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秦漢時期君臣關系中的“壅蔽”

        2013-04-12 05:40:35薛小林
        社會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君臣君主皇帝

        薛小林

        皇權時代君臣關系的內涵多樣且復雜,對此問題學者一般取“君尊臣卑”的研究路徑,從制度設置、日常政治實踐、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入手,考察在皇帝制度的框架下,整個民族如何以無意識的“共謀”將君主抬高到至尊神圣的地位,將臣下貶抑到卑賤、甚至帶有原罪的位置①[美]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載《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一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這個取向的研究自有其道理和價值,揭示了皇權時代君臣關系的主要內涵,但是,君尊臣卑無法涵蓋君臣關系的全部內涵。最近的研究趨勢逐漸轉向關注君臣之間“禮”的層面,特別是皇帝對大臣的禮敬,如君臣“坐而議事”之制、皇帝禮遇宰相的規(guī)矩、問疾吊喪之禮,等等②參見劉慶《漢代君臣之禮研究——以君主禮敬大臣為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甘懷真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專制論”提出質疑,認為傳統(tǒng)中國權力運作的根本原理不是“主權”而是“禮”,皇帝和大臣均處在一個由“禮”編織的“名分”結構中,守禮是維持整個政治社會秩序的關鍵?!岸Y”和“名分”淵源自民族的古老文化源頭,在皇帝出現(xiàn)之前就已存在,皇帝亦從來不曾宣稱是這個秩序與結構的創(chuàng)造者,而只是宣告者、執(zhí)行者和仲裁者③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載《皇權、禮儀與經(jīng)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89、390頁。。此外學者也注意到,兩漢之際在帝國的官員中,長官僚佐之間、舊君故吏之間形成某種“君臣關系”。嚴格說來,秦漢之后“君臣關系”中的“君”只是指皇帝,而兩漢之際在“臣”的集團中分化形成某種模擬君臣關系的關系,只是臣僚之間關系類型的復雜化,不是嚴格意義的君臣關系,但臣僚之間這種“類君臣關系”的形成,對皇帝與臣子之間的“君臣關系”必定會造成某種沖擊,嚴重者甚至會危及國家存亡。東漢末年臣僚之間的君臣關系無疑促成了軍閥割據(jù)、多個“主公”并存局面的形成。

        本研究以“壅蔽”與“防壅蔽”為切入點討論秦漢時期的君臣關系,考察的主題雖然也是君臣關系,卻與上述君臣關系的主要研究路徑不同。本文關注的是君臣關系中比較黑暗、緊張的一面,在“壅蔽”與“防壅蔽”的語境下,并不涉及君臣之間的尊卑或者禮敬,君與臣是一場權力游戲的競爭對手,他們在這場權力競爭中擁有各自的優(yōu)勢資源,當然也有各自的弱點,君主在這場權力爭奪中并不必然占據(jù)優(yōu)勢。概括來說,“壅蔽”與“防壅蔽”主要是君臣圍繞信息控制的斗爭:“壅蔽”是臣對君,皇帝乃孤家寡人,深居九重,只能依靠官僚機構實現(xiàn)對龐大帝國的統(tǒng)治和管理,臣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或權臣出于某種政治野心,會極力控制信息渠道以阻礙或操控皇帝的信息獲取,皇帝的信息渠道被堵塞或控制的狀況就被稱為“壅蔽”;“防壅蔽”是君對臣,如果皇帝不能獲得真實全面的信息,或者獲知的信息是經(jīng)過某些臣僚選擇過濾甚至偽造的,則意味著皇權受到侵犯和挑戰(zhàn),甚至帝位的安全也受到威脅,所以皇帝必須開拓多種信息通道,防止壅蔽,這屬于韓非所論“術”的范疇。

        君臣之間“壅蔽”與“防壅蔽”的論述可能會改變“君尊臣卑”論述的絕對性,在這里君臣可以互相算計,在這個戰(zhàn)場上雙方是對等的,斗爭失敗被壅蔽而喪權失位的君主不在少數(shù);亦可能改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述的溫情感和一體感,這是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正面和積極因素缺失的層面。韓非認為君臣之間是赤裸裸的利益與算計關系,“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①(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28、115頁。,“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②(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28、115頁。。這種認識當然是片面的,但卻是不可否認的一面。君臣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決定了君臣關系同樣的復雜和多樣。但更關鍵的可能是,君臣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政治”關系,權力會扭曲人的本性,或許韓非的片面更為關鍵,“壅蔽”與“防壅蔽”的觀察角度更能凸顯君臣關系的特質。

