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行軍
眼里沒活兒——這是經(jīng)理人評價下屬的一句口頭禪。這個時候,一定會有人跳出來“喊冤”:比竇娥還冤!
不過,還是稍安勿躁。
也許,一個“事”字會讓我們懂得獵手的基本素養(yǎng)。
“事”是會意字。甲骨文之“事”:左下邊是一只手,握著右上邊的一個長柄的網(wǎng),“姿態(tài)”是用網(wǎng)去捕捉飛禽走獸。先民用意明了,示意這一形象是手持工具去狩獵。可見,“事”是動詞,原意“捕獵”。
作為獵人不能“守株待兔”。獵人的本能意識,就是去尋找獵物,發(fā)現(xiàn)獵物,將其俘獲,否則,一家老小無法生存。獵人的行動是一面鏡子,映照到職場,應該形成這樣一個理念:不是沒有事情可做,而是沒有用心找事情去做。
難道不是嗎?
問候了所有客戶,是不是知道重要客戶家人的生日?
為培訓老師準備了茶水,是不是清楚人家可能更喜歡咖啡?
意見征集后,是不是告訴了建議者反饋的時間?
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整理出來了,是不是與上報人又做了進一步的核對?
把會議室準備好了,是不是檢查了話筒里的電池是否有電?
完成了今天所有的工作,是不是還能把辦公室的門擦干凈?
……
都是小事。
做了,看起來微不足道,但足以讓“事”更加圓滿,順暢,甚至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但不做,就會留下遺漏,留下缺憾,想要彌補,時間卻不能彌補。
找事做,是一種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一切。找事做,是一種學習,技不壓身。找事做,是一種習慣,習慣決定生活的品質(zhì)。
有的時候,如果實在找不到事情可做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請記?。汉唵蔚氖轮貜妥?,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其實,這種“重復”與“用心”,還都是“找事做”。
“找事做”多了,你就做強了。強,就是大。
這個時候,領(lǐng)導就該找你了——不是漲工資了,就是提拔了。
事兒,就是這么簡單。
才: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用“才”組詞,可以組成——才華、才能、才望、才識、才智、才學、才情……
才,閃耀著燦爛的光華。所以,人們都愿意被人稱為“才子”,如果再有佳人相伴,就更美了。
但是,人們也應該清楚一點,許多“才子”懷抱學問卻難堪大任。例如,一些大學畢業(yè)生常懷失落——堂堂校園驕子,還要從普通員工做起,難免心中憤憤不平。
其實,“才”能轉(zhuǎn)化為有用的“材”,需要一個過程。
這里不妨做個拆字游戲:
一個“才”,身單力薄,還站不穩(wěn),刮陣風,怕要吹倒了。但是,木+才=材,這看起來就站得穩(wěn),立得住了。所以,“才”還需要“木”,木就是根基,有了根基,就能經(jīng)歷風雨,由“才”成“材”,就可以大有作為了。
那么,怎樣判斷到底是否“成材”了?考核的一個標準就是這塊“成材”之料能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也就是說,“木”最后還要變成“貝”,成為有“貝”之“財”。當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才”字的奇妙組合,蘊含的玄機和道理,是不是很有趣?
《說文解字》里說:“才,草木之初也?!笨梢姡安拧钡谋玖x是指草木之初的樣子。這就清楚了,為什么人們總說要“愛惜人才”,可不是嘛,這個“才”乃草木之初,必然要精心呵護,培育。當然,自己可以高
呼“天生我才必有用”,但要做好自我保護:
切忌急功近利,防止被拔苗助長。當我們做出一點成績的時候,一定要戒驕戒躁,即使領(lǐng)導要委以重任,也要沉住氣,不能草率答應。因為許多時候,我們還應對不了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和面臨的困難問題,有可能不堪重負,或撂挑而退。
防止水土不服,做好預防。如果我們是“空降兵”,要注意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血型”問題,也就是價值觀能不能融合的問題。“空降”之前的企業(yè)與現(xiàn)在的企業(yè)在管理理念上有許多不同,那就要防止兩種理念導致的“沖突”。所以,要慢慢適應,逐步從思想上“入模子”,認同了新企業(yè)的做事風格和行為方式,做起事來,就不能出“大格”,就會融入新的團隊。
警惕獨木難支,孤掌難鳴??匆粋€人才能不能“成大器”,帶領(lǐng)一個團隊沖鋒陷陣,不但要看他的專業(yè)能力,更重要的是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個人的本事再大,卻不能容人,習慣單打獨斗,喜歡單槍匹馬,這樣的話,也成不了大事?,F(xiàn)代企業(yè)的成功,越來越依靠團隊的作用,一個不善于合作的人,本事再大,也是獨木難支。多少人才最終沒能成功,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人際關(guān)系處理不當。
“才”與“木”與“貝”在一起,才能成為棟梁之“材”,創(chuàng)造更有價值的“財”富。
但是,“才”一旦故步自封,閉門造車,在“門”里高枕無憂,那就等于把一扇光明的大門關(guān)上了,這個字就是“閉”。
切切不可這樣。
劣:出工不出力
劣=少+力。出工不出力,可謂“劣”。
這樣看來,有些人恐怕就要臉紅了。確實,有過“出工不出力”的時候——
挨領(lǐng)導的板磚了,一時想不開,在工作崗位上心不在焉;
被同事誤會了覺得郁悶,該合作的事情也撂挑子了;
獎金發(fā)少了,與期望值不符,又不敢找人評說,悶悶不樂,干勁兒一落千丈;
看到他人晉升了,對比一下,心灰意冷,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切忌這樣。
既然要敲鐘,就要用盡全力。
有這樣一個敲鐘的故事——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他凝神靜聽,待鐘聲一停,問身邊的侍者:“敲鐘的人是誰?”
侍者答:“是一位新來的沙彌?!?/p>
于是,奕尚禪師就要侍者將這個沙彌叫來,問道:“剛才你是在用什么心情敲鐘?”
沙彌不知道禪師為什么要這樣問他,說:“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情,只是為打鐘而打鐘?!?/p>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因為我聽到的是非常高貴響亮的鐘聲,只有正心誠意的人,才會敲出這樣的鐘聲?!?/p>
沙彌想了想,然后說:“我心里并沒有刻意念著什么,只是我尚未出家參學前,家?guī)煏r常告誡我,敲鐘的時候應該要想鐘即是佛,要敬鐘如佛,用虔誠、禮拜的心來敲鐘?!?/p>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說:“這就對了!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保有這種心?!?/p>
這位沙彌就是后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所以說,不論做什么工作,都要保有一顆敬意之心,全力以赴。
職場上,不如意之事,十有七八,能忍則忍,最好是一笑而過。因為,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斤斤計較,于事無補。而壞了情緒,亂了方寸,更是錯上加錯。
再有,“出工不出力”是最為小兒科的敷衍,沒有一點技術(shù)含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留下這個“劣”跡,日后再想平反昭雪,難。
在此,奉上兩條小建議,一旦“出工不出力”的念頭起時——
一、干脆“不出工”,好好反思一下,想通了,再“出工”不遲。但,不能給人留下撂挑子的印象。
二、最好“出工更出力”,哪怕是演戲,也要讓他人看到:俺們可不是等閑之輩,一點雨打風吹,不過小菜一碟,照單全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