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碩
銀保產品種類多 明晰權責少糾紛
文/宋碩
所謂銀保產品,是指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銷售的兼具人身保障及分紅收益功能的保險產品。這類產品由于功能多,又具誘人的分紅前景,很受消費者青睞。但實踐中,由于對產品約定存有誤區(qū),不時引發(fā)訴訟糾紛。北京市海淀區(qū)法院法官對銀保產品銷售中的一些不規(guī)范行為和消費誤區(qū)進行解讀,從法律角度,提請消費者理性購買,合法維權。同時也請求經營者誠信經營,自覺維護市場良性發(fā)展秩序。
2008年3月,王女士在銀行投保了某保險公司承保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交納保費24萬元,被保險人為王女士本人,保險期限3年,保險單載明年回報率為5.87%。保險合同到期后,保險公司向王女士支付本息共計26萬余元。此后,王女士多次找保險公司及銀行,要求支付剩余1萬余元的利息,未果。隨后,王女士因病去世,其丈夫及子女將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要求支付剩余利息。
訴訟中,保險公司認為,公司已按照內部操作計算流程及產品設計約定向王女士支付了保險金。
那么,王女士購買的保險產品屬于何種性質?應當如何確定回報率呢?
【法官點評】王女士投保的險種屬人身保險產品。人身保險產品的主要功用具有風險保障、長期儲蓄、財務規(guī)劃和投資理財?shù)?。按照產品的保障責任區(qū)分,主要分為意外傷害保險、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通常而言,意外傷害保險、健康保險和定期壽險等保障成分相對較高;終身壽險、年金保險等儲蓄的成分相對較高。盡管部分產品偏重投資功能,但本質上仍屬保險產品,其經營主體為保險公司,并非銀行,不宜將其與銀行存款、國債、基金等金融產品進行片面比較,更不應將該類保險產品作為銀行存款的替代品。
由此可見,王女士所購買的人身保險產品除具有意外傷害的保障成分還兼具有部分儲蓄功能。對于回報標準,我國《合同法》第8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上述案件中,保險單已明確載明產品的年回報率計算標準,因此,應以保險單載明的計算標準作為年回報率的計算依據(jù)。
2009年8月,李女士的父親在銀行辦理儲蓄業(yè)務時,工作人員向其推薦某保險公司的理財保險,稱每年存5萬元可分紅,款項有急用也可提現(xiàn),如紅利多,提現(xiàn)時會超過本金,如紅利少,提現(xiàn)時也基本與本金持平。基于對銀行工作人員的信任,李女士的父親決定辦理該項保險。后父親因病住院,為給老人以安慰,李女士在銀行辦理了該保險并交納5萬元款項。2010年8月,保險公司又從李女士的銀行賬戶劃扣5萬元。2011年8月,李女士因急需錢用,決定終止保險。但此時李女士卻被告知,已存入的10萬元只能退還4萬余元。李女士多次與保險公司協(xié)商解決,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故訴至法院,請求解除雙方之間的保險合同關系并退還10萬元保費。
保險公司認為,李女士在2009年8月親筆填寫投保單、投保提示、產品說明書并年交保費5萬元,保險合同已生效。在李女士親筆簽署的上述材料中,已對保險產品、保險責任、繳費期限、猶豫期、保單簽收事項的提示進行了書面確認。退保是投保人的合法權利,保險公司不持異議,但不同意全額退保。
那么,李女士的請求能夠得到支持嗎?
【法官點評】李女士購買的分紅型保險屬人身保險合同性質。我國《保險法》第47條規(guī)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險人應當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30日內,按照合同約定退還保險單的現(xiàn)金價值。因此,在投保后,李女士有權提出解除合同。那么,解除合同后,李女士能否主張退還10萬元保費呢?
按照《保險法》規(guī)定,保險合同解除的,投保人僅有權主張退還保險單的現(xiàn)金價值,而無權請求退還保險費。所謂現(xiàn)金價值,是指帶有儲蓄性質的人身保險單所具有的價值。保險公司為履行合同責任通常提存責任準備金,如果投保人中途退保,即以該保單的責任準備金作為給付解約的退還金。該金額的計算方法通常會在保險條款中予以載明。上述案件中,李女士雖因家庭經濟狀態(tài)急需現(xiàn)金,但由于雙方合同履行期間尚未屆滿,因此,只能依照現(xiàn)金價值的計算方法獲得4萬余元的退?,F(xiàn)金。
2011年3月,張先生到銀行存款,經工作人員介紹,他與某保險公司簽訂了兩款分紅型保險合同。合同簽訂后,保險公司通過銀行直接將張先生賬戶內的8萬元存款劃走。2012年2月,張先生因交通事故死亡,其親屬按照保險公司要求提供理賠申請及相關材料。2012年7月,保險公司解除了與張先生簽訂的兩份保險合同,并作出了不予理賠的決定,退還張先生親屬8萬元。
張先生的親屬認為,合同生效后,雙方應嚴格按照約定履行義務,張先生因交通事故死亡,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因此,請求法院確認解除保險合同的行為無效并支付保險金,此外,還要求保險公司支付1.5萬元精神損失費。
那么,張先生親屬要求保險公司支付精神損失費的請求合理嗎?
【法官點評】張先生的親屬系以保險公司存在違約行為為由,依保險合同糾紛案由,提起違約之訴。所謂違約行為,顧名思義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而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律僅允許對侵權行為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所謂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而在上述糾紛中,張先生的親屬系基于保險公司在合同履行中存有違約行為提起的訴訟,該損失主張應僅以財產損失為限,如果同時要求違約方賠償精神損害,不僅會使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界限難以分清,也將會給合同訂約當事人增加過重的風險,造成交易當事人的訂約顧慮,違背《合同法》及市場經濟中鼓勵交易的精神原則。因此,張先生的親屬主張精神損失費的訴訟請求無法得到支持。
責任編輯/鄭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