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注重新課的引入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根據(jù)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學習的興趣點,對每一堂課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注重新課的引入方式,把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春》一課,我采用《春天來了》這首古箏彈奏的名曲,讓學生沉浸心曠神怡、氣象萬千的春天美景之中?!犊磻颉芬徽n,我采用《梅蘭芳京劇選段》的盒帶音樂導入,學生們立刻就被中國的藝術瑰寶——京劇吸引住了。用音樂感染法導入能使學生真正“樂”學?!逗酥塾洝芬徽n,我用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普通的桃核,激發(fā)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這樣的教學引入方式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轉換教師角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為了強化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例如在教學《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我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xié)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tài),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于是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轉換角色,充當導演,讓學生充當演員。通過教學活動設置劇情,科學、合理地利用演員(學生),調(diào)動各種因素,讓舞臺(教室)充滿光彩,使演員投入其中,樂在其中。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教學朱自清的《春》第二課時,可采用由教師引導、設計,學生自主參與的形式。可以這樣導入: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朱自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圖,一曲春的贊歌。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盼春,第二部分是繪春,第三部分是頌春。大家回憶一下,你最喜歡哪部分內(nèi)容,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獨立完成,然后把這部分內(nèi)容匯報一下。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美景的同學,可以說一說,講一講,議一議;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春的美景;喜歡搜集資料的同學,可以交流課前查找到的有關春的圖片、資料;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如果還有別的方法也可以。十分鐘后,一部分同學已經(jīng)把自己匯報材料整理完畢,開始匯報。有五個同學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收獲。根據(jù)實際情況教師可適當補充、小結或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討論。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匯報學習結果,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最大空間,從而在師生互動活動中不斷解決問題,達到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只有把課堂定位于探索科學思維的實驗室,建立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的基地,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師生合作,才能真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語文學習生活化
朱自清的《背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重要原因是通過父親在禍不單行的日子——買橘子的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父親感人的形象。以此為啟迪,引導學生隨時留意生活中的點滴,善于捕捉周圍動人的片段,注重生活素材的積累,將細節(jié)描寫運用于平時的作文訓練,便于寫作水平的提高。在學習《死海不死》后,我讓學生結合實際,舉出周圍環(huán)境污染的事例,然后討論解決具體措施,一方面鞏固了課文內(nèi)容,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聯(lián)系了生活,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成為學生交流、合作、深入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將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做到信手拈來,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語文知識生動地展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眼中的語文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