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鵬
都說教授上課不喜歡按“套路”出牌,鄭國民教授亦是如此。上課鈴響,期待已久的鄭老師終于出現(xiàn)在我們2011級教育碩士班的課堂上。然而,他并不急于給我們講課,而是讓同學們閱讀一首廢名的詩,并要求大家用三個關鍵詞概括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或許就是我們中小學課堂所謂的“導入”吧!
我立在池岸/望那一朵好花/亭亭玉立/出水妙善/我將永不愛海了。/荷花微笑道:“善男子,花將長在你的海里?!?/p>
意境、佛、超越、玄、對話、境界、哲理、回到原點、意向、人稱互指、局促、廣闊、有限、無限……
每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都不一樣,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墒?,這么多答案,哪一個才是正確的解讀呢?鄭老師告訴我們所有的答案都有道理?!皺M看成嶺側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會有不同的答案。文學文本的解讀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和生命體驗相關聯(lián)的。
水到渠成,鄭教授的課堂導入之用意很自然地浮出水面了:他用自己的教學實踐引導我們每個老師體驗多元解讀文本的文學教學。
文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當下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又是如何呢?鄭老師還是不急于給我們答案,而是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于啟功先生聽課的故事:
老師問:“小英雄雨來死了嗎?”
學生答曰:“小英雄雨來沒有死?!?/p>
老師:“為什么沒有死?”
學生:“雖然他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還沒有死?!?/p>
一個、兩個、三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如此回答的。
這樣的狀況放在20世紀50年代那個社會思想高度統(tǒng)一的年代,雖然不合乎文學教學的規(guī)律,但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就在今天這個被譽為文化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我們的語文課堂風貌依舊。學生缺乏個性,人云亦云。很顯然,我們的學生“成魔”了。那么,是誰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成魔”了呢?個人認為:孩子成魔,老師有責。
眾所周知,撒旦是惡魔。但是傳說撒旦本性不壞,是一個很聽話的,甚至是唯耶穌是從的門徒??伤麨楹纬赡Я四??
據(jù)說有一天,耶穌把他的三十六個門徒帶到山下說:“你們大家先拿兩顆石頭,然后跟我一起上山?!逼渲杏幸粋€叫撒旦的就拿兩顆最小的,到了山上耶穌對大家說:“現(xiàn)在拿你們手上的石頭來換我的饅頭?!苯Y果撒旦換到最小的饅頭,于是他懷恨在心。
第二天,耶穌一樣把門徒帶到山下,叫他們先拿兩顆石頭上山,于是撒旦就拿兩顆大石頭上山,到了山上撒旦氣喘如牛。耶穌開口說:“你們用你手上的石頭丟向前去,丟得越遠饅頭越大?!苯Y果撒旦丟了二十公分遠,只換到最小的饅頭,撒旦氣得噴血。
第三天,耶穌一樣叫他們拿石頭上山,撒旦想:“大的石頭可換大饅頭,小的石頭可以丟很遠,我拿一大一小就萬無一失了?!庇谑侨龅┚秃芨吲d地拿一大一小的石頭上山。到了山上耶穌很高興地說:“你們跟我上三次山,一路辛苦,為了答謝你們,我把你們手上的兩顆石頭變成兩粒寶石?!?/p>
撒旦聽到馬上昏倒,從此以后撒旦就背叛了耶穌[1]。
個人認為,撒旦成魔,耶穌難逃其責。今天,中小學的語文課堂危機四伏,學生們越來越不喜歡語文,視語文為雞肋;老師們也似乎是江郎才盡,無計可施;甚至有人揚言中小學的語文已經(jīng)死亡。那么,“語文之死”,責任究竟在誰?聽了鄭國民教授的課之后,個人認為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不能完全將責任推給考試評價機制?;蛟S,我們也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
今天,在追求高考分數(shù)貢獻率的功利心態(tài)下,語文教育正在被很多學校邊緣化,尤其是一些生源素質較差,且在高考成績的競賽中處于臨界位置的學校。在哪一科的分數(shù)貢獻率大就重視哪一科的環(huán)境下,我們這些承載豐富人文特征的語文學科的教師倍感壓抑。其實作為教師,誰都想讓自己的學生考出高分,語文教師更想使語文課回歸生動、有趣的本質特征。然而,語文教師就是一群戴著鐐銬跳舞的舞者,我們很想在奇妙無窮的、多姿多彩的、能給予人類無限思考和遐想的文學世界里翩然起舞。很多時候,我們多想大聲虎吼,以釋內心之壓抑;很多時候,我們多想斬斷腳鐐,帶著學生盡情飛翔在浪漫的文學海洋。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為陶醉其中而翩躚離去,因為,我們總不能讓學生看到語文的悲哀。
法國大文豪盧梭在《愛彌兒》的開篇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紿他添加什么東西。他的天性將像一株偶然生長在大路上的樹苗,讓行人碰來撞去,東彎西扭,不久就弄死了。”[2]面對強大的集體意識,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選擇了屈服:為了考試,將具有豐富內蘊的作品分割、肢解、瘦身。文學作品解讀的多元性蕩然無存。
難道我們真的沒有辦法改變現(xiàn)狀了嗎?特級教師吳泓說:“每個老師都是自己課程的設計者。”他“十年磨一劍終成正果”[3],“不迷信學術權威,走出現(xiàn)行的教材,突破一學期一本語文‘教科書的‘一本書主義藩籬,選入并整合大量與專題學習相關的、觀點不同、見解各異的閱讀材料,組合成專題學習課程。在完成語文學習基本任務的基礎上,重點培育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并發(fā)表自己獨到見解的能力和品質:既見‘林,又識‘木,樹木、森林,形成‘氣候”[4],最終開創(chuàng)了一條突破高考、超越高考的課改之路。吳泓老師的成功經(jīng)驗告訴我們,體制是死的,但人的智慧是活的、四通八達的,只要我們用心,體制之弊不再是“緊箍咒”。還記得剛走向講臺的那一年,我的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我在講臺上不夠自信,給我寫了一封信。其中一句話讓我銘記一生。她說:“老師,課堂是你的,講臺也是你的。你的地盤,聽你的!”是啊,我的課堂,聽我的。作為語文老師,面對不可改變的集體意識,我們應該靈活改變自己的個體意識,在集體與個體之間尋求一種折中的、智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堅守文學教學的內在價值,教好學生,進而讓語文教學回歸生動、有趣的本質規(guī)律。
在不變中求變,其困難不言而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記得西敏寺英國大主教的墓志銘上有這樣一個記載:“我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發(fā)現(xiàn)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時,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做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5]
是啊,先改變自己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個不斷泯滅自我的世界中不迷失自己,保持一點自我性,那所有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也會呈現(xiàn)出萬般色彩。
參考文獻:
[1]耶穌和撒旦的矛盾起因[EB/OL].http://tt.mop.com/read_10945091_1_0.html,2011-11-12.
[2]素心學苑網(wǎng).愛彌兒1-1第一節(jié)[EB/OL].http://suxin.taoshumi.com/book/philosophy/emile/591.html.
[3]藍楓.不怕考試,超越考試——吳泓“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實驗探訪(一)[J].中學語文·教師版,2010(7).
[4]張秋玲.把語文教學引回自己的家園——走進吳泓“語文研究性學習常態(tài)化”實驗的邏輯思考[J].人民教育,2010(22).
[5]網(wǎng)易視頻.鄭瓊談理想主義(七)[EB/OL].http://v.163.com/11/1125/10/7JMUHJHU00856530_7.html,2011-11-25.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菀市塘廈中學)
(責任編輯:孔榮 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