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型教學方法”立足于學生自主探索,運用自身擁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問題,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教師適時適度給予點撥、啟發(fā)和引導,使學生通過表達質疑和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和個性的發(fā)展。那么,數學課堂上怎樣才能使“自主型教學方法”得到有效運用呢?
一、教師要鉆研教材,巧作安排
1. 確立適合于自主性學習的課題
并非所有的課題都適合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因此,選擇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課題時要考慮:課題的難度是否適合于自主性學習?學生是否具備了自主學習課題的知識和能力?用于解決問題的時間安排與所要求的結果是否對稱?等等。例如: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6.1函數 (第一課時)”需要很強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其難度就不太適合于自主性學習。
2. 恰當安排進行自主性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開展自主性學習是否有效與對學習課題的恰當安排密切相關。這需要考慮下列問題:在教學時間的哪一階段運用自主性學習活動特別有效?是否運用自主性學習來開始教學?學生在掌握新知識時用自主性學習方法是否適宜?是全班學生學習同一課題還是分組學習不同的課題?假如是分組學習,那么是讓所有小組解決同一課題,還是讓各組學生解決不同的課題?依據什么來編組?等等。例如: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下)“§3.2 圓的對稱性”,第一課時學生根據已有基礎就可以理解,由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有效。而第二課時運用圓的對稱性構建垂徑定理以及推論適宜前半部分由教師引導,后半部分交給全班學生自主學習。
3. 充分估計學生在進行自主性學習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教師在組織自主性學習時要充分估計到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針對這些困難所可能提供的幫助。這需要考慮下列問題:是否準備了必要的學習手段?一切必要的作業(yè)步驟是否周密考慮過?是否制定了周詳的作業(yè)計劃?同學之間互幫互學的可能性如何?能否組織學生在完成作業(yè)中互相交換意見,互相啟發(fā)?能否正確引出結論?能否抓住本質的東西?等等。例如: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下)“§3.2結識拋物線”,通過構建二次函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即隧道問題),對學生的課堂作業(yè)要求分三個層次:(1)當填空題一樣能求出結果;(2)當小解答題型簡單寫出幾個步驟;(3)完完整整寫出所有解題步驟。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 鼓勵學生學會提問
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這樣的環(huán)境氣氛:每個學生隨時都可以提出問題,不管正確與否,都會得到正確對待。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師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無所顧忌地各抒己見。
2. 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問
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是逐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學會提問之后,關鍵還要教會學生善于提問。因為學生的學習從模仿和借鑒開始,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好示范:在課堂上分析問題時,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得當,表述準確。解決問題時按系統(tǒng)序列分解成為切入角度準確、梯度合理、深度適宜的一個個問題,然后分析解決。
3. 組織學生解決提出的問題
“自主型教學方法”有效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解決提出的問題。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分別用以下方式解決:(1)小組合作交流;(2)班級合作交流;(3)教師適當點撥,扶持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先由教師啟發(fā)引導,再讓學生思考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自主學習的認知主體位置,教師起引導、糾偏、指導作用。
三、要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結果給予正確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痹u價是組織自主性學習的有機環(huán)節(jié),是自主性學習效果的基本保證。對自主性學習的評價首先需要做到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對自主性學習而言,過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首先要注意讓學生陳述其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在這種陳述的基礎上給予鼓勵與指導。其次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給予評價,并采取適當措施彌補學生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知識技能掌握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做到學生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統(tǒng)一。自我評價是自主性學習的有機構成,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是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當然,學生自主性學習也離不開來自教師的評價、來自其他學生的激勵與評價。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