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朋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關于阿倫特政治哲學思想的思考
王大朋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阿倫特認為,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政治哲學傳統(tǒng)是哲學對政治的扭曲和壓制,這是一種“非本真的”政治哲學。西方政治哲學的傳統(tǒng)源于哲學和政治之間的緊張關系。哲學和政治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二者的關系能否調和,關于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展現(xiàn)了阿倫特獨特的思維運思和脈絡。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災難沉重的時代,從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根本的惡”到艾希曼審判的“平庸的惡”,這種轉變標志著阿倫特從對政治制度的思考轉向了對政治本性的思考。
阿倫特;政治哲學;公共領域;極權主義;精神生活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20世紀最具原創(chuàng)性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之一,阿倫特的著作頗豐,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論革命》、《論暴力》、《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黑暗時代的人們》、《精神生活·思維》、《精神生活·意志》、《過去與未來之間》、《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康德哲學講座》等。她的政治哲學思想涉及廣泛,有極權主義、公共領域、政治思想、人類的精神生活能力、公民觀等。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希特勒統(tǒng)治和海德格爾的納粹牽連使阿倫特開始關注政治。阿倫特認為,至此柏拉圖奠定的政治哲學不再是建立在行動者的經驗之上,而是建立在哲學家的經驗上,哲學家在沉思后回到現(xiàn)實來處理他們所理解的世界,這使政治喪失了尊嚴和獨立性。政治被誤解為制作甚至被等同為統(tǒng)治,人們喪失了對人的復多性和行動能力的信任。
阿倫特的政治思想是出于對20世紀的政治災難的反思,阿倫特決意要從政治上找到發(fā)生這種悲劇的原因。阿倫特是第一個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極權主義起源的人,《極權主義的起源》的發(fā)表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阿倫特認為極權主義的歷史根源是現(xiàn)代性危機,資本主義的瘋狂擴張與財富積累導致了一群喪失了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孤獨、無根的群眾,他們容易被極權主義利用??仓Z萬認為,阿倫特是第一個要求對災難性事件進行理解與描述的人,她指出了極權主義的起源和最初形態(tài)。猶太人的特殊身份使阿倫特曾身陷納粹集中營,后經過朋友幫助逃離集中營,定居美國。冷戰(zhàn)結束后,經濟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加劇了宗教信仰、貧富分化和民族沖突等問題的惡化,恐怖主義、局部戰(zhàn)爭和沖突不斷升級。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與現(xiàn)實的政治事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吸引著人們關注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研究不僅說明了納粹主義和斯大林主義,重要的是要揭示極權主義反映了20世紀的危機和困境,揭示了西方文明及其價值體系的崩潰。阿倫特不僅在描述極權主義本身,而是透過這一現(xiàn)象揭示西方政治文明在當代所醞釀的深刻危機,它是大眾孤獨、疏離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政治空間崩潰的產物[1]。個人經歷和猶太人身份使阿倫特一生都關注和思考罪惡問題,她認為思考可以抵制罪惡。阿倫特將極權主義的罪惡稱為“根本的惡”,將艾希曼的罪惡稱為“平庸的惡”。人們應該始終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有意識地抵制罪惡。阿倫特關于“平庸的惡”的思考為人們思考邪惡現(xiàn)象和在專制制度下個人應該擔負的道德責任提供了新的視角,人類的政治文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雅典城邦時期,人們過著言說和行動相和諧的政治生活。阿倫特認為哲學和政治的對立并非必然,導致了哲學和政治對立的標志性事件是蘇格拉底審判。蘇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圖對政治充滿不信任和敵意,開始懷疑他老師的哲學路徑,柏拉圖用在哲學孤獨思考中獲得的絕對真理來反對人們的意見。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政治哲學傳統(tǒng)用真理排斥意見,歪曲和貶低政治。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公共領域逐漸被私人領域侵蝕,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出現(xiàn)了裂痕,極權主義的形成是西方政治文明衰落的產物。朱士群認為:“公共領域的興衰是牽動阿倫特全部作品的主線,她的任務就是從哲學上闡釋政治現(xiàn)象的公共性本質”,“阿倫特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政治本質論,政治不是生存的結果,而是生存的條件?!保?]阿倫特強調公共領域的自由和獨立,鼓勵人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蔡英文對阿倫特的政治實踐和公共領域概念進行了探討,認為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正視人實踐生命的內涵并給予恰當?shù)慕忉尅T诎愄匾饬x上的公共領域中充滿了意見,意見的交流使人們對共同世界有較全面的理解,能夠欣賞個人意見的獨特性。研究者需要對阿倫特著作中的政治和隱藏在其背后的文化進行慎重分析,以便充分理解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
