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我們嘗試將“交際互動型”教學模式應用于語法教學,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使學生正確使用語法,提高口語能力。
【關鍵詞】 “PACE”教學模式 初中英語 語法
步入21世紀,交際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個人素質的指標。英語作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交際能力在對外交往、經濟建設和外貿發(fā)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摘掉“啞巴英語”的帽子,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PACE教學模式,在注重語法教學的同時,還強調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了交際教學法的發(fā)展。
1. “PACE”教學模式
PACE教學模式是Presentation(呈現有意義的語言材料)、Attention(注意語言材料中的語言形式)、Co-construction(師生共同構建語法規(guī)則)、Extension (開展拓展性的練習活動)的縮寫。建構主義認為有意義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應該建立在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對新知的主動吸收上。在建構主義與交際教學法思想的指導下,PACE教學模式強調“情境式”語法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關注語言的意義,而后教師通過運用注意策略引起學生對語法形式的關注,再通過開展師生和生生互動,歸納語法知識,最后開展拓展性的語言練習活動鞏固所學知識。
2. PACE教學模式對語法教學的啟示
2.1以真實有趣的語言材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選擇語言教學材料是PACE教學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選擇語言材料的時候,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語言教學材料要真實、有趣。富有趣味性的語言材料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生動、熟悉的語言情境,是建構主義意義學習的基礎。
第二,語言教學材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難度適中的材料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太容易的材料難于提高學生的能力,若選擇難度過高的材料,會使學生產生挫敗心理,影響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語言教學材料要集中反映出所要教學的語法形式。將新的語法形式置于材料中,促進學生對語言形式與功能之間關系的理解。
2.2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理解
PACE教學模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目的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
2.2.1呈現語言材料階段
該階段的任務是設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并讓學生充分理解語言材料。因此,教師應該設法使學生融入創(chuàng)設的語言情境中,可以通過英語漫畫、角色扮演、音樂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2.2注意語言材料中的語言形式和師生共建語法規(guī)則階段
這兩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材料意義上轉移到形式上來,并指導學生發(fā)現和構建語法結構。為提醒學生關注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教師可以采用加粗、斜體、彩色等方式標注材料,還可以采用“完形填空法”,提醒學生關注填空前后(填空處是關鍵語法點)材料的區(qū)別。
2.2.3語法講解階段
此階段建議采用“花園路徑法”,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自主學習例子,并得出語法規(guī)則方面的假設或歸納,然后教師向學生呈現一些與他們的假設或歸納結果不一致的證據,讓學生對自己的假設或歸納進行修正。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先讓學生總結概括,出現錯誤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可以讓學生對語法結構的理解更加深刻。
3. 以交際型練習活動鞏固
語言的作用是交流,學習語言是為了交際。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認為:“交際能力是指除了能造出合乎規(guī)則的句子的能力之外,還包括在適當場所、適當時機說適當話的能力?!?/p>
因此,我們在設計語法練習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交際性和多樣性。多樣性是指,練習活動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應該有一些口語輸出練習,讓學生通過選擇正確的語法與準確的表達,來鍛煉口語能力和語法的使用。交際性則指練習活動要能夠促進學生的交流,例如,在練習“頻度副詞”時,我設計了“調査與訪問”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由一些學生扮演記者,去向扮演被訪問者的同學了解他們周末的活動。
4. 以評估活動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反思
評估一詞自從被引進入課堂教學后,就一直被“誤解”,很多人認為評估就是測驗和考試。實則不然,測驗和考試只是評估的一部分。評估是指“收集信息、判斷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和運用能力的行為?!?/p>
5. 結束語
如何改進語法教學是當前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初中英語教師,要努力研究和學習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好語法,說好外語。
[1] 田小霞. 論PACE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D]. 華中師范大學, 2012.
[2] 郭洪潔. 淺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語法教學[J]. 中國校外教育, 2010(06).
[3] 徐曉慧. 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探索[D]. 華東師范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