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際公眾對中美軟實力的認知與反應*——基于近十年國際主流民調數據的分析

        2013-07-04 12:56:00翟石磊
        社會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實力影響力

        翟石磊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相繼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日益認可并相信中國最終會崛起。但國際輿論界中關于中國崛起的“路徑”和“歸宿”的猜測和懷疑一直在發(fā)酵。中國政府于2003年正式提出“和平崛起”或“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強調中國的發(fā)展或崛起走的是不以危害其他國家發(fā)展利益為前提的和平發(fā)展路徑。當前,國際輿論界聚焦于中國經濟和軍事的崛起,而對于中國軟實力發(fā)展尚未形成共識。我們所討論的中國崛起更多的是指未來。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之時,恰逢美國內政外交處于調整時期。當今中國與其有幾分相似。崛起中的中國如何“巧妙”地融入西方大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的核心,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直接考驗。而軟實力無疑被看作為突破口,也是中國的“軟肋”。那么,中國是否擁有與大國實力相對稱的軟實力?回答此問題有兩個角度:一是梳理中國致力于發(fā)展軟實力的政策,強調從中國角度看中國方面對軟實力的“投入”成本,或者說是“從內向外看”。二是“從外向內看”,即通過測量和檢驗國際社會對中國軟實力的認知來評價中國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前者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必須看到,一國軟實力不僅對內,同時更是對外。而考察對外軟實力的影響力,絕不能回避國際社會的認知和反應。傳統(tǒng)的研究大都將重心放在中國自身的“軟實力測量”方面,或者從智庫學者的學術討論及媒體報道來分析,而對于國際社會公眾對中國軟實力的影響力的認知與反應卻研究不夠。事實上,國際社會公眾對其所在國政府決策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他們對中國軟實力的認知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影響力的廣度和深度。鑒于此,本研究以美國作為參照對象,考察中國軟實力在國際輿論中的影響力。

        一、軟實力與軟實力影響力

        何謂大國與小國?傳統(tǒng)的標準主要是將硬實力 (如經濟、軍事、國土面積等)作為劃分指標。但如此的區(qū)分也不可避免地忽視了非硬實力因素——軟實力。事實上,很多國家在硬實力方面處于劣勢 (如韓國、新加坡、瑞典、梵蒂岡等),而其軟實力卻舉世矚目。硬實力資源的短缺恰恰刺激了其軟實力的跨越式發(fā)展。而大國之間的競爭則更多體現在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層面。這不僅是維護硬實力影響力的需要,同時也是獲得持續(xù)影響力和避免大國之間直接沖突而形成的非對抗性競爭與相互依賴的存在模式。

        約瑟夫·奈將軟實力定義為“當一個國家使得其它國家以其預期目標為目標時的同化權力”,繼而認為這種權力由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tài) (或曰政治價值觀)和國際制度所構成①[美]約瑟夫·S.奈:《硬權力與軟權力》,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10頁。。他采取枚舉法來分析軟實力,將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國際制度視為軟實力的核心因素,并用一個連續(xù)體來表示軟硬實力之間的關系:

        命令性實力 強制 誘致 議程設置 吸引 同化性實力②Joseph S.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1.1 05,No.2,1990,pp.177-l92.

        奈關于軟硬實力之間關系的模型展示出國家實力對外部力量的影響路徑和強度變化:即從強硬對抗到柔性吸引,從施加外力威懾到認同與主動依附。從這個角度講,軟實力對實現成功的外交戰(zhàn)略的確具有硬實力所不具有的徹底性、長期性和低成本性。門洪華認為,文化、觀念、發(fā)展模式、國家形象和國際制度構成中國軟實力內涵,也是中國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文化、觀念、發(fā)展模式構成軟實力的“內功”,國際形象構成軟實力的“外功”,而國際制度聯結并跨越兩者,成為中國展示和建構軟實力的主要渠道③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國際觀察》2007年第2期。。

