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萍 丁曉青
課題項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民辦高校2013年青年教師科究項目
摘要:當湖書院是清代江南地區(qū)帶有古典藝術之美的書院建筑,它既保留傳統(tǒng)書院建筑的特色,又融入江南地區(qū)園林建筑的要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文中主要研究它的門窗、內部構架、屋頂?shù)仍煨蜕系奶卣鳌?/p>
關鍵詞:書院;建筑;藝術;造型
0引言
中華民族的建筑歷史悠久,木結構是它的主要建筑構架。今天可借實物佐證的最早木結構房屋是西安郊區(qū)半坡村的史前建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遺址上的木結構樁洞今天仍然清晰可見,在遺址上能清晰的想象出當時木結構的雛形。建筑根據(jù)它的功能的不同而有結構形式的千變萬化。書院建筑作為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書院的設立時間是同步的,它的載體就是建筑。當湖書院位于上海嘉定孔廟明倫堂東側,得名于有“天下第一清廉”美譽的嘉定知縣陸隴其。乾隆三十年(1765),嘉定知縣杜念曾欽慕因“德有余而才不足”被罷黜的康熙十四年嘉定知縣陸隴其的政跡,修葺孔廟旁的應奎書院,增建講堂,特取陸的出生地浙江平湖的別稱——當湖為院名。書院前后三進,磚木結構,總的建筑面積近300平方米。當湖書院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為上海地區(qū)唯一現(xiàn)存的古代書院,規(guī)模完整,保存完好。對它的研究既有理論意思,又有實際價值,盡管歷代政府對它進行不斷的修繕和補充,它仍是對江南明清時期建筑進行研究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門、窗的造型分析
中國古代建筑的門是由檻、框、練盈、門簪等構成。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門不僅具有重要的實用性,同時也是地位、身份、財富、文化品格的象征。從現(xiàn)今保存的古建筑看,大門是建筑用材中最為考究的部分。公共建筑的門、窗要能體現(xiàn)出它的社會功能性,比如廟宇、宮殿、書院等,由于建筑的場所、功能等不同,在門、窗的造型和裝飾內容上也不一樣。例如在書院建筑中,對于門的要求相對要簡樸的多,無論是材料的使用,還是在裝飾上,高檔、奢華好像與書院的整體建筑還有功能都不相符。當湖書院的門有7扇,分為版門、格柵門、洞門三類,現(xiàn)選擇代表性的頭門和二進的格柵門進行分析。
1.1頭門的造型分析
當湖書院的頭門是按清代官式大門版門的框楹做法制作,豎為框,橫為欄,框欄由豎橫木條構成最外兩側貼墻或柱為抱框,向內再是門框,兩框間用兩條腰枋連接,三個空格處再加余塞板,橫向加上中下欄和抱框、門框相連,上欄與中欄間填以走馬板。頭門為木制雙扇,每扇由數(shù)塊木板拼合而成,在它的后面再加五根橫向的腰串木支撐,整個頭門的面積正好占去中間房屋一面墻的位置,門的二邊為余塞板,余塞板的正面被余塞腰枋分為上下二部分,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略大,上下表面都為淺浮雕,但體積的凹凸正好相反,上面凹,下面凸,浮雕的邊線十分工整、規(guī)則,呈團扇形,轉角的曲線呈雙弧形內收。余塞腰枋的制作也十分講究,分為上中下三個面,上下二面呈現(xiàn)角度一致的斜坡很自然的過度到余塞板上,在斜坡底部出現(xiàn)邊線起腳與門框相一致,中間面平整,與門框高度一樣。整個造型看似簡單,實則苦心經營,即符合視覺美感,又簡潔、大方。它的門欄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下欄很高,有“跨欄”的含義,意指跨進書院也就跨越蒙昧鴻溝,跨進了知識的大門,下欄越高,越增加了書院的神圣感和莊嚴感。這與權貴者常把下欄做的很高,以示門欄難過,有將閑雜人員拒于門外是不同的;中欄和走馬板的外面略加裝飾,在中欄的后部為連楹,它由一根狹長的木頭與中欄釘在一起,門楹的外形呈起伏的波浪形,左右二邊十分對稱,起伏的凹凸部分層次分明,造型或長或短,曲線的起伏或緩或急,變化豐富,從里面看,增添了門整體造型的美感,門楹中曲線的運用與門直線的造型形成強烈的對比。頭門象征書院世界與世俗世界的分界。
1.2格柵門的造型分析
二進的內門為格柵門,又稱格子門,這種門的優(yōu)點一是節(jié)省木材,二是透光性能好。它源于唐代,北宋初期開始出現(xiàn)比較成熟的格柵門造型,也成為以后歷代的模板。門有六扇全是格柵門造型,每扇門都由二根豎向邊框和六根橫向的抹頭構成,從上到下依次為絳環(huán)板1、格心、絳環(huán)板2、裙板、絳環(huán)板3,格心部分面積很大,估計是考慮采光的需要,遠遠大于清代一般的格心板與裙帶板的比例6∶4。格心板由7根豎向的長條和9根橫向的長條呈十字交叉構成,豎條間的間隔大小一致,橫向的木條分布為上下各二根,中間五根將格心板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下疏,中間密的構成方式,在它的里面又有四根橫向的長條支撐,便于中間放東西。有趣的是門的外面簡潔,幾乎成一個垂直的水平面,所有的結構都在門的里面呈現(xiàn)出來??v觀整個門的造型,看似樸素,實則做工講究,它的造型規(guī)范、統(tǒng)一,落落大方,即實用又美觀,與書院的整體功能十分吻合。由于它的門楹安在大門的前面,所以門枕石也位于下欄的外面,共四個門枕石,每中間二扇門公用一塊門枕石,二邊一扇一塊。在格柵門造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美就是在以面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同時,總是運用線來和它形成對比,而且線的出現(xiàn),又沒有破壞面的總體感覺,格心部分的直木條這種線的組合又形成一個虛面的形象,使格柵門既有面又有線的造型,還有虛面的過度和補充,將門這一物的造型美發(fā)揮到極致。
