性。
一、“小人物”形象的崛起
19世紀30年代正值俄羅斯社會變革期,在俄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革命思潮。革命活動卻沒有喚起廣大人民的覺醒意識,這引起了普希金的關(guān)注,于是將觸筆伸向了底層民眾的靈魂深處,開創(chuàng)了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小人物”。 從此,“小人物”的描寫便貫穿于19世紀俄國文學界。
作者以故事敘述人的身份描寫他三次遇到驛站長維林命運的變化。主人公是個十四品的小文官,年邁體衰,與女兒杜妮亞相依為命。后來女兒被一位貴族軍官拐騙,他徒步去彼得堡想“把迷途的羔羊帶回家來”,可是被拒之門外。至此,維林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含恨而終。
小說以深刻的思想、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描述驛站長凄苦的一生,批判了俄國森嚴的等級制度,揭示了小人物的悲劇命運。善良且懦弱的性格是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在維林身上,作者寄寓了一定的同情和憐憫,但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其懦弱忍讓和卑躬屈膝的深刻反思。然而,普希金的偉大不只是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小人物”形象,而且作為一個貴族能夠跨越階級刻畫出一個平凡的人物形象,通過維林幾次尋找女兒的過程逐步展示了社會地位不平等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沙皇時代底層人民與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可見當時作者思想之進步。
二、“小人物”形象的發(fā)展
四十年代后,果戈理進一步發(fā)展了“小人物”的主題。作者曾在彼得堡當過小職員,但薪俸微薄,??拷桢X度日。在那里他目睹了腐敗黑暗的專制統(tǒng)治下的人情冷漠,對小人物的卑微地位和悲慘命運予以深切的同情,并用文字抨擊并諷刺了當時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國等級森嚴的官僚制度。小說《外套》的主人公巴什馬奇金,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九品文官,沒有興趣和愛好,也沒有朋友。一件耗費了他所有積蓄的外套的被劫,向警察署長官求助的失敗,使失望的巴什馬奇金一病不起,最后嗚呼哀哉。但結(jié)尾處的荒誕手法,使主人公的靈魂復活,最終靈魂搶到了長官的“外套”,這無疑是對當時俄羅斯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果戈理通過這個復仇幽靈的形象向人們展示處于壓迫地位的“小人物”的反抗,以此表達對受壓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光明未來的深切盼望。
《外套》形象刻畫更為深刻,貴族形象不再被美化了,而是給予了批判,闡明“小人物”致死的主要原因就是源于上層階級的壓迫。評論家們曾說,果戈理小說的“笑”是“含淚的笑”,他用含淚的幽默去控訴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是從果戈理的《外套》里走出來的?!惫昀碚J為不合理的社會關(guān)系壓抑和扭曲了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遠大抱負,使人們安于現(xiàn)狀,逆來順受。而這樣一個荒誕的結(jié)尾表明,巴施馬奇金式的人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反抗壓迫,反抗黑暗勢力。
三、“小人物”形象的升華
繼果戈理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化了“小人物”這一主題。作者通過所塑造的眾多“小人物”形象,毫不留情地去抨擊當時社會制度的丑惡,描寫人們在暗無天日的社會中瘋狂絕望的沮喪心理,正是這種心理描寫引領(lǐng)讀者撕開黑暗現(xiàn)實的一角,身臨其境的感受著社會的骯臟與腐敗。
作者在《罪與罰》中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大學生、小官吏、女仆等“小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們交織著血和淚的生活歷程。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因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而殺人。然而殺人后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恐懼,處于痛苦的矛盾沖突中,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破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所以在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下,向警方投案自首。最終,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
19世紀中后期的俄羅斯,作家在面對社會和歷史發(fā)生巨大變革的進程中,都在緊張地思考著。當很多思考與做法都變得毫無意義時,信奉上帝、懺悔罪孽、祈求精神復活便成為他們的最終選擇。由于命運的捉弄、自身的弱點和社會的黑暗,“小人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得不到實現(xiàn)的??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人物”身上所寄寓宗教救贖思想的良苦用心。拉斯柯爾尼科夫最終皈依上帝、接受肉體懲罰、獲得精神救贖的過程意味深長、引人深思。
四、結(jié)語:“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他們長期處于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地位,失去了反抗的信心所造成的。盡管“小人物”的基本特征是懦弱的、逆來順受的,但作家們筆下的“小人物”性格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如《外套》中的幽靈就是具有反抗意識的藝術(shù)形象,這些“小人物”反抗的意識是朦朧的,反抗的方式也是過于消極的,但畢竟表明了他們的初步覺醒和為爭取生存的權(quán)利而進行斗爭的勇氣。無論被塑造的形象如何,結(jié)局又如何,都是作者結(jié)合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以不同的視角深入剖析,進而借助“小人物”的命運,表達對黑暗的社會局面的思考和關(guān)心。
參考文獻:
[1]李毓臻.俄國文學十六講[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劉文飛.普希金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3]鄭體武.俄羅斯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曲慧玲(1989-),女,黑龍江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俄語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