        筆者以“軟實力”為關鍵詞或主題詞,設定文獻發(fā)表時間為1989年—2012年之間,檢索CSSCI期刊中相關研究成果,共檢索到900篇相關論文。從數量上可以看出,軟實力研究的確已成為一門顯學。有研究將中國軟實力研究劃分為四類:“soft power”的漢譯問題、軟實力的由來與發(fā)展、軟實力的基本內涵和軟實力理論的缺陷。其中關于軟實力基本內涵的討論最多,學者們在軟實力的定義、來源、分類、特性、作用及其與硬實力的關系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④劉慶、王利濤:《近年國內軟力量理論研究綜述》,《國際論壇》2007年第3期。。但對軟實力的評估和測量,海內外智庫、民調機構在軟實力傳播和研究中的作用等成果偏少。

        從當前研究文獻來看,比較中美軟實力的研究不少。如胡鍵從構成、功能和發(fā)展規(guī)律角度對比中美軟實力⑤胡鍵:《軟實力新論:構成、功能和發(fā)展規(guī)律——兼論中美軟實力的比較》,《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張紅忠等的《美國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認知狀況分析》⑥張紅忠等:《美國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認知狀況分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李慶四的《中美軟實力外交比較研究:以東南亞地區(qū)為例》⑦李慶四:《中美軟實力外交比較研究:以東南亞地區(qū)為例》,《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3期。等。這些研究固然兼顧了某一國家或地區(qū)民眾對中國軟實力發(fā)展的認知和反應,但缺少全局性和全球視角。同時也要看到,研究軟實力問題不僅要描述軟實力海外傳播的現狀,也要注重軟實力戰(zhàn)略的實際效果;或者說軟實力是否真正產生了“力量”(power)。為此,評估和驗證軟實力影響力成為一門亟待解決的課題。鑒于軟實力的“軟”的特性,評估和測量標準及可操作的手段一直存有爭議。甚至有學者提出軟實力不可測量⑧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系》2008年第1期。。評估國家軟實力,有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目前國內以定性為主。門洪華從文化要素、觀念要素、發(fā)展模式、國際制度、國際形象角度對中國軟實力進行評估研究①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國際觀察》2007年第2、3期。。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發(fā)展,但其分析評估側重于政策分析,而缺乏相應實證數據的支撐??梢哉f這是個遺憾。

        有學者從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評估指標體系與模型角度考察中國軟實力海外影響力②羅能生、謝里:《國家文化軟實力評估指標體系與模型構建》,《求索》2010年第9期。,將國家文化軟實力分為文化生產力、文化傳播力、文化影響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創(chuàng)新力和文化核心力六大方面進行研究。還有學者提倡從海外視角考察中國軟實力評估③唐彥林:《美國對中國軟實力的評估及對中國軟實力建設的啟示》,《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6期。,這也成了學界日益關注的熱點。如王京濱從實證調查角度考察中日軟實力問題④王京濱:《中日軟實力實證分析——對大阪產業(yè)大學大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的考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7期。。有學者提出了“非契約性交換”的特征以及國家間軟實力的相對論關系,并通過調查進行驗證分析。但由于樣本偏少,說服力較弱⑤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系》2008年第1期。。賈海濤在《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及測試公式》文中提出文化軟實力是一個系統(tǒng),并對政治體制、價值體系、科技與教育的實力、文化遺產和文化產品、國民素質與道德水準、創(chuàng)新以及外交等多方面指標進行了嘗試性的測試⑥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及測試公式》,《學術研究》2011年第3期。。其他的關于中國軟實力影響力的量化研究主要體現為對媒體報道的分析。如《從海外媒體對世博的報道看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以英美為例》⑦上海社會科學院“海外媒體世博報道及其效應分析”課題組:《從海外媒體對世博的報道看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以英美媒體為例》,《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以及《中美軟實力在G20峰會中的比較研究——從國際媒體引用的視角》⑧吳瑛:《中美軟實力在G20峰會中的比較研究——從國際媒體引用的視角》,《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但媒體視角的研究也有其固有的問題所在:媒體對中國議題的設置和新聞報道本身是出于媒體價值觀和利益需求,并不能全面反映國際輿論場域中的中國軟實力現狀。閻學通等提出的軟實力定量衡量結果表明:中國軟實力總體上處于美國的1/3上下。中國與美國在國際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國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國際普遍度低于美國;在國際動員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國的盟友數量太少,但中國的國內動員力則強于美國。短期內,中國難以在國際吸引力上縮小與美國的差距⑨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系》2008年第1期。。

