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任娟
【摘 要】禮貌是各語言、 各文化所共有的普遍現(xiàn)象。本文從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禮貌原則入手,探討了中西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并分析了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旨在指出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正確使用禮貌原則, 才可以避免一些語用失誤,從而有效促進跨文化交際,達到交際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禮貌原則;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0.引言
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xiàn)象,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工具和手段;禮貌是一種社會規(guī)約,它對任何社會成員產(chǎn)生制約作用。對禮貌的闡述自古就有,但對禮貌系統(tǒng)研究和總結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隨著語用學的發(fā)展,禮貌問題逐步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大研究主題。禮貌原則具有更高一層的調節(jié)作用,它不僅能維護交談雙方的均等地位,還能促進他們之間的友好關系。東方文化國家(如中國和日本)比西方國家更強調‘謙虛準則,英語國家則更強調‘策略準則。當然,這些觀察認為,作為人類交際的總的功能規(guī)則,這些原則多少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其相對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會和語言環(huán)境中是各不相同的。這些差異性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受社會、價值觀、思維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特別是在中國社會中人們遵循的禮貌原則,與西方世界國家所遵循的原則有較大差異。
1.中西方的禮貌理論研究
禮貌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各種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中,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因此備受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國內(nèi)外對禮貌的的研究是非常活躍的,格萊斯、布朗和列文森、利奇、徐盛桓、顧曰國等中外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禮貌準則。
1.1西方的禮貌理論研究
1.1.1格萊斯的合作原則
格萊斯提出所有的談話者都必須遵循一條原則,即合作原則。他提出4個相應的準則及相關次準則。(1)量的準則: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一是所說的話應包含為當前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所說的話不應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2)質的準則:所說的話力求真實,尤其是:一是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二是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3)相關準則:在關系范疇下,只提出一個準則,即所說的話是相關的。(4)方式準則:清楚明白地說出要說的話,尤其要:一時避免晦澀;二是避免歧義;三是簡練;四是有條理。
1.1.2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論
布朗和列文森禮貌原則的主要內(nèi)容為“面子”理論。他們相信“面子這一抽象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理解相互交往中對不同行為所采取的策略,而這些行為是建立在人們?yōu)榱藵M足某種需要基礎上的”。
根據(jù)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論,面子就是公眾形象,它可以被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 。前者指人們希望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得到肯定和贊賞,即希望受到恭維;后者指人們希望自己享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擾或侵犯“,消極”不是“壞”的意思,只是與“積極”相對而言。因此,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會采取一些措施來維護說話人、聽話人或第三者的面子,比如,如果說話人遷就或服從聽話人,從聽話人的角度著想,不強求或打擾對方,這就是維護聽話人消極面子的行為。與利奇的禮貌原則相比,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論更具人性化,體現(xiàn)了人的理性和交往中的面子需求。這種人性化的體現(xiàn)遠遠超出了規(guī)約的理論框架,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地了解“面子”這一跨文化現(xiàn)象。
1.1.3利奇的禮貌原則
B&L;的面子理論一經(jīng)問世,立即引起廣泛關注,相關著作不斷涌現(xiàn),其中成果最顯著的當屬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利奇。利奇提出一套禮貌原則極其相關的一系列準則用以彌補格萊斯的會話合作原則的不足。利奇指出合作原則指導我們應該說什么,使之達到預期目的;而禮貌原則可以幫助維持友好關系,這種關系是使雙方加以配合的前提。利奇的禮貌原則共分為以下六條準則:
(1)策略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的損失;盡量增加對別人的利益。
(2)慷慨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的貶低,加強對別人的贊揚。