        君臣之間“壅蔽”與“防壅蔽”這種帶有緊張對立意味的關系并非一開始就如此,其醞釀于社會政治體制轉型的春秋戰(zhàn)國,伴隨著秦漢皇帝-官僚制度的確立而形成。西周之制融封建與宗法于一體,通過層層分封土地人口形成多重封君與封臣關系,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卿大夫既是君臣關系又是大宗與小宗的關系,君臣關系中的政治因素和血緣因素無法抽離。“血緣”在那個時期含有較今遠為復雜和神圣的意味,政治深深彌散于原始親緣共同體的習俗和傳統(tǒng)之中,個人最重要的存在是作為人神共同體之血族成員的存在③[日]高木智見:《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頁。,血緣密切聯(lián)系著活著的族人,也結合著先祖和子孫,具有非常神圣的宗教意味。那個時代最高最大的主題就是宗族和血緣,難怪乎宗廟是最重要最神圣的場所,重要的典禮及政治軍事活動均要在宗廟中舉行。楊寬指出:“宗主不僅是宗族之長,而且是政治上的君主和軍事上的統(tǒng)帥。這樣在宗廟舉行典禮和請示報告,無非表示聽命于祖先,尊敬祖先,并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得到神力的支持。其目的,就在于借此鞏固宗族的團結,鞏固君臣的關系,統(tǒng)一貴族的行動,從而加強貴族的戰(zhàn)斗力量和統(tǒng)治力量?!雹軛顚?《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4頁。可以說周代的君臣關系貫穿著血族主義的團結精神。其次,君主與貴族之間地位身份并非懸隔,貴族世官⑤貴族世官并不是說某個官職在一個貴族家族中繼承,而是說所有的官僚均是出自貴族階層,身份等級劃分尚很嚴格,社會流動非常小。,君主權力受到貴族極大的制約,君臣關系的原理和規(guī)范迥異于后世。復次,城邦時代國小民寡,君主并不神秘,不是遙不可及的,君主與貴族,甚至與國人,有非常多的機會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交流溝通,這種交流通過各種“禮”來實現(xiàn)。君臣關系的確立,需要通過“策名委質”來實現(xiàn),這是一種非常具體化,講求君臣之間情感和私人關系的禮,君主不是通過一次性的禮與整個臣僚階層確定關系,而是通過與一個個具體的臣單獨地結成關系。城邦時代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事務也并不復雜,君主并非身居九重,那時的君臣關系并沒有給“壅蔽”與“防壅蔽”留下多大空間①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只是說“壅蔽”與“防壅蔽”不是這個時代君臣關系的主題,即使有這種政治現(xiàn)象也不是主流,沒有引起這個時代人們的關注和論說。。

        隨著周代的禮樂制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不斷崩解,城邦時代宗法封建制之下的具體性、私人性的君臣關系無法維持,社會政治秩序 (人群結合的方式)的類型由封建城邦轉型到集權中央的國家體制,在新體制中,政治的原理、規(guī)則和君臣關系的性質、特征均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君臣之間宗法血緣的維系紐帶漸漸失效,篡弒之臣和身滅之主層出不窮。隨著生產(chǎn)力和人口的增長,共同體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公共事務愈益繁多復雜,君主統(tǒng)理國家需要更為一般性、標準化和制度性的方法。在王綱失墜、以力為雄,強者亡人、弱者亡于人的時代,富國強兵成為各國君主的頭號目標②喬健:《從“重禮義”到“尚功利”——中國君主專制體制形成的一條重要線索》,《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第4期。,君主利用新興的士人階層,通過變法打擊封建貴族,新興士人取代了世卿世祿的封建貴族,成為圍繞在君主身邊的新臣僚③[美]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編)》,(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0—24頁。。從此君臣結合的紐帶和原理不再是之前的宗族血緣,君臣之間的血族團結精神不再。以上種種變化為君臣關系中“壅蔽”與“防壅蔽”的發(fā)生提供了空間。

        孔飛力提出中國帝制國家同時具有兩種功能,一種是“工具”,另一種是“制度”。作為“工具”的功能是根據(jù)統(tǒng)治精英階層的需要來管理社會經(jīng)濟文化事務,作為“制度”的功能是在不同政治角色之間實行權力分配和地位分派④[美]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87頁。在筆者看來,如果將管理國家功能的側面稱為“制度”,將涉及權力和地位分配的側面稱為“工具”,或許更為貼切。。君臣圍繞“壅蔽”展開的較量多數(shù)發(fā)生在政治地位與權力的爭奪領域,即孔飛力所說的“制度”領域,一般而言能夠有能力壅蔽君主的肯定不是普通臣僚,而是一些擁有較高地位和影響的權臣。當然,在國家的日常管理及運作層面,普通官吏對皇帝及中央也存在控制信息的“壅蔽”,但這種情況的“壅蔽”只是關涉國家一般性的日常行政運作,不似在權位爭奪領域里的“壅蔽”會對皇帝的統(tǒng)治造成直接威脅。如果說“工具”領域的壅蔽只是“行政錯誤”,那么“制度”領域的壅蔽則是一種嚴重的“政治犯罪”。秦漢是皇帝-官僚制帝國的開端和鞏固時期,四百年間君臣之間“壅蔽”與“防壅蔽”的較量不斷上演,充分展現(xiàn)了君臣關系中較為黑暗、緊張的面相,對秦漢政治文化的研究具有較高價值。本文先簡要討論皇帝與普通臣僚之間在日常行政的“工具”層面發(fā)生的“壅蔽”事例及其意義,然后再詳細討論皇帝與權臣之間在“制度”層面為爭奪權位發(fā)生的“壅蔽”與“防壅蔽”。