        總體而言,國內關于軟實力研究的主流思路為:分析理論內涵的多,提出實現路徑的多,跨學科融合的多,國內視角考察的多;而國際對中國軟實力認知研究少,國際輿論反饋研究少,中國與他國軟實力比較研究少,軟實力評估和測量研究少,海外智庫、媒體和民調涉華軟實力研究少,微觀視角觀察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反思和發(fā)展軟實力概念少?;诖爽F狀,筆者認為,研究國際民調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筆者認為,軟實力影響力是軟實力的外在體現,是國際社會對一國軟實力的認知和態(tài)度。這也是構成一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軟實力的構成,本文將國際公眾對中美軟實力影響力的認知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國際傳播視角下的國際影響力。從輿論結構和形成過程來看,國際傳播既是中國軟實力在國際輿論場域中發(fā)展的結果體現,也是推動的內在原因。第二,文化產品和價值理念的影響力。該維度作為軟實力的主要內容更容易走入公眾視野,進而形成軟實力影響力。第三是國際威望。該維度主要體現了軟實力的高級發(fā)展階段,是軟實力發(fā)展成一種力量 (Power)的體現。為了進一步比較中美軟實力的影響力,本文對中美兩國在亞洲地區(qū)的軟實力影響力進行對比分析。

        二、中美軟實力影響力對比:多維度的綜合分析

        輿論在西方被表述為“公眾意見”(public opinion),公眾的共同知覺和信念構成一定社會范圍內的優(yōu)勢意見,而民調則反映了公眾對社會問題的主流意見和態(tài)度[10]劉建明等:《輿論學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96頁。。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國際主流民調機構:世界輿論調查項目 (World Public Opinion),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等①WPO等國際民調機構 (智庫)因為其對國際輿論的權威調研與分析而備受關注。本研究所選擇的調研數據均來自這些機構近十年的公開發(fā)表的報告。。這些機構在國際民調領域享有盛譽和威望,其調查范圍覆蓋全球,并且其調查樣本、問卷設計等也經歷了長期的國際市場的考驗。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研究機構均屬于西方,特別是美國。因此,其國家意識形態(tài)偏好及其可能隱含在調查中的定勢思維和偏見難以避免地卷入其中。這些均需給予批判式解讀。由于目前中國缺乏有如此國際視野和業(yè)務能力的民調機構和智庫,故而西方民調數據不僅是作為本研究的信息來源;同時,也是最直接地體現出西方視野下的中國國家軟實力的影響力問題。從這個角度講,也有其特定的意義。

        1.國際傳播與軟實力

        在信息全球化時代,任何新聞事件都有可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如此快捷、全覆蓋的傳播形態(tài)也被視為一個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路徑。具備強大的國際傳播或全球傳播能力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準。進一步來講,擁有了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也就掌握了影響全球輿論,掌握全球話語權的關鍵。研究顯示:西方三大通訊社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五大電視網和新聞報刊(《時代新聞周刊》、《經濟學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操控國際輿論。也就是說西方主流媒體通過對國際問題設置議程和輿論宣傳控制著國際輿論的主導權②孟彥、樊劍英:《怎樣看待當今的國際輿論格局》,《軍事記者》2010年第11期。。根據皮尤研究機構2010年-2011年期間的連續(xù)調查③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Trouble Spots Top Public’s News Interests Strong Focus on Asia,Less Interest in Europe,February 24,2011,http://pewresearch.org/pubs/1906/public-interest-news-foreign-countries-iraq-afghanistan-mexico-israel,當受訪者被問及:您對發(fā)生在哪些國家的新聞感興趣?結果顯示,對中國新聞非常感興趣的比例為34%,35%的受訪者認為有些感興趣,兩者相加有69%的受訪者對中國新聞感興趣。在所有涉及的國家中排名第五。而發(fā)生在伊拉克的新聞舉世矚目,共計有78%的受訪者稱感興趣。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西方,特別是美國對伊戰(zhàn)的卷入和整個中東局勢問題。而對中國的興趣更多的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的強勢表現。其他幾個排名靠前的國家分別是阿富汗 (77%)、朝鮮 (70%)和伊朗(70%)。而有關西歐和北美地區(qū)的新聞并不是最受關注。將中國與伊拉克、阿富汗、朝鮮和伊朗列為最受關注的媒體報道區(qū)域,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中國問題。