阿倫特的政治本體論(政治的本真含義)被稱為“政治存在論”、“交往政治哲學”、“政治生存論”[3]。應奇認為,阿倫特強調的公共領域的共和主義精神,與新自由主義的積極自由思想有較多相似之處[4]。阿倫特的政治哲學與自由主義一致。涂文娟認為,阿倫特既承襲了古典共和主義理論,主張不受支配、積極行動的政治自由觀,又和現(xiàn)代共和主義理論一樣,強調分權制衡、法律帝國、商談等憲政原則,因此阿倫特的思想體現(xiàn)了古典和現(xiàn)代的某種融合[5]。阿倫特認為雅斯貝爾斯的交往根源于我與你的相遇,而不是政治領域,因此未包含更多的政治經驗。阿倫特認為海德格爾的“世界”和“在世存在”概念暗含了復多性,政治哲學源于對人類事務的驚異,是以政治經驗為基礎進行的思考,阿倫特試圖通過政治地思考來解釋現(xiàn)實政治問題。本哈比伯認為阿倫特對法律思想與道德的貢獻是她提出了“反人類罪”概念。在艾希曼審判中,阿倫特存在著現(xiàn)代性的世界主義情懷和作為猶太人的自覺信仰之間的沖突,阿倫特試圖用康德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來調和,通過反省思考、判斷和道德之間的關系解決艾希曼審判產生的道德判斷問題。阿倫特認識到艾希曼的惡行與他缺乏思考有關,思考能解放心靈能力中具有的政治性的判斷能力。盡管“平庸的惡”受到爭議,但阿倫特敢如實描述了他在法庭的表現(xiàn),批判以色列政府將審判政治化,追問猶太領導人在納粹罪行中的責任,體現(xiàn)了阿倫特的勇氣與擔當?!罢蔚拇嬖诶碛墒亲杂?,它的經驗場所是行動。”[6]阿倫特認為,真正的自由發(fā)生在公共領域。自由不是由于人的出生被寄予的,解放是實現(xiàn)自由的前提,行動、公共領域和自由是三位一體的。阿倫特批評柏林和哈耶克等保守主義只是保護個人在私人領域的安全,是脫離了政治的消極自由。阿倫特認為康德是與自由政治和諧相處的哲學家,康德的批判性思考依據理性的運用質疑公認的權威,她主要以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為依據。阿倫特對政治的闡述有益于恢復政治的尊嚴,她認為行動是人們在公共領域中的交流。
王寅麗認為,阿倫特晚年的哲學轉向試圖解決哲學與政治對立、思想與行動對立的問題,阿倫特從康德的反思判斷的詮釋中,找到了這種以特殊來思考特殊、考慮他人意見從而獲得可普遍化立場的精神性能力,這就是——判斷,把它作為連接哲學和政治、思想和行動的橋梁[7]。在寫《精神生活》時,阿倫特闡明了人在思考時也處于現(xiàn)實世界中,與人們一起商討事情,精神生活和行動并非是截然對立的。阿倫特晚年思考的重點由政治問題轉向了哲學問題,關注積極生活和沉思生活之間的關系問題。伊麗莎白·揚——布魯厄論述了阿倫特分析“思考”、“意志”和“判斷力”的精神活動及其內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為了弄清阿倫特在不同時期著作中的不同主題是如何編織在一起的,伯恩斯坦回顧了在阿倫特的著作中思考思想問題的重要部分,伯恩斯坦發(fā)現(xiàn)在阿倫特的思想中存在無法解決的內在張力問題。阿倫特的判斷力思想受康德政治哲學思想的影響很大,她想將康德關于審美判斷的理論運用到政治哲學中。貝納試圖對阿倫特的“判斷力”思想的內在結構進行推斷,貝納主張從積極生活和沉思生活的張力中把握阿倫特的“判斷力”思想。
徐賁認為阿倫特的公民觀是建立在積極參與公民共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阿倫特很重視積極自由,她把公共領域看成是人獲得自由的場所。胡素梅認為阿倫特的“理性—積極參與”模式公民文化觀,對政治現(xiàn)實具有借鑒意義[8]?,F(xiàn)代自由國家公共生活的萎縮、公民觀的薄弱動搖著民主制度生存的價值觀念,阿倫特的公民文化觀對中國政治建設具有啟示作用。阿倫特認為西方政治哲學傳統(tǒng)終結于馬克思,但馬克思是在傳統(tǒng)的框架和等級范疇中論述的,因此并未真正超越這一傳統(tǒng)。在《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中,阿倫特主要闡述了她對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暴力是歷史的助產婆”、“支配他者的人不能獲得自由”三個命題的理解。阿倫特對馬克思的思想既有肯定又有批判,阿倫特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她對馬克思思想的解讀建立在她的政治哲學基礎上。馬克思期待通過政治解放實現(xiàn)人的解放,馬克思向往的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是柏拉圖政治理想的現(xiàn)實化。如果說阿倫特的政治哲學具有烏托邦色彩,那也不是對彼岸世界的神秘向往,而是關于此岸世界的此時此地的烏托邦。阿倫特認為,人的政治性在于通過行動體現(xiàn)人的復多性和世界的多樣性,這是政治的基礎和目標,阿倫特借此揭露和批判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只有勞動而無行動,只有行政而無政治的現(xiàn)實。阿倫特對馬克思的解讀存在牽強的地方,但是阿倫特從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角度對馬克思思想進行的分析對我們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很具有啟示意義。
