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寬恕教育,讓學生體驗語文課的平靜與滿足
傳統(tǒng)心理學可能會鼓勵教師追尋學生的童年學習陰影,以期通過新的詮釋來改變現(xiàn)狀。積極心理學不提倡揭傷疤和把過失都歸結(jié)到童年,而是提倡用積極的態(tài)度,用欣賞、感恩、寬恕的方式讓人體驗平靜與滿足,從而淡化怨恨、憤怒和敵意。
從感恩開始。學期第一節(jié)課我會安排學生寫一封感謝以前語文老師的信,讓學生增強對語文課的美好記憶,并通過表揚學生的字體、格式、語言、故事、情感來再次強化對教師的感恩和語文課堂的美好印記。感恩的課堂也總會有感人之事,同時學生的情感也會受到熏陶感染。語文課堂感恩,是讓學生明白,除了考試、不及格、責罵,還可以有語文課堂應有的愉悅感,讓學生回憶初學語文的美好記憶。
學會欣賞。學生覺得自己讀不懂課文,做不出練習,寫不出作文,那語文能從哪里體現(xiàn)學生的價值呢?我的做法是布置學生寫一首詩,會讓學生驚訝,但學生交上來的作品往往會叫我更驚訝。學生是有自己要講述的內(nèi)容,有自己的審美形式的。評講時不吝惜自己的贊美,讓學生欣賞自己的語言,告訴他們?nèi)缭姷哪耆A就會有如詩的語句,學生會在語言運用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拉近與課本課文的距離。
要學生開啟心鎖,撫平學生內(nèi)心對語文課的敵意,寬恕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沒有真正的寬恕,學生的痛苦記憶隨時引爆,憤怒、敵意、怨恨會隨時涌出。寬恕以前有敵意的人有一定的難度,積極心理學建議用REACH模式——即客觀回憶、移情解釋、利他助人、承諾寬恕、保持寬恕的五步模式。寬恕教育難度較大,可以引導學生從寬恕父母親或?qū)捤∩磉呁瑢W的小錯誤開起。以下是引導一個學生寬恕語文教師的例子:
學生陳某讀小學三年級時,語文作業(yè)寫得潦草被老師撕爛了他的作業(yè)本,并罵他沒用。
教師的引導過程是這樣:
1. 客觀回憶:前一天我忘記做語文作業(yè),早上我匆忙寫了交給老師,老師很生氣,撕爛了我的本子,并罵我沒用。
2. 移情解釋:老師希望我是個優(yōu)秀的學生,但他看見我表現(xiàn)這么糟糕,忍不住生氣,他想我成為個有用的人,但我不符合他的標準。他撕爛了本子,希望再也見不到這種作業(yè)。
3. 利他助人:老師說過對不起,但我一直沒原諒他。我也曾經(jīng)撕爛別人的本子,但別人原諒了我,我罵過別人,別人也原諒了我。如果我原諒了老師,也許他不會再亂發(fā)脾氣,也許他會更加和藹的對人。
4. 承諾寬?。焊嬖V媽媽自己寬恕了老師當時的過錯,并寫在一張紙上。
5. 保持寬恕:每次有怨恨記憶出現(xiàn)時,讀一遍自己寫的寬恕承諾。
二、建立正確思維模式,幫助學生找到樂觀與希望
如果說外加的痛苦是厭學的起源,那么學生錯誤的思維模式則是厭學的發(fā)動機,源源不斷的提供厭學的動力。馬丁·塞利格曼的“手指穿梭箱”實驗表明,“習得性無助”是“結(jié)果不可控制”的思維結(jié)果。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樂觀的思維模式,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測試、分析和和引導消極思維的學生自我爭辯。
幫助學生測試。許多學生不清楚自己是個樂觀的人還是個悲觀的人,我們可以借助積極心理學塞利格曼的《樂觀測驗》[3]表來測試。在我?guī)蛯W生測試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許多看起來樂觀的人卻不一定具有真正樂觀的思維方式。
學生明白自己的思維類型之后,進一步是幫助學生分析樂觀思維與悲觀思維的區(qū)別。悲觀的思維方式與樂觀的思維方式最大的區(qū)別是:樂觀者會認為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好的事情是永久的、普遍的,是自己的能力體現(xiàn),而挫折是暫時的、特定的。悲觀者剛好相反,認為好的事情是暫時的、特定的,而所遇的挫折則是永久的、普遍的,是自己無能的體現(xiàn)。例如班上籃球隊輸了比賽,叫學生總結(jié),我會引導學生分清——“都是矮個怎么打”是悲觀的思維,“我們?nèi)币粋€高中鋒”是一種樂觀思維。
如果學生認清自己的思維方式是悲觀的,并有改變的想法,我們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我爭辯。例如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題是寫一封感謝信,一位學生說我從來不會寫作文。我引導他找證據(jù),他寫過的格式合格的請假條,基本通順的檢討書,都是作文成功的表現(xiàn)。這次作文他覺得不會寫,是因為理解不到題目的要求,以為要寫范文一樣多字數(shù),自己無法完成,其次還不知有誰可以感謝。我引導說,我教你寫作文這么辛苦,你就感謝我吧,字數(shù)不論,寫得不好,不會傷害你,也不會傷害我。學生交的作文只有一句話“感謝老師教我寫作文”,對其他同學來說是不及格的作文,但對他而言,卻從“不會寫”到“我會寫”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找到挑戰(zhàn)目標,幫助沉浸心流享受
幫助學生找回平靜滿意的感覺,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接下來是要在行動上讓學生沉浸在語文學習的快樂中,從而讓學生實實在在的脫離厭學情緒的羈絆。
我們提倡的“快樂教育”,實際上沒有從心理學區(qū)分開“快樂”的不同含義,積極心理學認為“愉悅”和“心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快樂”。吃雪糕、聽音樂、洗澡、看電視是身體的愉悅,演講、畫畫、攀巖、登山是高層次的“心流”享受。愉悅感會碰到習慣化的難題,例如教師講相聲、講故事、播放視頻會讓學生產(chǎn)生愉悅感,但次數(shù)多了,學生習慣了,愉悅感程度會不斷降低,需要教師有更精彩的表演來滿足,教師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就會讓學生和教師本人都陷入消極。“心流”是美國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的概念,就是“什么時候時間為你而停止?什么時候你發(fā)現(xiàn),你現(xiàn)在做的正是你一直想做的,而且是你希望永遠不停止?”是一種全身心投入和陶醉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比起普通的愉悅感是更高級的心理滿足。
語文課堂中,從育人目標出發(fā),我會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是什么。興趣是一個人畢生的最大財富,也是一個人學習的動力源泉。把語文學習過程結(jié)合在學生的興趣上,就有可能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并體驗到沉浸“心流”的滿足感。例如汽車修理班,大多數(shù)學生都對汽車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我會讓學生自己選擇一些感興趣的汽車歷史文章為學習資料,請學生們自己在課堂上介紹汽車史名人,如奔馳先生、福特先生、保時捷先生等。在語文課堂舉辦小型的辯論會,如“日系車好還是歐系車好”。應用文寫作過程則模擬汽修4S店的管理規(guī)則,要求學生寫相應的維修項目單、維修工作單、客戶調(diào)查表等等。課堂結(jié)合學生的興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