        皇帝對于帝國的統(tǒng)治是依靠官僚階層實現(xiàn)的,官僚行政必然要求一定的客觀化和程序化,逐漸會形成嚴密的規(guī)章程式,皇帝也需要依據(jù)各種規(guī)章條例來要求和考核他的官員??罪w力認為,官僚們始終受到瑣細的規(guī)章條例的制約,包括形式、時效、文牘、財政和司法上的限期,他們一旦違背這些規(guī)定,便會受到彈劾或處罰,但這些繁瑣的行政規(guī)則至少為他們的職責劃定了某種邊界,從而為他們提供一定的保護,使他們得以對抗來自上司或君主的專制要求⑤[美]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第250頁。?;实垡环矫姹仨氁揽抗倭偶瘓F,但另一方面官僚體制內在的客觀化趨向卻對他的肆意專權形成約束,雙方的矛盾從官僚階層的領袖——宰相的演變歷程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⑥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載《兩漢思想史》第一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漢宣帝曾在一封詔書中對官僚階層的行政作風給予嚴厲批評:“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減,兵革不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其咎安在?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三公不以為意,朕將何任。”①《漢書》卷八《宣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3頁。上計簿是地方向中央報告一方政情的行政文書,是中央了解地方信息的主要渠道。上計簿既然是一種行政公文,自然具有一定的格式套路和寫作規(guī)范,宣帝在詔書中抱怨地方呈上的上計簿都是“具文”,徒具形式,用語空泛,內容空洞。宣帝不滿意是因為他不能從這些公文中獲取任何有效的信息,更令宣帝惱火的是“三公不以為意”,在他眼里整個官僚機構對這種格套化的空洞文書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皇帝需要通過上計簿了解各地的政情、民風,但地方官員以“具文”來虛應故事、敷衍塞責,從“具文”中皇帝得不到關于地方情況的真實信息,對皇帝而言這就是一種“壅蔽”。

        上計簿中反映的政績是官員升遷的資本,但許多官員寧愿用具文空語來應對,自然有其苦衷。在國家的日常行政中,皇權的干預起到的往往是干擾和破壞作用,負責具體政務的官員夾在皇權與現(xiàn)實之間,應對起來并不容易。有時候皇帝的命令和要求完全是心血來潮或者不顧實際,官吏若順從皇帝的意愿強制執(zhí)行,可能會對地方造成嚴重破壞,雖一時滿足了皇帝的要求,但日后仍可能被追究責任,與其如此,還不如以虛言套語應付??罪w力指出官場上的程式、文牘既是對官吏的限制,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定的保護,確實是深刻的觀察。地方進呈的上計簿大多都“具文”、“務為欺謾”,而且掌管核查的三公也表示默認,如果站在宣帝的立場上看,或許可以認為當時官場確實形成了頑固的陋規(guī)劣習,官員們習慣了敷衍應付;如果站在官僚階層的立場上看,或許可以認為當時他們正默契地抵制宣帝的某些干預,宣帝朝在中興的背后,可能存在諸多嚴酷的政治問題②元帝為太子時,曾不顧自己地位安全批評宣帝“持刑太深”?!稘h書》卷九《元帝紀》,第277頁。。

        基層的信息在向上奏報時,總是會經(jīng)過奏報官員有意無意的過濾,在他看來不重要的,或可能引發(fā)麻煩的,或于己不利不便的信息,都將被修改或者刪除。上計簿及上計吏的口頭匯報是中央獲取地方信息的主要渠道,但由于上述原因,這個管道并不通暢,“壅蔽”的情況時常發(fā)生。當然,除此之外皇帝還有其他的信息途徑,如派遣行部的刺史及到各地采謠俗的使者③呂宗力:《漢代的謠言》,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頁。,他們會為皇帝帶來更多的信息,保持信息渠道的多樣性是皇帝“防壅蔽”的基本方法。在“工具”層面,即國家日常行政層面發(fā)生的壅蔽,只會對國家的行政效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基本不會直接威脅皇帝的統(tǒng)治,皇帝真正重視的是發(fā)生在權力分配和地位分派層面的“壅蔽”。

        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之亡與“壅蔽”的關系,“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④賈誼:《過秦論》,載《全漢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166頁。。秦朝三主中,秦始皇“雄才大略”⑤所有的“雄才大略”都有其惡的一面,帝王為了追求宏大功業(yè)、豐功偉績,往往罔顧普通小民的生命和生存,一將功成萬骨枯,雄才大略背后不知有多少妻離子散、民不聊生。,權力欲極強而且精力旺盛,大權獨攬,臣僚戰(zhàn)栗,大臣很難壅蔽他的信息獲取渠道;子嬰即位時天下已不可收拾,無法抵抗劉、項的軍隊,政權尚不可保,君臣之間安有權位之爭奪?秦廷的覆巢之下君臣俱滅,無有完卵,更無從談“壅蔽”。三主之中最具解析價值的就是秦二世,趙高對秦二世的“壅蔽”可謂是權臣壅蔽主上的經(jīng)典案例。

        由于是陰謀上臺,二世經(jīng)常感到地位不穩(wěn),他向趙高吐露了自己的擔憂:“大臣不服,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奈何?”⑥《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頁。趙高從中看到了蔽主擅權的機會,所以更加強化二世的憂慮曰:“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積功勞世以相傳久矣。今高素小賤,陛下幸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從臣,其心實不服?!雹佟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268、268、269、271、274頁。借此機會趙高發(fā)起了一次清洗運動,“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于杜”②《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268、268、269、271、274頁。。清洗不但為趙高掌握權力掃清了道路,也使得諫諍之路籠罩在恐怖之中,“群臣諫者以為誹謗”,誰要是敢進諫就會被按上誹謗的罪名,誹謗罪的處罰很重,不但犯者性命不保,還要殃及妻子宗族,結果是“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③《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268、268、269、271、274頁。。