        但是,當被問及“關注近期新聞時,您對如下與本國之間關系的新聞是否感興趣”④World Public Opinon(WPO),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CCGA):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時,很明顯,該問題與皮尤的調查不同,是將受訪者與調查問題之間建立了一種關系和關切,要求從國家間關系角度來評價其關注新聞的興趣;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澳大利亞的新聞最感興趣。比較中國和美國,對中國新聞極其感興趣的比例為20%,有些興趣的比例為55%,二者相加之和為75%;對中國新聞不太感興趣的比例為16%,從不關注的比例為6%,二者相加之和為22%。對于美國,非常關注的比例為38%,有些興趣的比例為46%;二者相加之和為84%,高于中國。而不感興趣的比例為10%,從不關注的比例為6%。二者相加為16%,低于中國。

        其次,除了新聞曝光率差異以外,媒體報道方式也是影響國際形象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報道議程設置、新聞敘述的框架設計等,都會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輿論中的形象和受眾認知。有數據顯示,在2008年—2009年期間,美國媒體主要報道中國議題按照所占新聞版面的百分比,從高到低依次為:汶川地震、奧運會示威抗議、西藏示威抗議和民族沖突⑤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Trouble Spots Top Public’s News Interests Strong Focus on Asia,Less Interest in Europe,February 24,2011,http://pewresearch.org/pubs/1906/public-interest-news-foreign-countries-iraq-afghanistan-mexico-israel。盡管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崛起中的經濟大國,盡管國際媒體對中國給予了較高的關注度,但掌控全球輿論導向的西方傳媒集團更加關注中國的各種災難、社會動蕩甚至沖突;而對于中國發(fā)展成就和國際貢獻的報道顯然是不夠的。從輿論傳播角度來講,做大中國國際媒體,與國際同行展開合作和對話,積極回應國際關切,并通過輿情分析把握國際輿情中的中國議題,應作為提高中國軟實力的現實突破口。

        2.中美軟實力影響力比較:文化、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和民主思想

        為什么美國如此吸引全球留學生和移民?是美國的科技文化,還是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根據皮尤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對外輸出的“美國價值觀”和“美式民主”在國際輿論中形成了“喜憂參半”的格局。已逝美國知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曾因其提出的“文明的沖突”理論而聞名于世。他認為:第一,世界文明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終西方文明將取代其他低等文明而成為普世文明;第二,儒家文明將聯手伊斯蘭文明對抗西方文明。民調數據顯示: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之間的對立局面并不清晰。根據皮尤研究機構的另一份民調數據顯示:針對“您認為美國的觀念和社會習俗在本地區(qū)傳播是好事還是壞事”(Is it good or bad that American ideas and customs are spreading here?)的問題,2002、2003、2007和2012這四年全球民調顯示,僅有6個國家和地區(qū) (以色列、日本、菲律賓、尼日利亞、烏干達及象牙海岸地區(qū))曾經出現超過50%的積極態(tài)度持有比例。而其他地區(qū),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都對美國文化對本地區(qū)的影響持消極態(tài)度①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American Ideals and Customs,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2&country=58。可見,對美國文化輸出的反對聲音不僅來自發(fā)展中國家和非基督教文明國家,所謂“西方文明同盟”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毫不示弱。

