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長治學(xué)院中文系,山西 長治 046011)
在浩瀚的唐詩中,有一類描寫“太行山”的詩歌。太行山是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綿延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唐代詩人的漫游生活方式使詩人的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太行山也不例外。巍巍太行,留下了不少詩人的詠嘆,在對“太行山”詠嘆的詩篇中,漸漸形成了太行意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唐詩》中有65篇描寫“太行山”或是借用太行意象來詠懷的詩歌。意象是構(gòu)成詩歌神韻的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組成形式,也是詩歌“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特點形成的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手段。在中國古典詩歌領(lǐng)域,意象成為承載人們豐富心靈的載體?!疤小币庀笠膊焕猓诒姸嗟奶圃娨庀笾?,“太行”意象雖然沒有“柳”“月亮”“花”等意象在詩歌中集中而且地位顯豁,但它卻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意象一旦形成,在審美特征上一般就會形成明顯的傾向性和穩(wěn)定性。如“秋”意象,與“悲”的審美特征相生并行;“月”意象,其核心審美特征為“皎潔”“圓”;“柳”意象,它的出現(xiàn)總在訴說著人們的離別相思,故其審美核心為“離”。綜觀詩篇中的太行意象,突出了其“難”的審美特征。
有的詩篇直接描寫太行之路難。如“平人登太行,萬萬車輪折?!?曹鄴《成名后獻恩》)“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滄海二隅身漸老,太行千疊路難行?!?徐夤《依韻贈嚴司直》)“太行何難哉,北斗不可斟!”(顧況《游子吟》)以上所引詩句或描寫車行走于太行山,車輪易折壞;或描寫太行之盤山路重重疊疊;或用“羊腸小道”作比,或以北斗不能作為酒杯來和太行之路難以攀登作為對比,凸顯太行的難以攀越,形容太行之路的艱險難登。再如李白的《北上行》,該詩雖然全詩作比,但在開篇詳細地描寫了太行之險峻艱難的特征:“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cè)石,車輪摧高岡?!遍_篇六句雖然是興句,但直接描寫太行的艱險難行:首二句總提北上太行苦,其余四句寫道路之艱險,登山石徑盤旋曲折,高崖峭壁直入長天,馬兒行走在高高低低的山石上,車輪被摧折。唐玄宗李隆基也做過類似的描寫:“清蹕度河陽,凝笳上太行。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白霧埋陰壑,丹霞助曉光。澗泉含宿凍,山木帶馀霜。”(《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唐玄宗以“鳥道”“羊腸”來比喻太行之路,足見其難行。
在關(guān)于太行意象的詩篇中,還有一類以“難”為核心,突出太行意象其他的審美特征。這些審美特征是圍繞“難”的特征展開的,與“難”保持了一種審美的和諧性,或者說更進一步地說明了“難”的特征,這類審美特征便是太行的“險”與“寒”。如“驅(qū)車舊憶太行險,始知游子悲故鄉(xiāng)?!?孟郊《出門行》)“秋氣肅天地,太行高崔嵬?!?儲光羲《雜詩二首》)“早是人情飛絮薄,可堪時令太行寒!”(李咸用《依韻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表現(xiàn)太行之寒的詩句有:“太行和雪疊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風(fēng)?!?吳融《金橋感事》)“出門嗟世路,何日樸風(fēng)歸?是處太行險,□□應(yīng)解飛。”(曹松《道中》)“太行險阻高,挽粟輸連營?!?孟郊《感懷》)“險”與“寒”分別從視覺和感覺兩方面突出了太行路之難,與“難”互相映照,共同構(gòu)建了太行意象之崇高美的特點。崇高美指對象具有粗獷、博大的感情形態(tài),精簡的物質(zhì)力量和精神力量,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太行意象之“難”所顯示的審美意義正在于此。
