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從本質上說要變教師的“教”為引導學生主動的“讀”,落實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地讀,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
一、以讀激趣、初讀感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缺乏興趣,學生便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在課文朗讀之前,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讀后按要求檢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讀法,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朗讀時要求學生能讀得準確、流利而有感情。讓學生在反復、流利的朗讀中體會到讀的樂趣,這樣,他們才能主動爭取讀好。其次要求學生整體感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是對課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講解,必須讓學生從整體的閱讀感知入手,讓學生貼切具體地感受語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和發(fā)展變化情態(tài),從而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和語言形式,在頭腦中建立課文內容與語言外殼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形象,初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如教《百合花》這一課時,我對學生說:“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寫的是發(fā)生在蘇中根據地我軍某前線包扎所里的一個小故事,內容集中,文字曉暢,情節(jié)較簡單,是訓練同學們速讀、默讀等能力的一篇好課文。老師想讓同學們在10分鐘讀完課文,且能復述課文內容。你們能不能做到啊?”同學們立刻齊聲回答:“能!”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活了,他們讀起來也就順暢多了。雖然學生只是初次朗讀課文,但同學們都能基本弄懂課文大意——作品通過小通訊員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婦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愛的嫁妝,一條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這樣一個人民戰(zhàn)爭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頌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贊美了人民戰(zhàn)士的崇高品質,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英雄戰(zhàn)士的熱愛和崇敬,揭示了軍民團結是戰(zhàn)爭勝利之本的道理。
二、以讀吟誦、細讀明理
初中課本中的許多名家名篇,有的語言流暢明快,有的語言生動活潑,有的語言凝煉含蓄,有的語言樸實感人,有的語言富有哲理性,應讓學生在反復的細讀中去慢慢領會。如: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課文文字不長,但句式豐富,音韻鏗鏘,節(jié)奏鮮明,富于音樂美。教師就要善于利用本文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一是要讀準字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二是要讀順課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特別是讀“日星隱曜,山岳潛形?!薄吧锄t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边@些駢句時要兩字一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同學為一組,互相聽、讀,全文熟讀成誦。三是讀中感悟,把握文旨,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朗讀,領會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有,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蘊含的道理。
三、以“景”引讀,深讀入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絢麗的色彩、動態(tài)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或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教學《愛蓮說》,在導入新課時,就可以運用一系列蓮花的圖片動感地出現在畫面上,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面,借助鮮艷的色彩,古箏的音樂,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使學生入情入境,感情為之升華,迅速領悟形象的崇高美。同時配以動畫,輔之優(yōu)美抒情的配音課文朗讀,營造出美的氛圍,引起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官興奮,享受審美愉悅,身臨其境,感受意境美。只有通過這樣的多層次朗讀,才能真正領略老舍先生筆下“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般的那種境界,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