阿倫特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理解獨樹一幟,她認為政治是人的存在方式。阿倫特的政治哲學中有許多理論架構與概念系統(tǒng):公共領域、私人領域和社會領域,勞動、工作和行動,思考、意志和判斷等,阿倫特將它們作為解釋政治現(xiàn)象的出發(fā)點。在《人的條件》中,阿倫特區(qū)分了勞動、制作和行動這三種活動,并將行動看成是真正的政治活動。在《精神生活》中,阿倫特區(qū)分了思考、意志和判斷,思考指向過去,意志指向未來,判斷指向現(xiàn)在,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指向介于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現(xiàn)在,也指向她對人類精神生活的論述。在阿倫特看來,判斷力是政治行動者必備的一種能力。阿倫特的政治哲學透射出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她堅信政治公共生活和個體道德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相信政治使善成為可能。阿倫特將公共領域與行動、自由聯(lián)系了起來,展示了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的圖景。阿倫特的思想難以歸為某個具體的哲學流派,她無意構建體系化的思想,她認為那樣會禁錮人們思想的自由。哲學是一項孤獨的事業(yè),政治是具有復多性的人們的行動,這是長期困擾著西方政治哲學的問題。研究者一直在探尋阿倫特政治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學界都是從不同的問題和視角出發(fā)來闡釋阿倫特政治思想的某些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了阿倫特政治思想發(fā)展的歷程。阿倫特既關心政治也與政治保持著適當?shù)木嚯x,阿倫特是后人思考現(xiàn)實政治問題的榜樣。阿倫特主張在行動的立場上理解政治,她認為政治哲學只在其開端和終結才是純粹的和未經變調的。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涉及面廣,阿倫特留給人們更多的是思想的啟迪而非確定的答案。
:
[1]陳周旺.理解政治現(xiàn)象: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述評[J].政治學研究,2000,(2):88.
[2]朱士群.公共領域的興衰——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述評[J].社會科學,1994,(6):68 -72.
[3]于云.漢娜·阿倫特:生存論意義上的政治觀[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報,2003,(3):76.
[4]應奇.政治的審美化與自由的絕境——康德與阿倫特未成文的政治哲學[J].哲學研究,2003,(4):47.
[5]涂文娟.古典還是現(xiàn)代——漢娜·阿倫特的共和主義思想研究[J].求是學刊,2007,(9):40.
[6]阿倫特.過去和未來之間[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39.
[7]王寅麗.未寫出的政治哲學——阿倫特對康德判斷力概念的政治闡釋[J].社會科學,2006,(9):127 -130.
[8]胡素梅.積極參與——阿倫特的公民文化觀[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9):23.
Reflection on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Hannah Arendt
WANG Da-pe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rendt thinks,since Platon,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philosophy of political distortions and suppression,it is an“unnatural”political philosophy.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originates from the tens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whether can they reconcile the ideas?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shows Arendt's unique thinking pattern and context.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disaster-laden in history,from“prime evil”governed by totalitarianism to the Eichmann trial of the“banality of evil”,which marks Arendt's reflection from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political nature.
Arendt;political philosophy;public sphere;authoritarianism;spiritual life
B151
A
1001-7836(2013)05-0170-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5.069
2012-10-25
王大朋(1986-),女,黑龍江密山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