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3)01-0050-01
執(zhí)教老舍的《草原》一課時,前面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部分同學們讀得入情入境,但是接下來表現(xiàn)草原人民熱情待客的部分時,由于沒有切身的感受學生,理解得不具體。下課后我被這個問題困擾得茶飯不香。怎樣才能表現(xiàn)草原人民的熱情呢?忽然想到,不如改變思路,以角色換位來進行場景體驗,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師:走了這么久,累了吧,餓了吧?那就進蒙古包歇歇吧!請同學們自己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勾畫出草原人民熱情招待客人的語句。
(生扮客人,師采訪)匯報交流:
師:您好!遠方來的客人,請問您到蒙古人家做客感覺怎么樣?
生:草原人民太熱情了。
師:那草原人民是怎樣招待你們的?
生(興奮地):他們好熱情喔,拿出了許多好吃的招待我們。
師:喔,都是些什么好東西呢?
(師生交流有關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蒙古習俗。學生情不自禁地挽起袖子夸張地模仿吃起來。)
師:吃飽喝足了,咱該走了?
生(忽然醒悟狀):不行,還有歌舞呢。
師(幽默地):喔,還要唱歌跳舞消化一下。
生(哄堂大笑,七嘴八舌地):不是,這是草原人民待客的風俗。這是體現(xiàn)草原人民的熱情。他們想用歌聲去傳達雙方的情感……
師:“那唱什么歌呢?”(學生統(tǒng)一意見后齊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課堂上歡歌笑語,其樂融融,甚至有同學作舉杯狀,賓主甚歡,真有草原一行的真實感覺。)
師:(故意賣關子)這下該走了吧?太陽已經(jīng)偏西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學生變聰明了)紛紛嚷道:不該走!不該走!
師:(故作不解地)為什么呢?
生:因為還沒話別呢!
師:喔,原來如此!蒙古人民這樣熱情,難道我們不該說點兒什么嗎?一句話、一首詩、一支歌都可以!來,蒙古老鄉(xiāng)們,也用你們喜歡的方式給遠方的客人們道一下別吧。
學生們還沉浸在剛才的情境中,臉上帶著笑容開始動筆寫。學生的筆下精彩紛呈:
生:老師,我在讀課文的時候,總覺得老舍先生的最后兩句詩只寫了一半,現(xiàn)在我把這首詩補寫完整了送給草原人民:飛馬馳迎數(shù)十里,待客熱誠似親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生:草原人民如此的熱情和親如一家的民族情感,也讓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一首詩贈給他們:
當草原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我卻要離你而去,車輪碾過,馬鈴陣陣,青草悠悠啊,斜映著我的牽掛,胡須上蘸著黃昏的老人家,笑容里滿是草原人的豁達,剛才還在舞蹈的小姑娘啊,已消逝成了晚霞,草原上蒙古包的影子,靜靜地分享著離別后的閑暇,我的夢啊,我的牽掛,我的草原人家啊,我何時能再次回家!
課堂上掌聲經(jīng)久不息。
(作者單位:青羊區(qū)泡桐樹小學,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