        趙高想要完全堵塞二世的信息渠道也并非易事,但偏偏二世皇帝聽不進真話,當時東方已亂,“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蠍偂雹堋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268、268、269、271、274頁。。叔孫通的遭遇也說明了這一點⑤《史記》卷九十九《叔孫通列傳》,第2720頁。。講真話要下獄受罰,使者們自然要以假話虛言取容了,如此一來君主通過使者了解真實信息的渠道就失效了。此后趙高展開了進一步的行動,勸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⑥《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268、268、269、271、274頁。二世深以為然,從此沉溺于深宮,與外廷大臣的交流通道中斷,趙高正是利用皇帝與大臣交流不暢通,設計害死了李斯。李斯作為官僚集團的領袖,與二世的溝通也要受制于趙高,當時二世被壅蔽之程度可謂無以復加矣。最后就是這出壅蔽大戲的高潮部分——望夷宮之變。趙高之黨徒攻望夷宮,“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斗。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于此?!抡咴?‘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⑦《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68、268、268、269、271、274頁。?宦者的這番話正印證了賈誼所說“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

        秦二世被后人視為君主受壅蔽而國破身亡的典型例證,劉向在上漢元帝的封事中說:“二世委任趙高,專權自恣,壅蔽大臣,終有閻樂望夷之禍,秦遂以亡?!雹唷稘h書》卷三十六《劉向傳》,第1959頁。魏徵也舉秦二世的例子來告誡唐太宗壅蔽之禍:“秦二世隱藏其身,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信朱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隋煬帝信虞世基,賊徧天下而不得聞。故曰,君能兼聽,則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⑨《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869頁。楊大全諫宋光宗說:“盜滿山東而高、斯弄權,二世不知也。蠻寇成都而更奏捷,明皇不知也。此猶左右聾瞽爾。今在朝之士瀝忠以告,而陛下不聽,是陛下自壅蔽其聰明也。”[10]《宋史》卷四〇〇《楊大全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158頁。劉向、魏徵、楊大全都以秦二世的例子來說壅蔽之禍,用以加強論證的力度,他們的論說對象都是當世皇帝,二世壅蔽的悲慘下場恐怕足以使這些皇帝們深以為戒。

        進入到漢朝,戰(zhàn)火鑄造的新朝代難免會形成軍功受益階層,戰(zhàn)爭時期的劉邦集團在漢朝建立后依照軍功分別占據(jù)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政權,漢初軍功集團壟斷政權的情況,李開元論之已詳[11]參見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對此狀況范曄論之曰:“自茲以降,迄于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縉紳道塞,賢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關之怨。其懷道無聞,委身草莽者,亦何可勝言。”[12]《后漢書》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87頁。在范曄看來,這些武人對官位的長期把持使得基層才俊無法進入統(tǒng)治階層,造成賢能“蔽壅”,縉紳怨望。在漢初萬般凋敝的環(huán)境下,粗鄙無文的武人們循著黃老無為的路徑治理天下,對于國力的恢復和百姓的樂業(yè)確實有積極作用,但對于皇帝而言,卻不能隨心所欲地用人辦事,理論上無限的皇權在現(xiàn)實中卻處處受限。更甚者,功臣權貴在呂后死后發(fā)動政變,喋血長安,雖然事后依舊迎立了劉姓皇帝,但他們能夠廢立皇帝的權勢,還是令這次政變的受益者漢文帝感到心有余悸。

        漢文帝對于賈誼的任用其實是他伸張皇權計劃的一部分,賈誼一系列的改作計劃有利于皇帝神圣性及合法性的強化,改德運、易服色、定官位是牽涉面非常廣泛的政權建設計劃,如果得到執(zhí)行,或許會形成以賈誼為中心的非軍功權貴的官僚派別,這個派別顯然是支持文帝的。當文帝準備任用賈誼為公卿時,“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①《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第2222頁。。賈誼這個下層才俊在軍功權貴的阻擾下遠謫邊地,此乃范曄所說“縉紳道塞,賢能蔽壅”。賈誼之事是皇帝與重臣在權位分配上的斗爭,從皇權角度來看,皇帝無法使自己中意的人進入權力層,無疑是一種“壅蔽”。在皇權政治的敘事邏輯中,“賢能蔽壅”就是皇帝被“壅蔽”②并不是說賈誼們得位就一定能使得政治更好,而是從權力爭奪的角度而言,由于軍功權貴的阻擾,文帝無法使賈誼這樣的人物進入核心權力圈,賢能蔽壅就是皇帝被“壅蔽”,皇權受到諸多掣肘甚至是威脅。。

        比起秦始皇,漢武帝更是“雄才大略”,在他的統(tǒng)治下,大一統(tǒng)的皇帝集權發(fā)展到頂峰。武帝建立了常規(guī)性的人才登進途徑,通過舉孝廉,下層的才俊得以進入統(tǒng)治階層,皇帝能夠任用順從自己的人,意味著皇權得到強化③當然,舉孝廉,將下層才俊引入統(tǒng)治階層,也是國家建立社會重心,國家與社會逐漸融合的需要,不僅僅是出于武帝用人的考慮。。開始的時候各地守相對于舉孝廉并不積極,武帝下詔斥責曰:“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于上聞也。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xiāng)黨之訓哉?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④《漢書》卷六《武帝紀》,第166-167頁。顏師古注曰:“言見壅遏,不得聞達于天子也。雍讀曰壅?!倍慌e孝廉,武帝認為“積行君子雍于上聞”,為了使有才能的人為我所用,武帝派出刺史巡行天下以六條問事,其中一條是“二千石選署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⑤《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顏師古引《漢官典職儀》,第742頁。。地方守相能夠自除屬吏,而且有向朝廷薦舉人才之責,如果“茍阿所愛,蔽賢寵頑”,那么有道之士不得上聞,壅蔽于下,這是統(tǒng)治者不愿意見到的。