比較前面的二扇門,可以發(fā)現(xiàn)大門的裝飾位于正面,而內門格柵門的裝飾則是放在背面,正面是素面。由此得知門在建筑中處于不同的位置,它的裝飾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大門處于一個核心的地位,同時它也是與外界最先接觸的地方,是外人認識這座建筑的開始,所以他的裝飾必須放在正面,使整個建筑增色;而內門的正面則不重要了,由于人大多在屋里活動,所以裝飾的重心放在里面的面合情合理。
當湖書院建筑中使用的第三類門是像園林里面使用的洞門,它既活躍了建筑整體的藝術氛圍,又在結構、造型上豐富了建筑的外形美感,同時也給身處建筑中的人帶來了心情的釋放,增添了建筑的情調。
1.3窗的造型分析
古人在建筑中置窗,主要是為了通的功能,即通風和采光。隨著窗戶造型的不斷演變,又增加了一個審美功能,這時的窗戶已是抒情的、詩意般的美化了周圍的環(huán)境。它或瀟灑疏朗,或玲瓏剔透,典雅含蓄,似隱似現(xiàn),尤其在園林建筑中表現(xiàn)的最為明顯,更增添了園林的意境美、含蓄美,將不同的空間即分又連。
欄窗、它是產生于宋代的可開合的活扇窗,因固定在殿堂門二側的欄墻上而得名,欄窗是由格柵門演變而來,形式也相仿,故又稱格柵窗。書院二進房屋前面的窗戶屬于格柵窗的造型,它由絳環(huán)板和格心二部分構成,同格柵門相比,沒有下面的裙板,格心的構成與格柵門格心的形象大體相同,共六扇欄窗。每扇窗戶由9根橫向的木條和四根豎向的木條組合,高度與門的格心高度一致。后面還有襯托的木條。
花窗、在書房正間后面有二扇花窗,花窗的材料為磚材筑造,在中間開光部分為梅花造型,左右對稱各一扇,花窗除通風、采光外,更多的是裝飾作用。它們的基本型為長方形,在四個邊角處呈雙弧度收進,使其整個造型有團扇的形象,呈現(xiàn)出典雅之美;內部開光部分的外輪廓與窗戶的外形大體相似,中間部分圖案是由直線構成大小不一的多種造型,但又很規(guī)則的呈現(xiàn)上下和左右同時對稱。
在門和窗的造型中,虛面、曲線、轉角的弧度其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含蓄美”的具體運用。在西方建筑中也有這種曲線的運用,但它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對比;而在中國古建筑中的運用,在形式上也形成對比,但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中“含蓄美”的追求和詮釋,一種意境的表達和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它同傳統(tǒng)詩詞、文學中的含蓄、模糊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借助的載體不同。這也是中西文化本質的不同所在。
2房屋內部構架和屋頂造型分析
2.1內部構架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聯(lián)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木構架造型有很多優(yōu)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皦Φ刮莶凰毙蜗蟮乇磉_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書院首進頭門一座三間,硬山式五脊小瓦屋面,建筑面積約60平方米;中進“教學相長堂”,穿斗式,面寬三間,進深六間,建筑面積100余平方米,硬山式五脊小瓦屋面,前設院墻,中置墻門。首進和中進的內部構架應該可以歸為“穿斗式”結構,它的內部結構為五根柱子起支撐作用,分別為三根落地的長柱和二根短的瓜柱,三根長柱為上細下粗的直柱,瓜柱的造型為扁平型。梁分為上下二根,為大梁和橫梁,大梁連接縱排的五根柱子,橫梁連接中間三根柱子,大梁穿插于柱子中,橫梁插于中柱中并支撐瓜柱。后進為藏書樓,崇基,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抬梁式雙、單軒,也是五架粱結構。
在古代木結構建筑中,柱和擅的數(shù)是對應的等同,有五根柱子就有五根顫連接房屋二邊的柱子,在擅上再放置椽,椽呈扁長條形,這樣便于在上面放屋頂遮蓋物。在當湖書院首進和中進雖也出現(xiàn)了斗拱造型,但這種斗拱造型同早先的斗拱造型差別很大,更多是體現(xiàn)裝飾上的美觀,它的象征性大于實用性,起一種造型的豐富和對傳統(tǒng)在形式上的繼承,同時也起到一點支撐作用,將屋身的重量進行分散開來,使房屋結構更牢固。
