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軍
“十二五”期間,我校參與了市級寫字重點課題研究。在學校領導的指導下,課題組以《“三度四適法”在小學寫字教學中創(chuàng)新應用的實踐研究》為題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將做法整理如下:
一、加強宣傳培訓,營造創(chuàng)新寫字氛圍
我校在課題開題以后,及時對課題進行分解,將其分解為若干子課題,對課題組成員及所有任課教師進行全員培訓,明確在小學開展寫字方法與途徑研究的重要意義,使教師樹立“功無止境”“教一輩子書,練一輩子功”的思想,掌握“三度四適法”寫字要領,同時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寫好字對于孩子的意義,要求家長也參與其中,親子共練字,期末評選優(yōu)秀家長。
學校精心設計了宣傳展示板,把“三度四適法”寫字要領進行了設計排版,編寫成寫字口訣,同時把一些歷代名人的書寫作品帖、師生作品進行排版打印,做成彩版懸掛在教室、走廊、文化墻上,形成了一道文化風景,讓師生處在一個濃濃的寫字氛圍之中,達到人人看寫字、人人愛寫字、人人寫好字的目的。
二、開發(fā)整理,打造創(chuàng)新寫字校本課程
我校召開專題會,制定創(chuàng)新寫字校本開發(fā)的方案與細則,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的寫字要求,對寫字校本課題進行開發(fā)和編撰。通過收集、對比、篩選,結合“三度四適法”,先后編輯整理了《硬筆欣賞與基本書寫》《三度四適法鉛筆字帖》《三度四適法鋼楷字帖》《三度四適法與行書基礎》《三度筆畫與四適結構的單項強化練習》《基本筆畫天天練》《寫字基本功師生共練10分鐘》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寫字試用校本課程,不僅豐富了校本課程體系,也為課題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讓筆畫動起來,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
“三度四適法”是對前人寫字方法的中庸式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指導學生寫好字的有效方法。傳統(tǒng)的寫字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觀察、教師書寫示范,然后學生照仿臨寫,教師對照指導改進。由于教師自己的書寫水平與能力的限制,學生很難看清掌握運筆的書寫過程以及部件位置大小改變對字的影響。為改變這一現象,我們把多媒體動畫引進寫字教學,讓筆畫動起來。這樣,學生不僅看清了基本筆畫的動筆書寫過程,也能體會漢字部件大小位置的改變對漢字書寫的影響,激發(fā)了學習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對漢字書寫掌握的速度。
四、長遠規(guī)劃,構造遞進創(chuàng)新寫字教育模式
學校領導進行長遠設計與規(guī)劃,根據語文課程把小學六個年級按從低到高進行了階段劃分,形成了“2221”的創(chuàng)新寫字教學模式,即低年進行2年鉛筆楷書學習,中年級進行2年鋼筆楷書學習,高年級進行2年行楷學習。對學習寫字有濃厚興趣、有特長的學生成立1個課外書法學習小組,在練習三度四適法的硬筆書寫外,增加毛筆字的賞析和書寫學習。這種“2221”的寫字教學模式,保證了學校課題的研究,也為學校長期積淀、形成辦學特色打下了基礎。
五、拓寬展示平臺,創(chuàng)新寫字應用模式
由于電腦的普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能夠給書寫提供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小,學生的作業(yè)書寫就顯得特別重要。為此,我校動員各科教師在批閱作業(yè)時,要以“三度四適法”的標準加強對作業(yè)書寫的評價。此外,我校積極拓展應用的平臺,給書寫以更大的用武之地。各班均設有黑板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適當的內容書寫,每周更換一次,評比指導;班內手抄報展示臺,每人一周一張,內容不限。同時,學校辦了一份手抄印刷報,刊登的文章全部手寫,把一些師生作品拓印后排版印刷,分發(fā)到各年級組。這樣,不僅為師生提供了應用展示的平臺,同時使學生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六、注重導向激勵作用,實現評價機制的創(chuàng)新
制訂與“三度四適法”創(chuàng)新寫字配套的評價機制,包括《“三度四適法”寫字教學評價方案及細則》《師生寫字水平評價辦法及細則》《師生寫字水平評價標準》(分師生、分學段)。其中主要內容:
1.以“形神兼?zhèn)洹睘樵u價目標和評價標準。
2.實行多元評價,即日常評價(作業(yè)、筆記、練習)與月評、期評、年評的階段評價(各科試卷、寫字專測)結合。
3.實行多方評價,即生自評、生互評、師生互評、師自評、師互評、領導評、家長評、專家評等。
4.試行師生寫字等級制,發(fā)揮導向、激勵、制約和反饋作用。
七、教研相長,及時整理創(chuàng)新成果
我校重視科研成果轉化,要求實驗教師邊教邊研邊總結,及時把自己研究的結論,實施過程中的心得、反思、案例、教學設計、教案、階段性的研究報告等進行梳理歸納,形成文字材料、整理成冊,在科研例會、校內科研論壇上交流,或上傳到校園網、刊物發(fā)表,增強了課題科研的輻射引導作用。
今后,我們將不斷加大創(chuàng)新寫字研究力度,努力營造墨香校園,為學生一生積淀扎實的文化底蘊,顯現我校的辦學特色。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