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國公映的電影《夜·明》中首次出現(xiàn)了孫中山早期革命生涯中的親密伴侶兼衛(wèi)士——陳粹芬。近一個世紀以來,因怕有損于國父孫中山的形象,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在所有孫中山的傳記中都有意忽略了這位偉大的女性,以至于世人不知她的存在,她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悄無聲息地被歲月的長河淹沒。隨著時代的進步,“偉人是人不是神”的觀念漸入人心,陳粹芬才慢慢浮出水面,走入人們的視野。
一見鐘情,共同反清
陳粹芬原名香菱,又名瑞芬,祖籍福建省同安縣新安村。父親是位郎中,19世紀中隨廈門商人到香港謀生。1874年9月23日,陳粹芬生于香港新界屯門,因排行老四,人稱“陳四姑”。她自幼父母早亡,未曾讀過書,但習得一身好武功。1891年在屯門基督教堂,經好友陳少白介紹,18歲的她認識了26歲的孫中山。當時孫中山在香港麗雅西醫(yī)書院讀書,尚有一年才畢業(yè)。初次見面,孫中山英俊的面龐、儒雅的氣質在陳粹芬的心里激起了陣陣漣漪。
短暫的寒暄之后,孫中山又像平日里一樣宣傳他的救國理念。他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談到醫(yī)生救人只能救少數(shù)人的性命,反滿革命則救人無數(shù);談到“中國現(xiàn)狀之危,我人當起而自救”;談到要效仿洪秀全,推翻清政府的統(tǒng)治,“還我漢族河山”。陳粹芬近乎虔誠地聽著,一個字都不愿漏下。出身貧寒的她被孫中山的博學多識、遠大志向所打動,仰慕之心油然而生,當即表示要參加革命。
陳粹芬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果斷的巾幗氣概也深深吸引著年輕的孫中山。相同的志向,使得這對彼此愛慕的年輕人很快就結成了革命伴侶,并在屯門紅樓租屋住下,共同籌劃反清行動。
在隨后的近二十年里,無論是在香港、廈門、廣州,還是在日本、南洋、越南等地,陳粹芬一直追隨孫中山,在為革命顛沛流離、擔驚受怕的同時,也享受著愛情的甜蜜。她那女性特有的溫柔與細致、給了孫中山極大的精神支持與慰藉。她一方面充當他的護士、衛(wèi)士,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保衛(wèi)他的安全;另一方面充當他的聯(lián)絡員,接待來往的革命同志,傳遞密函,接應軍火;另外還是大家的服務員,為來往的同志洗衣做飯,任勞任怨、無微不至。廖仲愷、黃興、宋教仁、汪精衛(wèi)、蔣介石、胡漢民、馮自由等都曾受到她的照顧和接待,這讓為革命背井離鄉(xiāng)的革命志士有了賓至如歸的親切感,無形當中也增加了孫中山作為黨魁的凝聚力。
她機智果敢、英勇無畏,能騎馬,會開槍,多次隨軍征戰(zhàn),奮勇殺敵,搶治傷員,被譽為“性格剛毅的女杰”,同志們都尊稱她為“四姑”“孫夫人”。1895年籌備廣州起義時,和陸?zhàn)〇|各自負責一批槍支彈藥、匕首等武器,結果陸?zhàn)〇|經手的被查獲,導致起義尚未發(fā)動就事敗垂成,而她經手的,因藏匿的地點多而隱蔽,未出任何紕漏。
籌備惠州起義時,由于軍械都是經海路秘密運送,從日本、美國、高麗方向運來的最多,而橫濱為居中策應站。因當時婦女上下船只,不引人注意,故“陳粹芬女士獨任來往船只起落密件之責”。郵船一到橫濱,她即獨自上船,傳遞密函。如此這般,往返接船數(shù)次,順利完成任務。老革命黨人劉成禹曾題詩稱贊她“望門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見細兒;只有香菱賢國嫗,能飄白發(fā)說微時”。
功成身退,遠赴檳城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曾經出生入死的陳粹芬卻選擇功成身退。為何退出,有人推測因她認為國母只能有一個,她的存在會影響孫中山的形象;有人認為由于孫中山反對納妾,一直未給她一個名分,盡管陳粹芬不圖名分,但多少也會有些失望;也有人猜測由于宣統(tǒng)年間她患了當時認為非常嚴重的肺結核,因怕傳染孫中山就離開他返回香港治病,后宋慶齡的出現(xiàn)使得復合無望。