太行的審美核心“難”的意義的拓展,體現(xiàn)在以太行意象的“難”具有比喻象征意義,以此與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具有“難”的特征的事象相關(guān)聯(lián),這是太行意象意義的衍生和增殖。
1.以“難”為生發(fā)點,借以說明人生道路之難。如白居易《太行路借夫婦以諷君臣之不終也》:“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峽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人心好惡苦不常,好生毛羽惡生瘡。與君結(jié)發(fā)未五載,豈期牛女為參商。古稱色衰相棄背,當(dāng)時美人猶怨悔。何況如今鸞鏡中,妾顏未改君心改。為君熏衣裳,君聞蘭麝不馨香。為君盛容飾,君看金翠無顏色。行路難,難重陳。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行路難,難于山,險于水。不獨人間夫與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見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卑拙右自诖似杏昧藗鹘y(tǒng)的“美人”意象與“太行”意象并列,旨在說明中國古代臣子“伴君如伴虎”的尷尬境地,以此說明中國古代人臣之路的艱難。
2.以太行來比喻人心之險惡,世道之艱難。如孟郊的《贈別崔純亮》:“小人智慮險,平地生太行?!币浴疤小眮肀扔魅诵碾y測。劉禹錫《萋兮吟》:“天涯浮云生,爭蔽日月光。窮巷秋風(fēng)起,先摧蘭蕙芳。萬貨列旗亭,恣心注明鐺。名高毀所集,言巧智難防。勿謂行大道,斯須成太行。莫吟萋兮什,徒使君子傷?!眲⒂礤a在詩中表達與孟郊相同的感慨。李白的《擬古十二首》:“世路今太行,回車竟何托?”把復(fù)雜的現(xiàn)世人生比作太行;他的《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凜冽天地間,聞名若懷霜。壯夫或未達,十步九太行。與君拂衣去,萬里同翱翔?!痹诳此品艜绲男袨橹幸廊挥小笆骄盘小钡娜松D。
3.以太行之難來直接比喻時事,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懷。如上文提到的李白的《北上行》,開篇以直接描寫起興,接下來描寫了安史之亂起于洛陽的現(xiàn)實:“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fēng)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xiāng)。慘戚冰雪里,悲號絕中腸。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汲水澗谷阻,采薪隴坂長。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饑飲零露漿。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痹姼枰浴氨荐L”“鑿齒”比喻叛軍起于洛陽。用“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言兵災(zāi)地域之廣。用“殺氣毒劍戟,嚴風(fēng)裂衣裳”寫難民心身之苦、兵災(zāi)之烈。用“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xiāng)。慘戚冰雪里,悲號絕中腸。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绷鋵憵w家無望,反顧思鄉(xiāng);冰雪凄慘,悲號斷腸;衣不遮體,皮膚皴裂。用“汲水”六句寫飲食之苦。這是對“太行”之難比喻意義的全方面描寫。
以上三類突出“太行”之難的審美類型,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時候會熔鑄在一首詩篇之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莽。嘗聞此中險,今我方獨往。若比世路難,猶自平于掌?!痹撌自姼杓葘懥颂兄半U”——“嘗聞此中險”;又寫了太行之“難”與“寒”——“馬蹄凍且滑,羊腸不可上”;最后詩末點題——如此艱難的太行之行,與人事之難,與人心之險比起來,依然是坦途,從而突出了人類社會中最復(fù)雜的最不可測的是人心險惡。
中國詩歌領(lǐng)域不乏高山大川的獨立意象,如華山、泰山。但是,和其他同類意象相比,太行意象偏重于“難”的渲染,并把意象的審美指向了“難”,緣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審美特征呢?
