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 張藝玲
【摘 要】本文圍繞海洋高校涉海專業(yè)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我評價, 對跨文化交際包括詞匯、文化常識、交際策略等的掌握進行問卷調查,嘗試剖析影響其跨文化交際的深層障礙,探討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該類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涉海專業(yè)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時至今日,世界已然成為一個地球村:全球性的經(jīng)濟、市場、媒體和文化等。為了使兩個或者更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體更好的互相了解,進行有效溝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為涉海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之后即將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突和滌蕩:船員來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區(qū),具有很大的流動性;船舶本身又不斷的游走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條船舶的安全和諧運行有賴于其文化的主體——船員對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認并克服種族優(yōu)越感、不適宜的成見、偏見和歧視,使得船員個體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體文化意識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設計及結果分析
基于語言學家賈玉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設計問卷,本研究采用無記名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海洋高校涉海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對象包括大連海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2010級各兩個班,共122人。有效問卷收回份數(shù)為120份。結合以專訪的形式向隨機抽樣的部分學生進行咨詢,了解他們的學習現(xiàn)狀,調查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問題,認真聽取了他們的建議和意見。
通過問卷及訪談結果顯示:從整體來看,學習基礎好的院校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學生要高,可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受到英語能力的直接影響;但部分入學成績低的學生在問卷測試時的高分數(shù)則表明英語能力不是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因素。鑒于學習基礎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課,內容多偏向于大眾話題,雖然學生會積累一定的交際知識,但由于疏于練習,漸漸淡忘;與此相比,有條件聘任外籍教師的高校,輕松營造一種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氛圍,便于學生獲取交往,交流及辦事的跨文化意識,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的心理負擔也是比較低的。
三、本研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專業(yè)學生在學習英語中具備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隨情景而變的言語能力,并且能夠理解不同語言模式下的言語意義,能對體現(xiàn)社會文化差異的語言模式有超語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筆者結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現(xiàn)狀及結果分析,對英語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過去傳統(tǒng)的從學校到教室、從書本到課堂的灌輸式教學已明顯不能適應現(xiàn)代海洋高校涉海專業(yè)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改革和素質提升,在設置課程時要文理兼顧,在教學過程中灌輸人文知識,介紹英語交際習慣和行為方式,分析語言句法篇章的差異,同時兼顧拓寬學生的人文學科知識,使學生掌握與畢業(yè)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跨文化交流基礎知識。可以把現(xiàn)有的理論型教師有計劃地選派優(yōu)秀教師到國外進行培訓,使他們開闊視野,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從而深化教學內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學更具有活力和實用性。
(二)多角度營造跨文化氛圍
學校及任課教師可通過各種不同方式營造跨文化氛圍,比如聘任專業(yè)外籍教師,邀請其定期舉辦側重于異域風俗人情社會習俗的講座,組織英語角,開辦英語話劇節(jié)和開設英美文化大片鑒賞,西方禮儀培訓等課程,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去廣泛閱讀英語期刊廣播,英美原版電影電視劇,作為志愿者參與國際性的博覽會等,使學生更充分的接觸多國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及交際能力。學??梢栽隗w制上制定明確的跨文化教學大綱,利用網(wǎng)絡資源平臺普及跨文化交際知識,并保證外籍教師一起參與集體備課,隨時提供跨文化交流學習機會。
(三)重視中國本土文化的輸入,以科學發(fā)展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培養(yǎng)良好跨文化意識
當今文化的發(fā)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文化是人類的財產(chǎn),人類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中國本土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以中國本土文化為本,努力提高中國本土文化的競爭力,有信心地、客觀地、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跨文化差異,以更好的認知、了解和理解目標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四、結語
在這多文化,多語言的后現(xiàn)代社會,提高和發(fā)展海洋高校涉海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既是專業(yè)需要也是時代要求。在愈來愈重視跨文化交際教學同時,我們也要對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與思考,才能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使語言與文化相得益彰,并駕齊驅。
【參考文獻】
[1]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Sieloff Magnan, Sally. & Walz, Joel. Pedagogical Norms for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 15-40. Amstr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Con, 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