2.2屋頂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像一把大傘覆蓋在房屋的梁架結構上,當然這把傘的面積大小、坡度高低都是有規(guī)定的,一是源于當時社會規(guī)定的大體尺寸,二是源于建筑梁架的大小?!犊脊び洝飞险f,“匠人為溝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當湖書院整個屋頂?shù)脑煨蛯儆谟采叫臀寮剐⊥呶菝?,屋頂帶有稍稍的內凹,山墻為封火山墻,將房屋構架的擅和椽都覆蓋在里面,防止了雨水對木材的破壞。屋面為布瓦中的合瓦屋面,先用弧形片狀的板瓦做瓦低,再用板瓦蓋在上面,低和蓋的瓦按一反一正即“一陰一陽”排列。這種做法使雨水由蓋瓦流到低瓦,由于低瓦呈現(xiàn)凹槽,雨水很自然的順凹槽從上到下排出,不致滲漏到屋里,這是一種既簡便又省事的科學方法,同時又能做能房屋內部冬暖夏涼。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兩面屋頂?shù)慕唤缣幨俏菁?,當湖書院的屋脊做的十分精致,屋脊分為正脊和二邊的側脊,側脊也就是封火山墻的頂部,它們是連在一起的。正脊其實由三部分組成,即中間部分和二邊,正脊的中間部分又分為上、中、下三層,上下部分為泥灰土堆砌的長條形,中間部分為半圓形的灰瓦裝飾,這種裝飾在古建筑中十分常見??傆[不同的朝代,裝飾的紋樣有數(shù)十種之多,如套沙鍋套紋、雙轱轆紋樣、十字花套金錢紋、長壽子紋、竹節(jié)紋、魚鱗紋等,這些紋樣隨著時代的變化也不斷的改變。這里的紋樣接近沙鍋套紋和十字花紋,它的單體造型是由二個半圓形的瓦片背靠背上下、左右組合和每隔四個小組合之后又出現(xiàn)一個正圓的瓦片紋樣構成,整個屋脊的裝飾其實是一個二方連續(xù)的組合排列。在正脊的二邊脊頭又是另一種造型——鳥的造型,似有展翅高飛之意,這與書院的功能很吻合;書院在古代就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須先寒窗苦讀,方能一鳴天下知。脊頭中間為淺浮雕裝飾,左邊為圖案造型,右邊為梅花造型。側脊的造型同正脊大體相同,在轉角處與正脊相連為一起,避免了接頭的雨水滲漏,在正側脊的二邊都有裝飾,而且有趣的是每個局部裝飾的圖案均不一樣,這或許是匠人們在追求大統(tǒng)一、小變化的藝術美而刻意經營之。在屋頂?shù)南旅嫖蓍懿糠指蔷ぜ氉?,造型豐富多彩。
3結語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當湖書院的建筑作為一個公共場所,它是相對簡陋的,無論是其門窗、內部的構架、屋頂?shù)囊约皦w的建造,都找不到奢與華的蹤影??v觀整座建筑,它給觀者留下的印象卻是簡約而不簡單,簡約是指它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耀眼,在材料的使用上沒有金、銀等豪華材料,即便木構架的中的柱和梁也是相對細小的,在建筑上本著節(jié)約、簡樸的原則;“不簡單”是指在書院建筑造型的處理上,總是力求完美,在現(xiàn)有的材料條件下盡可能的做的精致。它表現(xiàn)在很多局部的處理上,比如門和窗的局部裝飾,斗拱的使用,屋脊、屋檐的造型和裝飾上給人感覺精雕細刻,令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個建筑都是精心規(guī)劃,周到、全面的考慮,將“素”發(fā)展到“雅”的境界,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如同一位樸素的少女,掩蓋不了她青春的自然之美。
當湖書院作為上海市今天留下的唯一一所書院建筑,它的造型不是孤立的。它是清朝早期江南地區(qū)建筑的綜合影響的結果,如斗拱的運用,斗拱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使用價值,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起裝飾的作用。作為江南地區(qū)古代的建筑,它難免不受江南園林建筑的影響,園林建筑的特色和痕跡自覺、不自覺的在它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當湖書院建筑既保留書院建筑的特色,同時也能找到江南園林建筑的影子,所以當湖書院建筑是清朝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綜合體,它是時代的產物,反映了江南地區(qū)明清時期建筑的基本特征。
參考文獻:
[1] 李金龍.識別中國古建筑[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2]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3] 侯幼彬.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圖說[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4] 樓慶西.中國古代建筑[M].商務印書館,2005.
作者簡介:孫仲萍(1974—),女,安徽宿松人,研究生,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丁曉青(1971—),男,安徽合肥人,研究生,上饒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