(3)贊揚準則:盡量縮小對別人的貶低,盡量表揚別人。
(4)謙虛準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
(5)贊同準則:盡量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分歧;增加自己與別人的共識。
(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自己對別人的厭惡,增加對別人的同情。這些準則有時可歸納為三條:1)損惠準則(得體、寬宏);2)褒貶準則(贊揚、謙虛) ;3)求同準則(一致、同情)。利奇禮貌原則的精髓在于最大限度采用禮貌言語表達說話人對聽話人的尊重。
1.2中國的禮貌理論研究
1.2.1徐盛桓的禮貌原則
徐盛桓在批判利奇的禮貌原則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禮貌理論框架:注意自身一方;尊重對方;考慮第三方。
1.2.2顧日國的禮貌原則
我國語言學家顧日國吸收和借鑒利奇的六條禮貌準則,并追溯了現(xiàn)代禮貌概念的歷史淵源,總結了與漢語言文化有關的五條禮貌準準則:第一是貶己尊人準則;第二是稱呼準則:指人們出自禮貌,在相互稱呼時仍接“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tǒng)來體現(xiàn)人際關系中的社會關系;第三是文雅準則: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人認為是懂禮貌,“有教養(yǎng)”;第四是求同準則:這與“臉”、“面子”有關,所謂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第五是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
1.2.3 索振羽的禮貌研究
索振羽指出利奇的禮貌原則存在一些不足,“應該尋找一個涵蓋力強,覆蓋面大,能包容‘禮貌原則以及其他一些起救援‘合作原則作用的小原則的高層次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則”,也就是著名的‘得體原則。這一原則包括禮貌準則,幽默準則和克制準則三個小類。索振羽認為得體原則適用于拐彎抹角的言語活動。得體原則利用國外的語言學理論,洋為中用,描寫和解釋漢民族的言語交際現(xiàn)象,給人處處逢春的欣喜。
2.中西禮貌原則的異同
2.1中西禮貌原則的共同性
一方面,我們還是不可否認中西禮貌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極大的相似性。利奇(Leech)的策略準則和慷慨準則相當于漢語的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或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在會話表達上盡量夸大得到的好處或盡量說小自己的代價;利奇的贊揚準則和贊同準則相當于我們的求同準則。在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框架里,他們所謂的“積極面子”相當于漢語的求同準則,即通過增加雙方的一致性來滿足對方的欲望。Leech的謙虛準則相當于漢語貶己尊人準則的一部分,即不以貶己來抬別人,只以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為準則。所以,英漢禮貌原則都包含著為他人著想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要把不禮貌的信念減弱到最低限度。
2.2中西禮貌原則的差異性
另一方面,就不同的文化而言,禮貌的準則和內(nèi)涵就有較大的差異和沖突。禮貌準則來源于文化,是進入言語行為的文化準則。漢英禮貌原則由于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對于同樣的禮貌現(xiàn)象會存在不同解釋和反應。
對于禮貌原則中各個準則的側重, 中西有所不同。對西方來講,策略準則是最重要的準則,構成了英語語言文化的核心。它是人們在實施諸如請示、命令、警告等言語行為時慣常遵循的準則。然而在中國和日本等東方社會中,貶己尊人準則是核心。這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詞時,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之詞,貶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謙。
3.中西禮貌差異的成因
3.1禮貌的不同淵源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貌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中的禮貌與傳統(tǒng)的禮治緊密相連,“禮儀者,治之始也?!痹趥鹘y(tǒng)上衣差序格局為主要去取向的社會結構并以群體取向和他人為主要取向的中國社會,禮的精神就是天地人倫的上尊下卑。禮不僅維護了社會傳統(tǒng)秩序,還制約著人們的思想言行,從而協(xié)調了社會上各種關系和矛盾,維護了社會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鬃釉唬骸鞍采现蚊瘢朴诙Y”?,F(xiàn)代的禮貌原則仍然強調“別”,它大大不同于西方的那些僅僅規(guī)范人們在交際中如何措辭的禮貌原則,而是比它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文化特色。
而在西方,人們的思想是平等取向,“上尊下卑”受到人們的唾棄,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強調個人奮斗,在同自然界作斗爭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個人利益,個人自由,個人解放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禮貌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協(xié)同,禮貌原則主要強調人們在交往中必須使用的言語規(guī)范。在西方不分尊卑,長幼,顯示出人人平等,個性獨立的文化特征。年齡相似的人之間,年齡懸殊的人之間,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之間,甚至孩子對父母,學生對老師都常常直呼其名,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
3.2價值觀念系統(tǒng)