從較淺顯的層次來說,一種意象的審美特征形成,與其物象特征有著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太行山形勢險峻,這是其審美特征形成的基礎(chǔ)。太行自古稱奇景,太行山群峰崢嶸,斷崖高起,陽剛勁露,臺壁交錯,是“北雄風(fēng)光”的典型代表,形成了許多“大峽谷”。以最具有代表性的“羊腸坂”為例,羊腸坂是古代太行五陘之一的太行陘,又名太行道。它盤旋在海拔200—940米之間,長45公里。溝谷縱橫,懸峭屏連。這條坂道古柏參天,虎豹攔路,陰森恐懼,因其在山間崎嶇纏繞、曲曲彎彎、形似羊腸,故名??梢姡械缆非郦M窄,就此地理地貌特征來看,偏重于“難”的渲染是有現(xiàn)實的地理基礎(chǔ)的。
太行意象之“難”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在歷史積淀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相關(guān)的“難”的情感內(nèi)涵。太行意象是極具有地域色彩的意象,和其他純粹的自然物象如“月亮”“柳”“花”相比,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該意象有著深厚的地域歷史沉淀。因為意象不是詩人臨時創(chuàng)造的簡單形象,而是一種深深印在民族歷史記憶中、規(guī)范著一個民族的民族思維的審美范型。太行山險峻,易守難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zhàn)國直到明、清時期,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齊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50年),齊國討伐晉國,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登太行。楚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秦伐韓,曾經(jīng)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曹操在太行南端壺關(guān)要沖屯兵。后來因為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jié)果為曹軍擊敗。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于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jù)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lǐng)上黨,盡收河?xùn)|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遏止起義軍向北發(fā)展??梢?,太行天險,易守難攻。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太行意象積淀而為象征性意象之后,常用來比喻“人生道路之艱難”“社會人情之險惡”,這與許多歷史人物的遭際有關(guān)。殷商時期,商紂即位后,統(tǒng)治黑暗,不務(wù)國政,淫佚奢侈,紂王的長兄微子多次進諫,紂都不聽。紂王荒淫無道,招致朝野上下強烈反對。朝中大臣紛紛議論要廢紂王、立微子,紂王聞聽此事,便貶微子到微子國(今太行之巔上黨潞城微子鎮(zhèn)一帶)作諸侯。再如,唐中宗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發(fā)動政變,誅殺武三思父子,接著攻打后宮未遂,反而被殺。唐中宗和韋后不僅追查“與太子連謀”的相王李旦,而且對相王諸子也深懷戒心,于是用外任方式加以防范,令當(dāng)年24歲的李隆基即后來的唐玄宗被逐出權(quán)力中心,兼任潞州別駕。潞州,在今太行之上黨??梢?,在權(quán)力的角逐中,太行山周圍地區(qū)成為實際意義的被逐之地,故太行意象的象征性形成也是有深刻的歷史記憶的。朱光潛先生對此做了理論說明:“我們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獨立的,都是嵌在整個經(jīng)驗里面的?!庇纱藖砜?,太行意象積淀的歷史意識是不可避免的。
太行意象之“難”的審美特征滲透了神話時代的民族文化心理?!耙庀髲母旧现v來自于知覺,即或榮格的‘原型意象’,來自于‘集體無意識’?!保?]這是由先民們的知覺材料逐漸積淀而成的,是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太行意象之“難”在唐代得到如此集中而全面的表現(xiàn),究竟?jié)B透了怎樣的“集體無意識”?這要從神話產(chǎn)生的人類童年時代談起。巍巍太行山孕育了許多史前神話,如精衛(wèi)填海:“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讠交?!卑l(fā)鳩之山即在今太行山上。其他如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話也與太行有著不解的情緣。從主體意識情感來講,這些神話主要體現(xiàn)人類所具有的不屈的奮斗精神以及渴望具有戰(zhàn)勝自然的勇氣與力量;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些神話的背后,恰恰說明這樣的事實:人類所面臨的困境與生存環(huán)境的艱難。這樣的事實正構(gòu)成了太行意象表現(xiàn)的“原型”,如榮格所言:“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xiàn)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保?]可見,原型不是作家個人的獨創(chuàng),而是在漫長的史前由民族同一經(jīng)驗的無數(shù)次重復(fù)積淀而成的。所以,原型深藏于一個民族的“無意識”中,原型一旦被激活,它所喚起的是比任何個人的聲音更加強烈的聲音??梢姡祟悓ι姝h(huán)境的艱難和生存困境的體認與對于地域特點的體認相契合而不輟積淀這一“原型”,直至唐代對這一“原型”意義的密集吟唱。所以,太行之難出現(xiàn)于太行意象之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的形式可分為形式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shù)美四類。在太行意象之“難”的審美意義中,因其物象基礎(chǔ),所以,太行意象包含于自然美之中;因其內(nèi)在積淀著的歷史與文化心理,又可以被社會美所涵蓋,其中,包容的是華夏民族心理的內(nèi)在發(fā)展歷程。
[1]朱光潛.談美[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62.
[2]李 歐.論藝術(sh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68.
[3]榮 格.心理學(xué)與文學(xu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