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語言文字與音樂、美術、建筑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利用人類共有的通感思維,通過文本對照、音樂體悟、美術攝影、大眾傳媒、社會實踐等諸多方式,巧妙架設走進文本的橋梁,幫助學生突破視野局限和思維慣性,推動文學感悟,培養(yǎng)真才實學,實現(xiàn)面向社會的大語文觀的宏大目標。
語文學習文本教學法語言文字與音樂、美術、建筑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語文教學可以利用其他載體作為橋梁,從不同側面感悟作品、開發(fā)思維、啟迪情感。語文課堂若能適時引入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不僅可以調劑教學節(jié)奏,活躍學習氛圍,而且能夠推動文學感悟,激發(fā)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從接受者角度看,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其心靈體驗也是獨特的。既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就不能指望用單一說教和枯燥灌輸代替學生感悟文本的心靈之旅。語文教師需要精心體味教學文本與學生認知之間的已有聯(lián)系,了解學生的探究熱點乃至個體興趣,這樣才能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設有效橋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筆者以為,單純就文本講述文本的教學模式,反映的是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思想。這種思想下,教師永遠是權威,語文教學只以灌輸為主,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學習缺少主動自覺性,很難培養(yǎng)起文學興趣。而利用人類共有的通感思維,巧妙導入音樂、美術、建筑等藝術形式,通過文本對照、音樂體悟、美術攝影、大眾傳媒、社會實踐等諸多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突破視野局限和思維慣性,更好地領悟文學,獲得真知。謹據(jù)教學心得,總結相關方法如下,供同行參考和批評。
一、利用文本,走進文本
文學是個體生活經(jīng)驗的結晶,最終匯聚成民族的生命體驗。文學具有普世性與共通性,因而相同母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學母題逐漸積淀,甚至成為民族文學的深刻標識。比如,日本文學的基本特色,可以概括為風花雪月:一切短暫而美好的人事景物,都會引起日本作家的注目。就像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所說的“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崩眠@一相通的審美視角,讀者可以深入體味具體文章。中國文學同樣如此。
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母題現(xiàn)象,不僅可以將原本深奧難懂的文學命題解釋成淺顯話語,而且還能啟發(fā)學生對文學產(chǎn)生歷史思維。比如,在教學《詩經(jīng)·蒹葭》時,筆者就抓住悲秋懷人這一母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本詩在詩歌史上的籠罩程度,從而使文學感悟獲得歷史縱深感。
在分析完《蒹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之后,筆者立即拋出“悲秋懷人”這個主題:文學史的這類作品,可以通稱為“秋思”系列。其中,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甚至被稱為“秋思之祖”。但是該作與《蒹葭》不僅具有共通情感,而且在謀篇布局上都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在寫法上,《蒹葭》先分散羅列特色景物,如蒹葭、霜露、沙洲;然后出現(xiàn)一個明亮溫暖的意象,即“伊人”,將色調與情感拉升起來;隨后,用蜿蜒之河、曲折之路的線條將前文的零散意象串聯(lián)成一整體,統(tǒng)一到全詩意境中。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那個有所思而不可得的惆悵歌者。這種結構手法在馬致遠作品中出現(xiàn)了亦步亦趨的模仿痕跡。比如,《天凈沙·秋思》即先羅列分散意象,“枯藤、老樹、昏鴉”;接著出現(xiàn)一個明亮意象,溫暖的故鄉(xiāng)美景,“小橋、流水、人家”;再以“夕陽”這個龐大光影,將前文零散意象涂抹上一層濃重的橙黃色光暈,并包裹形成統(tǒng)一意境。而這一切,同樣是為了突出那個身在天涯的斷腸歌者。分析至此,學生就會對兩篇作品產(chǎn)生歷史審視,就會嘗試尋找同類詩篇并產(chǎn)生比較意識,而這種意識已經(jīng)觸及批判鑒賞的層面。
