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中學生國防教育存在時間的不確定性、目標定位的狹隘性、內容空泛與形式單調等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以素質教育視野整體規(guī)劃國防教育,探索建立一種將國防教育整合到中學階段全方位、全過程的持續(xù)性素質養(yǎng)成的新型國防教育模式,提出保障國防教育有效實施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中學生;國防教育;模式;策略在新課程背景下,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把國防教育整合到中學教育體系中,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國防教育,充分挖掘國防教育蘊涵的特殊功能,是基于新課程改革的國防教育新課題。
一、當前中學國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應融入到中學教育體系之中。但就當前我國中學普遍實施的國防教育來說,絕大多數(shù)學校沒有將國防教育與新課程改革有機結合,只是把國防教育孤立地作為一種單項教育活動,其素質教育功能遠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使學校國防教育處于人才培養(yǎng)的邊緣化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在:
1.制度不完善導致時間上的不確定性
目前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學實施國防教育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因此多數(shù)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只是偶爾在高中起始年級進行為期一周的軍事訓練課,間或舉辦一二個軍事講座課,沒有將國防教育整合到中學教育體系之中常態(tài)化地穩(wěn)定實施。
2.認識不足導致目標上的狹隘性
多數(shù)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只是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有文件要求時開展一次軍事訓練,沒有將國防教育提高到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目標需求,建立起系統(tǒng)的國防素質教育體系。
3.組織不力導致內容空泛與形式單調
大多數(shù)學校在國防教育的組織實施上沒有建立完善的機構和制度,開展國防教育是窮于應付式的完成任務,因此在教育的內容上空泛單薄,形式單調。
二、探索建立基于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國防教育模式
1.以軍事訓練為切入點,圍繞國防教育的核心,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絕大多數(shù)中學都會在起始年級實施軍事訓練,而我們通過多年的實踐,從素質教育的需要出發(fā),堅持中學三年都實行軍訓,在軍訓中通過以下活動大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在軍事訓過程中,通過舉行“國防教育問卷調查”、“國防知識競賽”、“時事政策報告會”、“校史講座”等活動,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突出集體主義教育主題:在軍訓過程中,通過開展隊列會操、宿舍內務評比、軍事體能單項集體比賽、軍容風紀評比、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等活動,積極培育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與團隊凝聚力,強化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
增強組織紀律觀念:在軍訓期間,對所有參訓學生實行軍事化管理,生活中抓內務、訓練中抓隊列、管理上抓紀律、思想上抓作風,嚴格考勤制度,強化組織紀律觀念,培養(yǎng)學生“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意識,通過訓管結合,達到強紀律轉作風的目的。
樹立自我磨練意識:在軍訓過程中,通過隊列操練、定點站立、野外徒步拉練等高強度的嚴格訓練,逐步磨練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讓他們能經受住艱苦的學習生活體驗。
營造爭先創(chuàng)優(yōu)氛圍:在軍訓期間,同學們吃住生活在一起,比優(yōu)爭先的上進心理更容易激發(fā)出來,此時利用橫幅宣傳、黑板報、校園廣播等形式積極營造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氛圍,極大地激發(fā)出學生的爭先創(chuàng)優(yōu)熱情。并通過軍容風紀、隊列會操、作風紀律、內務衛(wèi)生、拉歌比賽、班風口號、宣傳報道等評比活動,有效調動廣大同學參加訓練的積極性,形成一種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學習訓練風氣。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軍訓過程中,通過嚴格執(zhí)行紀律,落實條令、條例,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深化教學改革,把國防教育的知識融入到中學課程教學中,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優(yōu)化
圍繞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入手,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把國防教育的知識內容融入到中學課程教學之中,特別是在政、史、地課程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通過講解我國民族復興之路中存在的周邊安全環(huán)境及其潛在危機,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進而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政治、經濟、軍事、信息安全觀,進一步強化學生刻苦學習、報效祖國之志。
當今世界軍事科技日新月異,引領學生跟蹤軍事科技前沿,帶動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當代中學生特別是男生,普遍對軍事科技興趣濃厚,因此,在數(shù)、理、化、生等課程教學中,結合各學科與軍事科技的切入點,充分運用各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簡要講解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從而提醒學生當代軍事競爭的實力角逐就是科技競爭,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科技知識,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剖析典型戰(zhàn)例,挖掘軍事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在政、歷、地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科特點,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的典型戰(zhàn)例,深入挖掘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及軍事科技思維,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其創(chuàng)新素質。
