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誦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認識傳統(tǒng)文化
1.采用多媒體引路,誦讀更有效
讓學生誦讀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或錄像,先讓學生欣賞祖國的北國風光,讓學生感受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場景,然后讓學生談觀賞后的感受,最后再讓學生誦讀這首古詩,這樣有助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還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在誦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既可以讓學生欣賞歌曲,再向他們介紹時代背景,激發(fā)起學生對岳飛愛國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讓學生吟誦,也可以讓學生欣賞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團圓的和諧畫面,再加上老師的時代背景的介紹,然后再誦讀全文,這樣,詩歌的內容更容易理解、記憶也特別深。再次,利用多媒體提供背景音樂,還能為誦讀增色不少。
2.開展創(chuàng)造性誦讀競賽,讓學生在享受成功中愛上誦讀
以詩詞作畫、以詩詞編寫歌曲、以詩詞表演、以詩詞進行想象畫面等。經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開展創(chuàng)造性誦讀競賽確實是個好方法。教師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形式進行誦讀表演,并進行比賽,評獎。比如:在一次經典詩詞誦讀比賽中,有的學生是以唱的形式進行展示毛澤東的《長征》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有的學生以配樂的形式朗誦《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學生是邊吟誦邊配上動作,自演自娛的。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一些誦讀競賽,能增添孩子誦讀的興趣。
3.開展親子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樂融融的氛圍中愛上誦讀。
誦讀活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從來就不是袖手旁觀的角色。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們?yōu)橛H子誦讀搭建平臺——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誦讀活動中來,還在每學期的例行家長會上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表演,并讓有經驗的家長介紹與孩子一起誦讀的經驗做法等。事實證明,親子誦讀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去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的同時,更能讓孩子愛上誦讀。
二、挑選精品,讓學生在品讀中汲取作品中的語言和思想精華
我們可以這樣教學生品讀孟郊的《游子吟》。在學生誦讀文章后,先讓學生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導學生關注開頭的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并引導學生思考詩句描寫的人和物,啟發(fā)學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傷感的是親人之離別,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面對即將遠行的孩子孟郊來說,他的母親最擔憂的是什么?學生通常會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從“手中線”和“身上衣”這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什么?緊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人的動作和意態(tài)的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苯處熞龑W生結合圖畫理解:臨行前的夜晚,老母親一針一線地為兒子縫制衣服,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的呀。然后,引導學生再一次深情地讀:“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苯處熃又f:“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期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濃濃的母愛就是在這樣樸素的語言:‘密密縫’和‘遲遲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多么親切感人??!”最后讓學生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眳^(qū)區(qū)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那如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呢?通過引導孩子品讀,不但能喚起了孩子們親切的聯(lián)想和對母親真摯的愛戀,還會在孩子的心里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語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誦讀時,要關注詩詞中的字、詞、句及盡量去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和所描繪的意象,還要加以大膽地想象等。
三、 以“課”為例,拓展延伸,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我們的做法不僅僅停留在幾本書的誦讀和品讀上。我們以課文為例子,進行課文閱讀拓展,教會學生記誦,加強對精美語言的積累。如教學《孔子》一文時,我們會引導學生對孔子的名言進行搜集摘錄,朗誦、理解,課后挑選其中的部分名言進行背誦。教學于右任的《望大陸》,我們會推薦閱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席慕容的《鄉(xiāng)愁》、范仲淹的《蘇幕遮》等。有計劃地安排一些精美、簡短的詩詞、文章給學生進行背誦積累。比如:《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選讀本》和《日有所誦》中的古詩、古詞曲、諺語等,還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寄小讀者》等現(xiàn)代文學。另外,我們還要求學生進行閱讀時,要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把閱讀中的好詞、好句和感受記下來,形成閱讀積累本。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