        漢元帝在一封詔書中說:“五帝三王任賢使能,以登至平,而今不治者,豈斯民異哉?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賢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雹蕖稘h書》卷九《元帝紀》,第287頁?!叭扇恕痹谖粫е隆凹俊臂毡危扇瞬坏珱]有薦賢自代的覺悟,而且還會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利用一切手段來阻止有才能的人登進,造成“奸邪盈朝,善人壅塞”的局面。雖然元帝不愿意看到吉士雍蔽,但恰是他統(tǒng)治時期形成最典型的奸邪盈朝善人壅塞。

        元帝初即位,蕭望之、周堪、劉向、金敞“四人同心謀議,勸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鄉(xiāng)納之”⑦《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3283、3284、3284頁。。政治一時有振作之望,但“中書令弘恭、石顯久典樞機,明習文法,亦與車騎將軍 (史)高為表里,論議常獨持故事,不從望之等”⑧《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3283、3284、3284頁。。在正統(tǒng)史書的敘事邏輯下,蕭望之等是公忠體國的吉士,弘恭、石顯則是奸邪的壬人,壬人為了維護權位私利,會竭力阻止吉士上位。對于蕭望之等振興朝綱的計劃,“上初即位,謙讓重改作,議久不定,出劉更生為宗正”⑨《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3283、3284、3284頁。?!爸t讓重改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元帝性格的緣故,另一方面則可能與弘恭、石顯的影響有關,史書記載他們“論議常獨持故事”,經(jīng)常以漢家故事來影響元帝,對祖宗故事的強調意味著重因循而不可輕易改作。值得注意的是劉向失去了給事中的職位,臣子“一旦加了給事中,即行成為省內官,即可當然出入禁省,從而與君主的關系也就較前密切,對于政治的影響也就因之加大”[10]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劉向為宗室成員,又為給事中,有較多的機會可以影響元帝,有劉向在此位置上,至少可以保障正義官僚群體[11]蕭望之等與弘恭、石顯的斗爭歸根結底是權力的爭奪,而且蕭望之等上臺之后,也不一定能夠將國家治理得更好,他們的政治策略就受到了王夫之的批評。但在蕭望之等人的主觀意愿及當時歷史主流意識形態(tài)論述中,他們更為關注一般百姓的利益,關心國家政治的清明,較少謀私利,有儒家官僚應有的擔當精神和正直品格,說他們代表正義的一方,似不太過。與皇帝溝通的通暢。弘恭、石顯為了壅蔽元帝以獨擅權力,策劃了劉向出為宗正,“出”一字顯示劉向正是從省內官出為外朝官,宗正雖屬九卿,但距離皇帝遠了。如此一來皇帝與忠貞大臣的交流變得困難,壬臣獨擅信息渠道就能更方便地壅蔽君主。

        房彥謙描述奸臣阻遏賢才的心態(tài)說:“昔鄭有子產(chǎn),齊有晏嬰,楚有叔敖,晉有士會,凡此小國,尚足名臣,齊、陳之強,豈無良佐?但以執(zhí)政壅蔽,懷私殉軀,忘國憂家,外同內忌。設有正直之士,才堪干時,于己非宜,即加擯棄。儻遇諂佞之輩,行多穢慝,于我有益,遽蒙薦舉。以此求賢,何從而至?!雹佟侗笔贰肪砣拧斗繌┲t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20頁。對于蕭、周等正直之士,石顯、弘恭極力排斥,而對可以利用的穢慝宵小,比如鄭朋、華龍,則舉薦拉攏。鄭朋、華龍首先以正義之士的面目出現(xiàn),被蕭望之、周堪引為同仁,但他們傾邪品質暴露之后,“望之絕不與通”,他們立刻投入到弘恭、史高陣營,誣告蕭望之等人“謀欲罷車騎將軍,疏退許、史狀”②《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第3286頁。,這顯然是弘恭等指使的,最終蕭望之等被迫離開政治中樞,鄭朋、華龍則得到晉升。

        元帝后期,《易》學大師京房以《易》說災異,“數(shù)上疏,先言其將然,近數(shù)月,遠一歲,所言屢中,天子說之,數(shù)召見問”③《漢書》卷七十五《京房傳》,第3160、3163、3163、3164、3164頁。。針對西漢中期的政治衰敗,京房向元帝奏考功課吏法,又奏石顯、五鹿充宗等人巧佞亂政,遭到石顯等人的敵視。京房努力實踐他的考課法,按其最初的設想,用弟子任良、姚平為刺史施行考功之法,京房本人“得通籍殿中,為奏事,以防雍塞”④《漢書》卷七十五《京房傳》,第3160、3163、3163、3164、3164頁。。京房很重視通籍殿中就是為了保證與元帝的溝通以防止元帝被壅蔽,京房深知元帝對于石顯、五鹿充宗是更加信任的,也深知他們壅蔽主上的老練,一旦與皇帝直接溝通的渠道壅塞,何止考功課吏法的命運,自己的性命也會堪虞。

