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涉及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因此,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去逐步實施素質教育的任務。
[關鍵詞]歷史;教學;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幫助他們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和改革開放給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帶來的新變化,把歷史、今天和未來有機結合起來,從中初步認識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一、尊重學生的求知欲
如何把人類的實踐活動和時代的反思,利用課堂傳授給學生?如一個教師沒有淵博的知識和靈活、生動的方法,那教學是靜態(tài)的。靜態(tài)教學要轉變?yōu)閯討B(tài)教學,關鍵在尊重學生的求知欲,重視實踐能力——歷史課就是通過各種媒體和社會活動能讓學生學會思考中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世界的過去、今天和未來。人文科學有無窮的吸引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關心人文世界的興趣往往高于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他們想了解國內的政治、經濟情況和國際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歷史教學正是可以縱貫古今,橫跨過去和未來,向學生展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能通過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途徑,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在思索尋求答案過程中,肯定會有偏激或錯誤的觀點,教師要加以引導,而不應挫傷他們參與課堂說辯論的積極性,給他們的思維行為潑冷水。如三國時代的重要人物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都深受學生們崇拜,曹操卻令他們討厭。這是因為受漫畫、小說以及民間故事的影響。這說明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需要引導。成功的教學對學生的思維行為不以指責,而是利用發(fā)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把他們的觀點引入到歷史背景中去思考,讓他們有肯定和修正自己觀點的能力。師生之間也有愉快的情感溝通和智慧交流,在這種溝通和交流中,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這樣,歷史教學就尊重了孩子的求知欲,也使教師有探索教學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認真研究教材。
二、重視對學生人文主義教育
眾所周知,歷史教學是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最好的教材。學生通過朝代更替、古今對照、中外對比而挖掘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守護人類的精神材富,從而追求真理,培養(yǎng)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通過對事件的分析,學生產生對生命、民族、國家的熱愛。如在講授《巴黎和會》一節(jié)時,教師應指明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等國不顧中國曾對德宣戰(zhàn)、派15萬華工赴歐洲、是戰(zhàn)勝國之一等事實,藐視中國人民的意愿,竟然在和會上決定把德國在中國攫取的修鐵路、開礦辦廠等特權轉讓給日本,這就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在國內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在教學中,讓學生回憶“五四”運動的情況,讓學生補充、評價,即可增強學生對“五四”運動史實的記憶,也可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從而對當今的強權政策、霸權主義有所了解;讓學生學會思考各帝國主義國家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以自己國家的利益來主導世界,激起他們?yōu)檎衽d國家而從小努力學習的愿望。
三、讓學生學會做人
一個學生將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歷史教學。教師要努力營造活潑、靈活、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孩子有參與討論、辯論的意識,在爭議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如在討論《第三世界對外國經濟侵略的反抗》一節(jié)時,有學生認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已經獨立,而有學生則認為政治上獨立還不算完全的獨立。在學生爭議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傾聽、注意、重視他人的觀點,在吸納別人意見過程中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使之符合客觀實際。如果學生在課堂中用自己的意見壓制別人,或附和教師,或弄虛作假,人云亦云,這樣下去,勢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歷史的進程紛繁復雜,歷史知識更是無窮無盡,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培養(yǎng)能力比學習掌握知識更重要。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