這種利用文本、走進文本的引導方式,需要教師對中國文學與文化有足夠修為。生硬地強拉硬扯,只會使學生更加迷茫。只有貫通式理解,并找準恰當切入點,才能使學生豁然開朗,頓入悟境,進而產(chǎn)生熱愛中國文化、探究中國文學的持久熱情。
二、利用音樂,走進文本
中國文學的許多體裁,都和音樂關系密切。詩詞歌賦,幾乎都是音樂作品?!蹲髠鳌x公子重耳之亡》載:“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可見在廟堂之上吟詠歌唱,曾經(jīng)是必備的外交才能。同樣,語文教學中,如果引入音樂元素,往往能收到奇異效果。
在文本層面上,音樂元素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文本的章節(jié),是否具有一唱三嘆的結構形式。比如,《陽關三疊》,就以重章疊唱突出蒼勁悲涼的情緒。其二,文本的語言,是否具有規(guī)律性的節(jié)拍。文言寫作,多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但某些作品則節(jié)拍清晰,可分為二字拍和三字拍,讀來朗朗上口。其三,文本的韻腳是否押韻以及如何用韻。如果壓了開口呼的韻,則多為快樂情調;如果壓了閉口呼或齊齒呼的韻,則多為悲傷情緒。這三個方面是考量文本音樂美的關鍵要素。有了這三個方面的系統(tǒng)分析,學生就能簡單賞析一篇作品的情韻美了。
在聲樂層面上,文本教學還可以引入歌唱與朗誦。入樂與否是區(qū)分歌與詩的標尺,因而詩都是可以配樂成歌的。語文教學中,如果能適時轉化形式,變講說為歌詠,必能起到耳目一新的奇效。比如,在講授《蒹葭》時,筆者就播放了藤田慧美歌唱的《經(jīng)柳園而下》:這是美國詩人葉芝的一首早期戀歌。葉芝回憶逝去的戀情,情感凄清,追悔莫及;藤田慧美的歌聲甜潤清雅,穿透力強,更使這種情緒蕩氣回腸。聆聽這支戀歌,甚至可以領悟到美國現(xiàn)代詩歌意象明朗、情感單純的風格,這與《蒹葭》的朦朧含蓄、上下求索恰成對照。
筆者以為,朗誦是讀者化身為作者的最好方法,也是轉化后進生的最好方法。署名賤離朗誦的《報任安書》,背景淡雅,語調悲壯,配樂清幽,展示了司馬遷“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的慷慨抑郁情懷。文本朗誦可以推動外物內化的鑒賞體驗,比概念先行、硬性標簽要強很多倍。
三、利用美術,走進文本
美術作品,可以直觀再現(xiàn)文本情境,而且信息相對冗余。一幅畫所承載的內容,永遠勝過一段文字說明。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適時引入美術作品,對文本做相關對照、引申、追補,能夠收到開拓視域、擴大認知的啟發(fā)效果。
一般以為,山川地理、人文風物的游記文章,可以借助攝影圖片,幫助學生獲取認識,感悟作品;而寓意濃郁、直面心靈的作品,這樣做似乎沒有效果。這也是一種誤解。既然“深山藏古寺”可以測試一個畫家的藝術水準與感悟能力,那么不同畫幅的展示同樣可以啟發(fā)一個人的文學思維。
比如,分析《湘夫人》一文中的開頭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疏通字詞之后,筆者就拋出六大敘事角度“who,where,when,what,why and how”,引導學生想象這一圖景。隨后,筆者引入傅抱石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續(xù)創(chuàng)作的三幅同題材畫作,讓學生分析其藝術上的進步。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相對于其早期作品的明朗亮麗,傅抱石的晚期作品色調沉郁、線條屈曲、構圖簡約,更加突出湘君對湘夫人“思而不得的惆悵,憂傷凄婉的基調”。由此,學生甚至可以通過題款,分析“木葉”屈曲蒼勁的用詞風格;通過留白,把握水天相接的浩渺蒼茫。
