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華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yōu)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刻、激發(fā)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fā)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fā)、牽動作用。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fā)現、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課堂提問卻存在“板”和“碎”的現象,成為課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怎樣才能優(yōu)化課堂提問,提高提問的效果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度”。
一、坡度
提問的難度設計首先要根據教材本身的內容,由淺入深,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其次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基礎,適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水平。即使是同一問題,對于不同的學生,也要注意選用不同的問題設計,要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中來,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從問題中受到啟發(fā)、得到發(fā)展。設計問題要根據學生思維特點,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借助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引領學生思維不斷向深處拓展。
《變色龍》教學中,為了深入理解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特點及塑造這一形象的意義,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可以用哪個詞語來概括?2.奧楚蔑洛夫的“善變”是如何表現出來的?3.他雖然“善變”,但有哪一點始終未變?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這位警官既不變又善變呢?5.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位人物?這組問題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難點,層層剖析,步步深入,能引導學生比較透徹地理解和掌握這篇小說的深刻內涵。
二、高度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探究價值。教師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使學生求知欲得到滿足,提高學生的信心。太難或太易的問題都會影響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
朱自清的《背影》中,“自然”一詞重復出現了三次:“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睂W生對此往往視而不見,更不可能深入領悟其中的情感內涵。教師可以適時提問:不用這三個“自然”句子似乎更加簡練,為什么作者要重復使用呢?用和不用,情感上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的提問很容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然發(fā)現所讀文本和自己理解的落差,而且這種落差又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范圍之內,學生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調整或修正自己的認識,達成對新知的順應。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會體悟到:第一句話,是表明“我”并非不能理解父親買橘子時的艱難。一個“自然”寫出了對父親的體恤,這才有了下文“我趕緊去攙他”,“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等動人鏡頭。父親漸漸老了,性格有了很多改變,竟至“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這令人難解的“反?!毙袨?,“我”都以兩個“自然”全部接納,寫出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寫出了父子情深。
三、寬度
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些探究類問題,這類問題往往能夠讓學生用探求的眼光進入課文的每個角落,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細細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問題的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究問題,可以激活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素質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課堂提問也應該堅持全面發(fā)展的原則。在課堂上有些教師提問時往往指向熟悉的學生、好學生,而很少顧及中等生、后進生。心理學家認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產生緊張和不安,會影響人的行為動機,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與工作效率降低。
《散步》教學中,學生在基本熟悉課文之后,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在這一家四口中你最欣賞哪一位?為什么?這一問題應該能覆蓋全篇,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對于學生而言,人人都有話說,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究。有的學生最欣賞文中的母親。她年紀大了,所以剛開始散步時想走大路,但當孫子想走小路時,她想讓孫子高興,就改變了主意,這反映了母親對孫子的疼愛。有學生欣賞母親是因為“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有的學生最欣賞“我”,因為他很孝順,最終他“決定委屈兒子”,照顧母親,一家人走大路。有的學生認為,母親本不愿意出來散步,因為“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而“我”卻堅持,“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在這里,“我”是想讓年邁的母親出來呼吸春天的新鮮空氣,到大自然中走走鍛煉鍛煉,對她的身體健康大有好處。因此,“我”很孝順母親,愛母親?!瓕W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欣賞妻子和兒子的都有,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最欣賞的人物,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四、角度
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角度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坝幸啥鴨枴北揪褪翘旖浀亓x的事,但淺顯的提問往往問而無疑,課堂上學生對答如流,表面上互動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學生沒有真正收獲。只有找到適當的切入角度,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做到巧問,只有巧妙的問題才能真正拓寬學生的思路,引起學生的豐富聯(lián)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課堂教學。
《社戲》教學中,教師設問: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在平橋村最難忘的經歷是“看社戲”和“偷豆吃”。那么,如果你來到平橋村,你愿意和誰交朋友呢?請結合文章有關內容說說理由。這一問激起了千層浪。有學生愿意與雙喜交朋友,因為他很大膽,有魄力,有主見。比如,他向迅哥兒的外祖母和母親打包票,迅哥兒才有機會和他們一塊兒去看社戲。又比如,當大家都到阿發(fā)家的豆田里摘了一捧豆后,是雙喜讓大家不要再偷。也有學生要和阿發(fā)交朋友。雖然文章中阿發(fā)出場不多,可從他“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中能看出他沒什么心眼,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斤斤計較。因此,這樣的朋友值得交。有學生愿意與桂生交朋友。因為桂生對客人很熱情,又機靈又勤快。他為“我”買豆?jié){,買不到,還想著要給“我”舀水呢。還有學生喜歡和六一公公交朋友。因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沒罵,還說請客是應該的,并送來了豆。由此可見,他心腸好,為人樸實,讓人感動……這位教師設計的問題新穎巧妙,能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fā),注重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設計,很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究文章人物形象的興趣,較好地引導他們通過仔細閱讀文章找尋答案。
五、效度
在課堂中,過于簡單的提問是無用信息,過于煩瑣的提問是干擾信息,因此,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避免抑制學生思維的雷同提問,避免不合邏輯的錯誤提問,避免表面上非常熱鬧而事實上沒有什么內容的虛假提問。要通過提問這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能僅僅把提問作為一個形式,一個過程。在問題設計上,可以多問“為什么”“怎么樣”;少問“是什么”“行不行”。提問時應巧設疑難,造成懸念,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引導思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教學《小石潭記》,教師為了巧妙扣住文章標題,帶動全篇閱讀,設計了這樣的主問題:“小石潭記”四個字,字字在課文中都有“文章”。請同學們從標題中任選一個字,說說課文哪些內容能夠分別表現“小”“石”“潭”“記”這四個字。教者以“石”為例,進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寫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寫石岸;“如鳴佩環(huán)”寫出了水擊石聲的清越,“影布石上”寫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僅寫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悲涼心情……然后學生根據要求和示范,自選內容,自由品析。這種提問給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密度
教師的提問能起到點撥、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一節(jié)課的提問要看具體的教學需要,密度要適中。不要動不動就提問,不加思考地亂問,有時過多的提問只能增加學生的疑惑,而不能起到提問的效果。教師設計的提問太多、太雜,將導致課堂教學外緊內松,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松松垮垮?!皾M堂問”其實就是“滿堂灌”的另一種翻版,這種表面上的互動、形式上的互動,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另一種負擔。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fā)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避免繁雜瑣碎。這樣,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才能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設計“主問題”:請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創(chuàng)編“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教者將一般教師慣常所做的解讀課題、簡介作者、介紹背景、誦讀課文、感知整體等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濃縮在這一精當的主問題之中,用一個主問題替代了繁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提問,完成了對全文的整體感知。既有“刪繁就簡三秋樹”的簡潔之妙,又有“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新穎之美。教學中,教師要力求用量少質高、以一抵多的提問設計來激活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闭Z文教學中的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決定著一節(jié)課的成敗,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語文課堂提問對“度”的把握,只是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研究的一個方面,面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學生,課堂提問應該如何更有針對性,這有待更多的語文教師去不斷實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