每一種文化都具有獨特的一套對人們的活動起規(guī)定性作用的,指導人們行為和思維,評價事物的標準系統(tǒng),這就是價值觀念系統(tǒng),它具有相對性,即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在一種文化中可以被接受,甚至被崇敬的價值觀念,在另外的文化中則有可能被人所貶斥,唾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zhí)烊撕弦唬谒枷胍庾R及語言方式上都傾向于求整體,求統(tǒng)一,重感性和經(jīng)驗,重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任何事情都要先考慮別人怎么說,怎么看,因為“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人們的言行都嚴格遵守那一套“清規(guī)戒律”,不得越雷池半步。崇尚謙虛達禮,克己受到,知足常樂,避免張揚,以免“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在性格上內(nèi)斂,含蓄,謙虛,忍讓,所謂“讓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講究合作,重視能省反思,慎言戒言,“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重視從姿態(tài)容貌中進行交流,依靠含蓄間接的相關信息暗示的限制語碼進行交流,過多的依賴環(huán)境、對方或心理等間接因素,間接去理解別人的意圖,做到“禮恭,辭順,色從。”
在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二者對立,因而西方人在思維上重分析,重邏輯,求準確,極端崇拜個人主義,追求自由和差異,求變突破常規(guī)是他們的精神動力。語言的功能就是能最清晰,最準確,合乎邏輯的說服和改造別人。對于西方人來講,由于缺少大量共同經(jīng)歷,在交際時需要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主要管道的詳細語碼,屬于低語境文化。他們習慣于用非正式和直截了當?shù)膽B(tài)度去對待別人,健談,喜歡表現(xiàn)自己,直言快語,喜歡公開的,平等的爭論,對抗,爭吵只是辨明事理,說服他人的手段,一般只要是禮貌范圍允許的,不會引起他人的不快。而所有這些在東方文化中都是不禮貌的現(xiàn)象,甚至被認為是說話沒有內(nèi)涵,不含蓄。
3.3思維模式
不同文化的人們對外界的認知模式存在差別,“浸透在一種文化里的人們很難映現(xiàn)另一種文化的心理表征”,因而他們在思維方式上也必然存在差異,東西方文化尤其如此。
東方文化屬于圓式思維模式, 人們習慣于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富于想象,重視知覺產(chǎn)生的靈感、頓悟,追求和諧和辯證,思維帶有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東方人對環(huán)境十分敏感,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更容易對社會提示產(chǎn)生反應或更容易屈服于社會,重面子和禮,屬于場依附型, 即環(huán)境文化型。語言特征是簡潔、含蓄、委婉, 強調語言的形。而西方人則剛好相反。西方人屬于線性思維,他們習慣于從部分到整體,重邏輯分析, 把事物“一分為二”,進行“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斷,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場獨立型。在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的取舍上,人們首先考慮合作原則,即如何用最佳的方式和最佳的渠道向聽話人傳遞信息,包括禮貌或不禮貌的方式,禮貌原則則被放在其次。
4.結語
禮貌概念作為制約人們?nèi)粘=浑H的語言制約規(guī)則,客觀上為人們順利交際提供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規(guī)則平臺, 也為人們研究語言交際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理論基礎。禮貌是一個區(qū)域內(nèi)人們在交往時所認同的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禮貌不僅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 更是受文化制約的動態(tài)的個別文化行為。中國人認為禮貌的行為英國人往往認為是不可理解的和不禮貌的, 說到底不論是禮貌還是不禮貌, 都是相對概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禮貌的絕對性是相對的, 有條件的, 禮貌的相對性是絕對的, 無條件的”。 在改革開放, 跨文化交際頻繁發(fā)生的今天, 中國人有必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并掌握中西兩種文化的區(qū)別, 只有掌握了雙方禮貌概念的同與異, 才能避免交際中的誤解。在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 禮貌的概念不再狹義我們應該逐步建立世界范圍的禮貌觀, 使其在整個社會行使功能, 為交際雙方創(chuàng)造和諧的氣氛、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舒暢的心情, 使交際, 特別是跨文化交際在交際雙方相互尊重對方文化的基礎上得以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Brown,P.&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 E.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econd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978,65-311.
[2]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Unpublished MS.Of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Harvard University.Leech,Geoffrey 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67.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4]顧日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徐盛桓.禮貌原則新擬[J].外語學刊,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