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松 成際寶
(高郵第一中學 江蘇 高郵 225600)
《光明日報》曾報道:有關(guān)部門對五所學校的120名老師進行問卷調(diào)查:“你熱愛你教的學生嗎?”90%以上的調(diào)查對象回答“是”;然后又對這120名教師所教的學生問卷:“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回答“體會到”者僅占10%。90%與10%,反差如此之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我們的學生為什么會感受不到我們的愛?學生連我們的愛都感受不到,又怎么能搞好化學有效教學呢?因此教師只有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即體驗學生角色,才能充分理解學生,從而促進化學有效教學。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反應敏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很強,但一旦受挫折后容易自暴自棄。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和可發(fā)展能力,不可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如學生剛從初中進入高中,教材脫節(jié)較大,初、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差距也較大,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隨之改變。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體驗學生已有的化學基礎(chǔ)、相關(guān)學科知識,從而準確確定教學的起點;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可發(fā)展能力,從而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更要將知識教學上升到方法教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新的學習方式,確保初高中的平穩(wěn)過渡。如《化學1》中專題1的氧化還原反應,教學起點只能從初中得氧、失氧的開始;教學目標應為用化合價變化的觀點來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用類比法比較來比較化合價的觀點與得失氧的觀點適用范圍。
高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然而高中生平時課務繁重,整天被課程和作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對死講課、講死課、試卷滿天飛的教學方式深惡痛絕。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力求詼諧、幽默、生動,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生理特征。如講同分異構(gòu)體時,引用維勒和李比希的“不打不相識”的故事,究竟是誰的結(jié)構(gòu)正確呢?再如講有效碰撞時,可以及時播放一段美職籃籃球的經(jīng)典“五佳球”和“十佳球”,可以有效適用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從而得出有效碰撞需具備方向性和較高能量這兩個基本要求。
課本中的很多實驗,如蘇教版化學2中“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的4個實驗,平鋪直敘、沒有任何懸念,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心理。如打破常規(guī)、突破學生的心理預期,即將平鋪直敘、沒有懸念的上述實驗創(chuàng)作稱懸疑探究實驗,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如將上述實驗創(chuàng)作成用水果電池放響音樂賀卡,學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心理,那裝置的結(jié)構(gòu)、原理究竟是什么呢?為什么具有電池的作用呢?這樣就能促進化學教學的有效生成。
高中生對現(xiàn)實生活很感興趣,對新事物既敏感又易接受,樂于對社會事物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利用學生的前衛(wèi)心理,在教學過程及時植入化學與社會、生活、高科技等緊密相連的特點,引入剛發(fā)生的鮮活案例。如奧運場館中的水立方與鳥巢、奧運火炬的燃料丙烷、“神十”上天等,就可以充分獵取學生的眼球;再者講硅酸鹽材料時,如及時播放一首周杰倫的 “青花瓷”,教學效果就可以可想而知了!用學生的話來說,化學課原來還可以這樣上!始終給學生以教學的新鮮感和前衛(wèi)感,始終激發(fā)學生對化學課的向往。
高中生普遍渴望展示自我,特別想在同學面前展示自我價值和渴求思想認同,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法國作家拉封丹寓言中的 “南風效應”,打造出和諧課堂、民主課堂。這樣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民主的氣氛中高效率地完成交流、討論。交流討論結(jié)束后應該請同學展示交流(到講臺上展示更好)。并且教師一定要相信學生,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創(chuàng)造性制造“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學生緩解緊張情緒、克服“約拿情結(jié)”,確保學生努力后能成功。從不同層次讓學生滿足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從而成就化學教學的幸福。
高中生正處于血氣方剛的年代,因此普遍爭強好勝,因此教師應引導他們向積極向上的方面轉(zhuǎn)化。如習題課時,可以采用擂臺賽的方式,根據(jù)習題層次的不同,選取不同層次的擂主。低層次的題目,選用學困生;較高難度的題目,就選用參加化學競賽的學生。即先邀請擂主上臺講解題目,然后大家上臺打擂。這樣讓各個層次的同學有一個促動,所謂“趕鴨子上架”,這樣一種“強迫的愛”不僅促進學困生對化學產(chǎn)生興趣,更促進高手鉆研化學。他們必然為這些對于他們不太簡單的題目努力問同學、查資料、向教師請教等,使他們的化學水平上一個臺階,再者讓們在做、講題目的過程中滿足爭強好勝的心理、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化學,從而促進化學教學的可發(fā)展性。學生講完題后,再明確告訴學困生,某題就是某年某省的高考題,點燃他們學好化學的希望和激發(fā)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告訴他們,某題就是某年某省化學競賽初賽試題或全國初賽試題,更加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即既成就了學生學習的可發(fā)展性,更成就了教師教學的可發(fā)展性。
總之只有充分理解學生,體驗學生的感受,才能正確認識學生,才能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從而促進化學有效教學。
[1] 王更飛.精神引領(lǐng) 智慧點化[J].化學教學,2012,(4):27-29
[2] 成際寶.讓學生體驗教師角色,促進學生學習化學的有效性[J].化學教學,201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