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的,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一、更新語文教學觀念
教學改革,觀念先行??v觀近些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大多是在教學方法、技能方面下功夫,實質性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乃是教學觀念的陳舊與因襲。語文教學一直被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思想所統(tǒng)治,側重工具性和技術性,淡化忽視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因而沒有從“本本主義”條框里出來,走向“人本教育”。在十分強調人本性和發(fā)展性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要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教育理念。有了“人本”的理念,才會自覺貫徹“學生是主體”的思想,才會在教育中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滲透人文精神的有力保證。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人文素養(yǎng)很高,有著偉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現(xiàn)在思想觀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我們的教師觀念陳舊,不加強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很難說能培養(yǎng)出具有高度人文素養(yǎng)的學生。
二、創(chuàng)設民主開放的課堂
對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師而言,他的每一堂課,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或其他內容的教學,都是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師以思想點燃思想,以自由呼喚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養(yǎng)寬容。其次,人文精神教育還意味著發(fā)掘誘導學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潛藏的自由精神。就其本性來說,所有人特別是兒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的天性。但在傳統(tǒng)教育下,隨著他們知識的增多,他們的這種天性一步步被壓抑被剝奪。因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多的時候并不是給他們“加進”多少外在的這種思想那種精神,而是注意在語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
發(fā)掘誘導學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潛藏的自由精神,還需要老師以愛心和理解來面對學生,更多肯定引導和鼓勵,更多平等的交流,更細致的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在方法上,語文老師可以通過開展對課文的研討,傾聽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和批閱周記作文,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等方式與之溝通,增進相互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開導他們的苦悶,啟迪其智慧,塑造其健全人格。
三、充分利用好教材
文學即人學,表現(xiàn)人性、人道、人權和人生,表現(xiàn)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情。
作為信息載體的高中課文,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或閃耀著眩目的思想,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彌漫著溫馨的情愫: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的岳飛,無不使讀者感受到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熾烈的愛國之情;“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窮年憂黎元”的杜甫,無不激起讀者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凡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蘇格拉底的熱誠,安徒生的純真,魯迅的冷峻,李白的飄逸,李商隱的含蓄,都會對學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響。一些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如廉頗知過改過、坦率真誠,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倫凱勒堅強樂觀、積極進取,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質,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情懷,智者“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揮灑自如,都會給學生以真、善、美的啟迪與熏陶。這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透過形形色色的文字符號,讓自己融入文本,努力發(fā)掘文本內涵,潛心體味其中蘊含的情和意,成為一個被感動的讀者。教師只有充分體驗和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被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打動和感染,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去感動學生,使學生用這份感動來彌補自己人格的缺陷,精神的匱乏。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