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民權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理念要求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地位。在新課程背景下,關于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應該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呢?根據(jù)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我在這里談幾點個人看法與嘗試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學習的視野和空間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利用教材中的學習資源,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學習價值。特別是在學校圖書資源、學生家庭藏書嚴重不足的落后山區(qū),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把其變?yōu)楦欣趯W生學習、發(fā)展的內容。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可以對教材內容作如下篩選、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
材料二:草坪綠得可愛,像鋪上了用純羊毛織出的最精致的綠毯子。(《駱駝尋寶記》)
材料三:(花園)長滿了綠茸茸的青草,美麗的鮮花隨處可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還長著十二棵桃樹,一到春天就開放出粉撲撲的團團花朵……(《巨人和孩子》)
首先讓學生分小組從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賞析并討論這三則材料,教師作出適當點評、小結后,讓學生選取夏、秋、冬的任一季節(jié),作一段景物描寫,盡可能抓住該季節(jié)的景物特點,寫出新意。這樣把教材中相對零散的學習資源進行優(yōu)化組合,使之更具有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對學生學習、積累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加強課內外學習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由課內到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拓展與延伸
(1)以一些課文為基點,向課外相關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樣的:
①以某篇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冰心的《紙船》,可分別將其與席慕容的《鄉(xiāng)愁》、泰戈爾的《紙船》作對比閱讀。
②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學《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香菱學詩》,可以分別有選擇地給學生介紹或讓學生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中的相關章節(jié)。
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為基點,向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2)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引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中的素材性資源,可以賦予課文新的時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記》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向學生介紹就在我們身邊的現(xiàn)代“桃花源”:
閱讀下面材料(略),結合課文內容思考:我們增城的白水寨被很多游人喻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但游人對白水寨的向往與陶淵明對桃花源的向往有什么不同嗎?同樣是人間仙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該材料的引入,喚醒了學生對自身和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一些現(xiàn)象的聯(lián)想、反思。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古今社會制度、背景的不同,使學生能更深地領悟作品所要表達的厭惡亂世,想擺脫壓迫、擺脫剝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題思想。這樣由文本聯(lián)系到生活,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領悟,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的新理念。
二、注重指導學生對課文的積累與借鑒
有時改學生習作,會感到詞匯貧乏,語言空洞。學生不會運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眼前閃爍著的事物的形象、顏色、動作。因此,我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積累、借鑒作家的語言和寫作技巧。引導積累,即著重指導學生理解、欣賞、記憶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做好積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仿寫、改寫等寫作訓練,使其逐步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三、以學生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為教學切入點,促進新知識的建構
閱讀教學作為文本解讀活動,它是一場多向度的對話,即通過讀者對語言文字的確認,以及對單詞意義和音像視圖的解碼,然后進行意義重構和綜合,使讀者與文本之間相互作用。這一互動過程激活了讀者的社會知識、先前經(jīng)驗、期望以及直覺,使其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和對話,并理解文本,從而獲得精神參與的愉悅。然而,在我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似乎很少產(chǎn)生這種愉悅。這是因為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把閱讀教學局限在課堂、課文和各類語文知識點上。其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當作重要的課程資源,盡可能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建構。
例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次(或幾次)冒險經(jīng)歷,回想在自己的冒險活動中父母的反應及態(tài)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問學生:“如果類似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美國的家庭,情況又會怎樣呢?”
又如教學《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讓學生講他們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讓其發(fā)表對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學生發(fā)言后,我加以引導:“看來大家對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總統(tǒng)里根對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兩個教例的共同點就是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索新知的興趣,較好地體現(xiàn)了利用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遷移促進新知識建構的教學策略。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于閱讀教學的策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一切方法都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以學生實際學到什么為依據(jù),切不可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