        京房的擔憂是有道理的,石顯等人對付他的第一步就是讓其遠離京師,“建言宜試房為郡守”,將他遠派的目的明顯就是使之與皇帝的溝通變得困難。元帝竟然同意了,面對這一情況,“房自請,愿無屬刺史,得除用它郡人,自第吏千石已下,歲竟乘傳奏事。天子許焉”⑤《漢書》卷七十五《京房傳》,第3160、3163、3163、3164、3164頁。。出京既然無法改變,京房只能退而求其次,爭取每年年末進京面見皇帝奏事的權利,至少在最低程度上保持與元帝的溝通,不至于被石顯等完全壅蔽。雖然如此,京房還是非常憂懼,又上封事曰:“臣出之后,恐必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愿歲盡乘傳奏事,蒙哀見許。乃辛巳,蒙氣復乘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己卯、庚辰之間,必有欲隔絕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⑥《漢書》卷七十五《京房傳》,第3160、3163、3163、3164、3164頁。京房最為擔心的就是“必有欲隔絕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不得乘傳奏事,他與元帝溝通的唯一渠道就斷絕了,這樣石顯等圍繞在元帝身邊的人就能三人成虎,任意攻擊京房了。果然,“房未發(fā),上令陽平侯鳳承制詔房,止無乘傳奏事”⑦《漢書》卷七十五《京房傳》,第3160、3163、3163、3164、3164頁。。元帝在短時間內就改變了允許京房乘傳奏事的決定,這顯然是石顯等人活動的結果。失去了與皇帝直接溝通的渠道,京房的性命也就落入石顯等人的掌中了,后來借著張博、淮陽王事,輕而易舉地置京房于死地。石顯等人排斥京房,首先以堂皇的理由使之離開京城,遠守魏郡,接著又破壞其乘傳奏事這一與皇帝直接溝通的渠道,當京房與元帝溝通的渠道斷絕后,就立即置其于死地。石顯等人深知壅蔽君主之方,元帝之不察,甚矣。雖然石顯等人還沒有走上弒君篡權的地步,但元帝統(tǒng)治時期卻正是西漢國運衰敗的轉折點,被壅蔽的元帝一直被弘恭、石顯等牽引操控卻不自知,壅蔽對于皇帝之害,豈不昭哉。

        除了以阻塞賢臣的方式壅蔽君主之外,權臣也非常重視對文書奏章進上渠道的控制。文書是秦漢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皇權及官僚機構的運作主要依靠文書運行來實現(xiàn),正如劉勰所說:“章表奏議,經(jīng)國之樞機。”⑧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若權臣控制了奏章進上通道,君主得到什么信息、不得到什么信息均由他們控制,離君主壅蔽就不遠了。正如朱熹所言,“人君身居九重,安知外間許多曲折”⑨《朱子語類》卷一二八,中華書局1986年版。。傅禮白指出,君主“孤家”、“寡人”的處境帶來的是孤陋寡聞,君主身居九重,極易被見多識廣的臣下以各種手段蒙蔽視聽。在權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一人的專制體制下,君主的“無知”、“偏信”所產(chǎn)生的情緒性、盲目性決策隨時都有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①傅禮白:《宋朝的章奏制度與政治決策》,《文史哲》2004年第4期。。對于妄圖擅權的奸臣而言,壟斷和控制信息渠道是壅蔽君主的主要方法,而皇帝防范壅蔽則是建設多個信息渠道,能夠眾端參觀,最甚者是建立所有臣民互相監(jiān)督、告發(fā)的全民間諜網(wǎng)絡。

        從漢代開始,尚書機構開始掌管奏章的進呈和詔令的下發(fā),是皇帝的機要秘書機構。漢宣帝與霍家圍繞尚書機構的斗爭,充分體現(xiàn)了在壅蔽問題上權臣與皇帝的攻與防。宣帝即位后,鑒于昌邑王的教訓,謙讓委政于大將軍霍光,隱忍到霍光去世才對霍家下手。當時,霍光子禹為右將軍,兄子樂平侯山領尚書事,兄孫云為中郎將。宣帝信任御史大夫魏相,加給事中,霍光妻顯意識到了危險,謂禹、云、山曰:“女曹不務奉大將軍余業(yè),今大夫給事中,他人一間,女能復自救邪?”②《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第2951、2954、2951頁。宣帝安置信任的大臣擔任給事中這一內朝官,此為防范壅蔽的第一步,霍光妻對他人擔任給事中的擔憂,跟之后元帝時石顯、弘恭不容劉向擔任給事中的考慮是一致的?;羯娇刂浦袝鴻C構,當時“嘗有上書言大將軍時主弱臣強,專制擅權,今其子孫用事,昆弟益驕恣,恐危宗廟,災異數(shù)見,盡為是也。其言絕痛,山屏不奏其書”③《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第2951、2954、2951頁。。利用對尚書機構的控制,摒絕對己不利的信息是權臣壅蔽君主的慣用手段,漢哀帝初即位時司隸校尉解光上書奏曲陽侯王根“內懷奸邪,欲筦朝政,推親近吏主簿張業(yè)以為尚書,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④《漢書》卷九十八《元后傳》,第4028頁。,王根被指責用其親近吏擔任尚書,希望達到“蔽上壅下”阻塞王路的效果。

