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 羅勇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9-114-02
小兒腹瀉為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率僅次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位居第二位,屬于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泄瀉”范疇,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卣?,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病情嚴重者如不即時治療,可因脫水、電解質紊亂釀成嚴重后果;病程遷延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貧血,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及健康。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應用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院門診患兒 601例,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其中,男354例,女 247例;年齡<1月1例,2~6月168例,6月~1歲157 例,1~6歲242例,>6歲33例;發(fā)病時間1天~2周571例,2周~2月21例,>2月9例;大便為黃色或黃綠色稀水樣或蛋花樣或稀糊樣,或夾有粘液;大便次數(shù)<1~10次/d 590例,>10次/d 11例,67例合并輕中度脫水,127例合并不同程度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痛、腹脹;中醫(yī)辯證為風寒泄瀉238例、傷食泄瀉278例、濕熱泄瀉67例、脾虛泄瀉17例,脾腎陽虛泄瀉1例。將 601例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1例,對照組30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調理飲食,合并脫水、水電解質紊亂及細菌感染者均給予口服補液鹽補液,抗炎、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口服雙岐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蒙脫石散。治療組口服雙岐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蒙脫石散并予中藥神厥穴貼敷。組方:風寒泄瀉:藿香10g、防風10g、蒼術6g、茯苓10g、炮姜6g;傷食泄瀉:丁香3g、山楂10g、神曲10g、雞內金10g;濕熱泄瀉:葛根10g、黃連3g、黃芩10g、黃柏6g、車前子15g;脾虛泄瀉:黨參10g、茯苓10g、白術6g、吳茱萸3g;脾腎陽虛泄瀉:黨參10g、茯苓10g、吳茱萸3g、肉桂3g、丁香3g。所用藥物為三九藥業(yè)生產(chǎn)的免煎顆粒,1劑用適量蒸餾水調成5分硬幣大小的圓餅狀2個,置于無紡防過敏醫(yī)用專用膠貼中心,用溫水將臍部皮膚洗凈擦干,并用75%的酒精消毒,將藥膏直接敷于臍部,每日換藥1次,5~7天為1療程;留置藥物時間:2月~6月,1—2小時;6月~1歲,2—4小時;1~6歲,4—6小時;6歲以上,6—12小時。藥物去掉后洗凈局部,擦干。
注意事項:
注意嚴重過敏體質者禁用,貼敷局部皮膚有紅腫、皮疹
破潰者暫緩使用。因為個體對藥物和膠貼的敏感程度不同,囑家長每1~2小時觀察患兒臍部皮膚情況,如有發(fā)紅、瘙癢、皮疹,及時去掉,視情況可減少貼敷時間或停用。
1.3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藥政局2002版《新藥(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評定標準》[2]制定:臨床痊愈: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癥狀、體征完全恢復正常,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主癥積分減少≥90%;顯效: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明顯改善,主癥積分減少<90%、≥67%;有效: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治療前的1/2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主癥積分減少<67%、≧33%;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者,主癥積分減少<33%。評價方法:療程結束時對疾病、證候及安全性指標等進行評價,評價方法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藥政局2002版《新藥(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評定標準》。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x2檢驗。
2結果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3體會
小兒腹瀉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兒科常見病,好發(fā)于6歲以下小兒、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是目前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疾病之一,其遷延不愈,會使小兒正氣日耗,轉為疳病、慢脾風等病證。本病屬中醫(yī)學“泄瀉”范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為其生理特點,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jié)為其主要病因,易致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而為泄瀉。
關于敷臍療法,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一種使用楂、椒、皂莢等辛溫之品,制丸后納入臍中,以益精延壽;張景岳《類經(jīng)》曰:“以絡脈為言…,在內、在外之別,深而在內者,是為陰絡…淺而在外者,是為陽絡?!庇纱丝梢姡柦j分布于體表或在外可視的粘膜部位,陰絡多分布于臟腑。絡脈循行于臟腑并成為臟腑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臟腑發(fā)揮其生理功能及與外界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藥物透過肌腠由表入里,由絡脈至經(jīng)脈,通過經(jīng)絡溝通表里,作用于臟腑,從而達到由外而內的全身調節(jié)作用?,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貼敷的作用機制為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速,促進微循環(huán),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加快病理產(chǎn)物排泄的作用。貼敷法療效確切,可縮短病程,減少用藥時間,安全可靠,提高了患兒的依從性,具有簡便、易接受、無副作用的優(yōu)點,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4—94)。
[2] 國家衛(wèi)生部藥政局2002版《新藥(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評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