3.創(chuàng)新國防教育手段,鞏固國防教育成果,構建學生素質養(yǎng)成的長效機制
學校的國防教育實踐活動應當與學校的新課程教學改革活動緊密相結合,把國防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和學生的素質養(yǎng)成融合在一起。將“軍訓”小體系融入到“素質教育”的大體系之中,將“入學軍訓”的即時教育延伸到新課程改革的長效機制層面,不斷創(chuàng)新國防教育手段,挖掘國防教育的內涵,提升國防教育的成效,這是基于新課程改革中國防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
配合學生德育養(yǎng)成的教學活動,滲透國防教育的知識內容。例如,借助“五四青年節(jié)”、“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國慶節(jié)”、“一二·九紀念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等重大節(jié)日或紀念日,舉辦征文比賽、書畫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不失時機地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活動,全面提高學生德育水平。
將學生的素質養(yǎng)成教育與國防教育體系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如堅持對學生開展日常行為規(guī)范標兵、文明宿舍評比、教室文化氛圍布置評比、校園衛(wèi)生區(qū)評比等文明養(yǎng)成教育,舉行每周年級講評、班會、國旗下的講話等日常教育,鞏固國防教育成果。
拓寬軍事科學知識的更新方式,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絡、讀書俱樂部、電子閱覽室、圖書館、學校自辦報刊等場所陣地,為學生學習軍事知識提供良好的條件;聯(lián)系地方武裝單位的軍事教員經常性地開展各種軍事知識和國防教育講座,拓展學生視野。
開展形式多樣的勵志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磨礪學生心智。通過開展感恩勵志演講、學習(高考)勵志演講、十八歲成年禮、高考百日沖刺誓言等勵志活動,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志愿活動、社區(qū)社會實踐活動、農村學生返鄉(xiāng)勞動等社會實踐,錘煉學生身心素質,以提升國防教育成效,為學生刻苦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國防教育模式的實施策略
1.健全領導機構,落實制度建設
國防教育要落到實處,建立健全的領導機構是推進國防教育的組織保證,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學校在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之時,不忘把國防教育的內容融入到課程改革之中。學校要經常性地研究國防教育的相關問題,將國防教育的有關理念和最新成果及時引入到課改之中,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總結,在經驗中提煉,形成制度,逐步規(guī)范進而推廣。
2.做到五個結合
一是要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相結合,在國防教育中,要從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的素質養(yǎng)成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二是要與文化學科知識的教育相結合,把中學所開設的所有學科中有關國防、軍事技術的知識整合滲透到國防教育之中,使之形成國防教育的日常滲透;三是要與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相結合,軍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軍隊的作風與條例,在軍訓中用軍隊的紀律規(guī)范學生言行舉止,促進學生嚴明紀律素質的養(yǎng)成;四是要與學校文化氛圍建設相結合,學校在平時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宣傳活動中,應經常性地滲透國防教育知識內容,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要與地方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建設相結合,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革命斗爭歷史、地理環(huán)境、文化生態(tài),各校在開發(fā)建設校本課程資源時,應該把國防教育的課程資源列入其中,積極引導學生到軍隊、革命遺址、烈士紀念塔等地參觀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國防觀念和愛國熱情。
3.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需要整合全社會的力量來完成與實現(xiàn),在校內需要學校教務、政教、團委、年級組等各處室部門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各部門只有做到目標統(tǒng)一、職責分明、認識到位、工作協(xié)調,使國防教育有效落實,才能完成教育的過程與內容;在校外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與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地方武裝、地方駐軍、革命紀念館等一起,通過聘請校外輔導員、軍校共建、開展軍事講座、革命斗爭專題展覽等多種形式共同實施國防教育,實現(xiàn)預期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許文義.國防教育導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方寧.國防法規(guī)[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3]任應來.國防史話[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
[4]王道俊、王漢瀾[M].北京:教育學.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