        控制尚書機構是權臣壅蔽主上的重要方法,皇帝防范壅蔽就要削弱尚書對文書的控制,或者繞開尚書另辟文書通進渠道。圍繞這一思路,宣帝展開第二步行動。“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事先發(fā)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復因許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雹荨稘h書》卷七十四《魏相傳》,第3135頁。之前臣民上書皇帝的奏章都是一正一副二份,尚書有權力拆看副封,決定是否將正式奏章上呈皇帝,也就是說皇帝看到或不能看到什么奏章取決于尚書的判斷。魏相提出去副封,就是針對霍家掌握尚書機構而采取的對策。地節(jié)三年宣帝開辟了繞開尚書的上書渠道,“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關尚書”⑥《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第2951、2954、2951頁。。袁禮華評論說:“至此,漢代吏民上書制度雙軌并行,既有去副封后僅呈一本,經(jīng)領尚書事啟閱,再奏皇帝的普通奏章;又有‘言事而不欲宣泄、重封上之’、‘輒下中書令出取之,不關尚書’直達天子的秘密奏章—— ‘封事’。封事制的增設,使書呈天子的信息渠道不再受控于權臣而暢通無阻,吏民上書制度得以恢復正常運行并發(fā)揮其功能作用。”⑦袁禮華:《試析漢代的上封事制》,《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正是因為打通了信息渠道,霍氏的舊惡和新謀才接連被告發(fā),宣帝最終擺脫了霍家的影響和控制。去副封和上封事,是君主防范信息通道被壅蔽的重要措施,皇帝獲得多樣的信息可以“眾端參觀”,由此可遠離壅蔽。但需要指出的是,吏民皆可上“封事”,理論上使得每一個臣民都成為皇帝潛在的耳目,如果過于極端,則可能形成人人互相監(jiān)視、告發(fā)的全民間諜社會,在這種狀態(tài)的社會中百姓是無安居樂業(yè)可言的。上封事可謂是后世密奏密折制度的前身,是傳統(tǒng)政治中較消極、黑暗的方面。

        賈誼指出,古代圣王深知壅蔽之傷國,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來防壅蔽,大概是指帝王應該多設進言渠道,兼聽廣覽以防范壅蔽。申屠剛上書曰:“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譽,數(shù)下詔書,張設重法,抑斷誹謗,禁割議論,罪之重者,乃至腰斬。傷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銳,殆乖建進善之旌,縣敢諫之鼓,辟四門之路,明四目之義也?!雹唷逗鬂h書》卷二十九《申屠剛傳》,第1011-1012頁。梅福上書建議“除不急之法,下亡諱之詔,博覽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①《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第2922頁。。先王兼聽廣覽的舉措,諸如“進善之旌”、“敢諫之鼓”、“辟四門,明四目”,均被論者引用來加強自己諫言的力度。旌和鼓的設立表明統(tǒng)治者求言求諫的態(tài)度,“辟四門,明四目”,孔安國曰:“開辟四方之門未開者,謂廣致眾賢。明四目,謂廣視四方,使下無壅塞也。”顏師古曰:“言開四門以致眾賢,則明視于四方也?!蔽赫髟谥G唐太宗時說:“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堯、舜氏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雹凇缎绿茣肪砭攀摺段横鐐鳌?,第3869頁。這種論述傳統(tǒng)甚至直到明清仍然存在,似乎也說明了“壅蔽”與“防壅蔽”問題在皇帝-官僚制時代的頑固性。賈誼、申屠剛、梅福、魏徵等論者將防壅蔽之法追溯到堯舜等古圣王以增加說服力,總體而言無非是希望皇帝能多開信息之門,如此才能目明聰達,防住壅蔽。后世的論者都強調言路對于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性,蘇轍曾上言宋哲宗說:“需兼聽廣覽,然后能盡物情而得事實?!壁w汝愚指出:“國家治亂之原,系乎言路通塞而已?!钡绫疚牡谝徊糠炙f,君臣之間圍繞壅蔽的攻與防是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較為黑暗的一面,主要是統(tǒng)治階層內部對于權力的爭奪。鄧小南的分析非常透徹:“包括兼聽、廣覽在內的‘言路’的開辟與利用,不同于‘決策民主’,主要是用作防范‘壅蔽’的手段,是專制集權之不可或缺的方面?!雹坂囆∧?《宋代信息渠道舉隅:以宋廷對地方政績的考察為例》,《歷史研究》2008年第3期。上層的權力斗爭不會給底層百姓帶來任何利益,無論最后誰勝誰敗,百姓恒苦!

        在漢代,無論是政治權貴、知識精英或者一般百姓,對“天人感應”都有極為真實的信仰,習慣于凡事都納入天人感應的結構中去思考,天人感應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思維邏輯。在皇權主義的影響下,一般臣民都將皇帝視為人間秩序的守護者,人間的一切現(xiàn)實苦難并不是皇帝造成的,而是皇帝被奸邪之臣壅蔽,不知道真實情況而已,皇帝一旦得知實情,定然會雷厲風行地撥亂反正。在漢人看來,皇帝被左右嬖幸或權奸之臣壅蔽,必將影響天象,發(fā)生災異。壅蔽意味著國家失道,“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④《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498頁。。君主壅蔽,臣下擅政,乾坤失序,綱常紊亂,人間統(tǒng)治秩序的失落將會引發(fā)上天現(xiàn)出災異來警懼人君。