事實上,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內容龐雜,情韻豐厚,題材廣泛,與中國文學有著共同的審美情趣,因而可以與古代文本構成互證。而照相技術,可以定格歷史,能夠帶給我們強烈的當場感。這對于歷史性、時代性主題強烈的文本,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提示作用??梢韵胂?,當介紹一位作家時,如果能夠輔助一副照片,學生在理解其事的同時也能記住其人,這對于理解作品是多么必要。
四、利用傳媒,走進文本
當代技術已經(jīng)把影視傳媒的視角拓展到令人驚嘆的程度,而且還將無限拓展。諸如考古、天文、探險、戰(zhàn)場、生物等等各種微觀與宏觀的罕見題材,都被鏡頭納入視野?!靶悴挪怀鲩T,能知天下事”,原本諷刺讀書人的閉塞思想,今天卻真的能夠成為現(xiàn)實。另一方面,學生因為年齡與閱歷的局限,往往知識面狹窄,認知受限。在面對專業(yè)性、地域性較強的文學作品時,學生就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困難。只有耳聞目睹,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的尷尬,才能迅速熟悉文本背景,了解相關知識,順利完成文本賞析。
既然現(xiàn)代傳媒已被廣泛運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充分運用它,發(fā)揮它的作用,增加課堂容量,加強教學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如果教師能夠突破這一障礙,巧妙利用好現(xiàn)代傳媒,就可以拓展學生視野,更直觀地理解作品,并能引導學生培養(yǎng)現(xiàn)代生存能力。
筆者在教學中,就注重引入現(xiàn)代傳媒,拓展學生視野,增強教學效果。比如,以BBC“昆蟲世界”輔助螞蟻類作品賞析,以“動物世界”輔助動物描寫賞析,以槍彈試驗輔助講解子彈動能的殺傷力,以“藍色星球”輔助理解自然描寫,以“天降災難”輔助理解災難場景。這些輔助視頻,可以立即把學生帶入文本描述的切近現(xiàn)場,有些甚至比文本描述更為詳細、更為真實、更為生動,也更為可靠。這種牽線搭橋的視頻,對于學生理解相關作品可謂厥功甚偉,但教師必須獨立完成搜索、篩選、剪接相關視頻,其電化教學能力同樣要求甚高。
五、利用實踐,走進文本
生活是文學的源泉,語文學習同樣不能離開這一源泉。由于缺少社會實踐,中學生普遍視野狹窄,在面對身外世界的文學作品時,就會產(chǎn)生理解困難。而根據(jù)自身偏于一隅的狹窄見識去理解,往往就會產(chǎn)生笑話。
比如,農村生活的學生對于城市的游樂設施,城市生活的學生對于農村的四季景物,因為不甚了了,自然缺乏感性認識。教師要配合勞動實踐課、社會實習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農業(yè)勞動,參與社會實習。學生到田野里走一走,到工廠里轉一轉,就能領略到田園風光,了解大工業(yè)生產(chǎn)流水線,從而獲得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文本,進入文學思維領域?!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中提到一個教育案例:在教學“水”這個單詞時,教師就用水沖過盲人學生的手指;這個方法,開啟了海倫·凱勒的別樣人生。教師永遠不應忘記,學生的自我體驗是學習的前提,是學習的橋梁,也是學習的目的。
上述眾多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調動情感、開拓視野,幫助學生走進文本,培養(yǎng)實踐能力,最終走向社會。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邁入數(shù)字時代,生活節(jié)奏與社會模式處于高速變化中,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必須能夠適應變化,勇于面對挑戰(zhàn)。
因此,學校教育必須格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真才實學。語文教學必須轉變思維,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開拓眼界,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F(xiàn)行語文教材,存在著諸如滯后于現(xiàn)實、與學生認知脫節(jié)、背景介紹枯澀、思想陳舊、眼界局限甚至常識錯誤等諸多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唯其如此,語文教師更應勇于擔當,敢于嘗試,實現(xiàn)關注終身、面向社會的大語文觀的宏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