而她本人在1942年是如此解釋的:“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愿望已經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愿分離,并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她視富貴榮華如浮云,生活簡樸,始終留著民國初年女學生的發(fā)型。
盡管孫中山沒有給陳粹芬名分,但在孫氏族人眼里,她就是孫中山的平妻。在孫家族譜里,陳粹芬排在發(fā)妻盧慕芬之后,宋慶齡之前。她作為孫中山的第一位革命伴侶,參與了歷次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為孫中山、為革命付出了很多,也贏得了同志們深深的敬意,以至于1915年孫中山要與原配盧慕貞離婚,與宋慶齡結婚時,一些國民黨元老一方面怕有損領袖形象,一方面也是為她和盧夫人抱打不平,而極力反對。
與孫中山分手后,陳粹芬隨孫中山的哥哥孫眉等孫氏族人居住在澳門。1914年又獨自赴馬來西亞定居檳城。她行事低調,從不炫耀自己特殊的經歷,但由于她曾長期跟隨孫中山在南洋各地從事宣傳籌款等革命工作,當?shù)厝A僑仍尊稱她為“孫夫人”“孫太太”。每當對孫中山思念如潮之時,她就會打開箱子,拿出一塊用綢緞層層包裹的金表,久久地撫摸。
那是1896年的秋天,孫中山流亡英國時不幸被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陰謀綁架,險遭殺害。后經孫中山在香港雅麗西醫(yī)書院學習時的英國老師康德黎先生全力營救,終于脫險。臨別之際,康德黎送了他一塊大如小螃蟹的金質懷表,上有金鏈一條,金蓋面刻有其英文名字“Y.S.Sun(孫逸仙)”。孫中山又將這珍貴的禮物轉贈給了陳粹芬。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傳到南洋時,她失聲痛哭。她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guī)缀趺刻焱砩隙級粢娝诳罩酗w翔。”陳粹芬設壇遙祭七天,感情之篤,異乎尋常,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p>
“有冰更好”,刻骨銘心
孫中山病重期間,交代完國事家事后,曾一個勁地念叨:“我要睡地下。”宋慶齡和同志們都說:“地下冷,不能睡?!睂O中山又說:“有冰更好?!贝蠹叶颊J為他已病危在說胡話,宋慶齡難受得直掉眼淚。兩年后,孫中山長子孫科去南洋看望陳粹芬,說起這段,她聽罷淚如雨下。原來這是她和孫中山熱戀時的一段對白。當時他倆租住在屯門,清政府對孫中山的反清言論很不滿意。為了防止清政府的爪牙半夜來抓人,練過地躺拳的陳粹芬要睡在地下,這樣一旦來人,躺在地下的她會早一點聽見動靜,以便孫中山及早脫身。兩人之間就有了這樣一段對白:孫中山提出“我要睡地下。”她說:“地下冷。”孫中山接著說:“有冰更好?!币话銇碚f,一個人臨死前的囈語,往往反映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事情。孫中山彌留之際還牽掛著她,可見對她用情很深,對一個女人而言,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呢?
她陪伴孫中山多年,“但終身無所出”。1915年在檳城抱養(yǎng)了一位蘇姓華僑女嬰,取名孫仲英,母女倆相依為命。1932年,陳粹芬應孫科之請回香港、澳門居住。一年后又被孫科接至廣州東山二沙頭居住,幫他照顧讀中學的兩個兒子。養(yǎng)女孫仲英后赴夏威夷檀香山讀大學,并與孫中山的侄孫孫乾相愛。孫乾比孫仲英大七歲,雖然論輩分,孫仲英是孫乾的姑姑,但因二人相處多年,感情深厚,再加上沒有血緣關系,在孫科的支持下,兩人于1937年在意大利米蘭結婚。
陳粹芬雖后來未能與孫中山在一起,但先后由孫眉、孫科、孫乾等后人奉養(yǎng),被視為家中長輩,盧夫人和她感情也很好。當初盧夫人多次勸孫中山納妾,就是為了陳粹芬。1949年秋,孫科為母親盧夫人做83歲大壽,當時二位夫人手挽手走下樓梯,“狀至親昵,宛若姐妹”,在場的親友們熱烈鼓掌。
1962年,她因年事已高,體弱多病,與世長辭,享年88歲。
(編輯 陸艾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