        君主被邪臣壅蔽將會引發(fā)天象上的異動,成為這個時候人們的共識,《漢書·五行志》:“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東方’。董仲舒、劉向以為不言宿名者,不加宿也。以辰乘日而出,亂氣蔽君明也?!雹荨稘h書》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1515—1516頁。在董、劉這樣的大儒看來,君主之視聽被“亂氣”遮蔽是引發(fā)怪異星象的根本原因,可見君主被壅蔽的嚴重性。京房《易傳》曰:“臣安祿茲謂貪,厥災蟲,蟲食根。德無常茲謂煩,蟲食葉。不絀無德,蟲食本。與東作爭,茲謂不時,蟲食節(jié)。蔽惡生孽,蟲食心?!雹蕖稘h書》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1446頁。這里所列的貪、煩、不絀無德、不時、蔽惡等都將產(chǎn)生“螟”災,但根據(jù)危害程度的不同又有蟲食根、食葉、食本、食節(jié)、食心的不同,具體到“蔽惡生孽”則是“食心”,顏師古解釋“蔽”曰:“蔽謂惡人蔽君之明為災孽也?!痹诰┓康恼撌鲋?,君主壅蔽之危害達到蟲食心的嚴重程度。京房還認為:“欲德不用茲謂張,厥災荒?;模狄?,其旱陰云不雨,變而赤,因而除。師出過時茲謂廣,其旱不生。上下皆蔽茲謂隔,其旱天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上緣求妃茲謂僭,其旱三月大溫亡云。”⑦《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1386頁?!皬垺薄ⅰ皬V”、“隔”、“僭”分別指四種災異,其中“隔”指“上下皆蔽”,出現(xiàn)的天象是“旱田赤三月,時有雹殺飛禽”。元帝時,“頃之,復日蝕,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見,果言鳳專權蔽主之過,宜廢勿用,以應天變”⑧《漢書》卷六〇《杜周傳》,第2677頁。。王章把日蝕的原因歸于王鳳的“專權蔽主”,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蝕則表示太陽的光芒被“陰”類遮蔽。日蝕是非常嚴重的天象災異,王章將之與王鳳專權蔽主聯(lián)系起來,君主被壅蔽是嚴重的政治災難,自然引發(fā)日蝕這一嚴重天象異變?!兑鬃彙吩?“聰明蔽塞,政在臣下,婚戚干朝,君不覺悟,虹蜺貫日。”①《續(xù)漢書》志第十八《五行志》,第3373-3374頁。聰明蔽塞被認為是虹蜺貫日異象的原因之一。將壅蔽之禍提升到天象災異的程度,不但不能視為漢人的無稽之談,反而是他們對壅蔽之害有深刻認識的體現(xiàn)。

        避免因壅蔽發(fā)生的災異,則需要君主掌握特定的道術。公孫弘曰:“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權輕重之數(shù),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于上,官亂天下?!雹凇稘h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第2616頁。把“通壅塞之涂”視為君主治國的重要道術之一,得之則天下安樂,失之則主蔽于上而天下亂。

        陳弘謀在《學仕遺規(guī)》中說:“欲興治道,必振紀綱;欲振紀綱,必明賞罰;欲明賞罰,必辨是非;欲辨是非,必決壅蔽;欲決壅蔽,必懲欺罔;欲懲欺罔,必通言路。所言雖未必可盡聽,而人人皆得盡言,庶奸貪之輩,慮人指摘,不敢肆行無忌也?!雹坜D引自李文海《為政通下情為急》,《光明日報》2009年9月15日,“理論周刊”版。在皇帝-官僚制時代的大多數(shù)歷史論述中,帝王廣覽兼聽,任用英俊是關系到整個國家興衰和命運的大事,也是皇帝維持自身權位、乾坤綱常的關鍵,一旦帝王壅蔽,則真實的信息、正確的意見不得聞,賢能的人才、忠直的鯁臣不得近,權奸當?shù)?,鼎阼搖危?!胺采舷轮椋▌t治,不通則不治?!边@種論述或許反映了部分真實情況,但我們通過對秦漢壅蔽與防壅蔽政治現(xiàn)象的分析與解讀,應當明了所謂信息渠道的通暢、所謂兼聽廣覽,都是統(tǒng)治上層權力斗爭的一部分,是壅蔽與防壅蔽的產(chǎn)物,但這卻是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陰暗面。更好地研究它是為了批判它,從而避免它。政治權位足以激發(fā)人性中最惡最壞的部分,真正避免又何其難哉!

        猜你喜歡
        君臣君主皇帝
        宋代君臣殿上間距考論
        皇帝需要幫忙嗎
        女皇帝
        新少年(2021年3期)2021-03-28 02:30:27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皇帝怎么吃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38
        和諧君主帝嚳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明清兩朝邊疆治理中的西夏歷史借鏡——兼論明清君臣的“西夏觀”
        西夏學(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4
        古代皇帝的稱呼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千人斩|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久久| 国产播放隔着超薄丝袜进入|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仙草咪| 亚洲日韩AV秘 无码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自拍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34一区二区|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d啪蜜芽|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乱人伦|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不卡|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国产另类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 131美女爱做视频| 官网A级毛片| 人妖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国产AV边打电话边出轨|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有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的人妻hd高清日本|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av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7米奇|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vr成人片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色| 99久久精品在线视频|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