        其次,作為構成美國軟實力和價值觀支柱的“美國民主”思想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也不是十分均衡,抵制與歡迎態(tài)度在不同地區(qū)都存在。針對問題“您對美國民主理念持喜歡還是不喜歡態(tài)度”(Do you like or dislike American ideas about democracy?)的調查②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American Democracy,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3&country=7&response=Dislike,結果顯示:在接受民調的國家中,有29個國家曾經出現至少一次50%及以上的認可比例,并且這樣的比例高峰期出現在2002年,隨后逐步有下降趨勢。這說明美國的民主制度還是有一定的國際市場,這也是美國發(fā)揮其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武器”。但隨著美國深層卷入中東“反恐”戰(zhàn)爭和近期的“茉莉花革命”,美式民主也逐步受到了質疑和拋棄。2012年下半年以來,因為美國人拍攝褻瀆伊斯蘭先知默罕默德的電影而引發(fā)的伊斯蘭二十多個國家反美浪潮,愈加凸顯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矛盾。曾經在美國支持下上臺的“反對派”并未按照美國人的預先設計推廣美式民主,回歸與再認同則成為了新的趨勢。

        相比美國而言,中國一直強調不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對外援助不以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作為砝碼。國際社會對中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認識和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中國模式和中國的孔子學院?!爸袊J健斌w現了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路徑,這也被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所認可和接受。甚至在歐債危機期間,歐洲一些國家紛紛提出要重視中國發(fā)展模式的經驗。從軟實力輸出模式來講,美國模式為:人權+民主+經濟援助=外交合作;而中國所推行的模式則為:經濟援助+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外交合作。相比之下,中國模式更具有務實性和對等性。但國際社會對中國軟實力的海外傳播的質疑聲一直未消除。這其中既有西方,特別是美國長期主導國際話語體系的現狀因素,也有中國與對象國政府和民眾之間對話的范圍、深度和廣度因素。西方媒體等大肆渲染中國對他國的“投機行為”或“實用主義”傾向,而忽視了中國與它國之間的“非文化入侵式”的軟實力對話。

        除了價值觀等深層隱性因素以外,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的顯性存在主要以各類文化產品形式體現。而音樂、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則是最能直接走入普通公眾視野和生活的文化產品。例如美國好萊塢、迪斯尼等影視制作公司具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根據皮尤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針對問題“您對美國音樂、電影和電視持何種態(tài)度:喜歡還是不喜歡” (Do you like or dislike American music,movies and television?)的調查①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American Music,Movies and Television,2002,2003,2007,2012,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5&country=64,結果顯示:東亞、中東、拉美和東歐地區(qū)國家對美國文化產品輸出的贊成態(tài)度平均低于50%;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甚至低于20%。而中國、韓國、秘魯和烏克蘭對美國文化產品的態(tài)度在50%這條均線左右擺動,體現了這些國家公眾對美國文化的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

        皮尤研究中心所開展的另一項關于美國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 (包括美國影視產品、科技和美國理念)的全球民調結果顯示:無論是美國傳統(tǒng)盟友如英、法、德、日等國公眾,還是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qū)公眾,均對美國的影視產品和科技在本地區(qū)傳播持積極態(tài)度,但對美國民主理念 (American ideas and customs)持反對態(tài)度。特別在歐洲,持支持態(tài)度的比例大都不高于30%②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Ris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47-Nation Survey Global Unease With Major World Powers,June 27,2007,http://www.pewglobal.org/2007/06/27/global-unease-with-major-world-powers/。這與前一國際民意調查結果相吻合,說明國際公眾積極歡迎美國的先進科技和影視產品,如美國的蘋果手機、微軟、好萊塢、迪士尼等均在全球擁有較積極的評價和良好聲譽,但美國推廣“美式民主”的市場也越來越窄。近兩年發(fā)生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一個典型實例:在美國支持或默許下執(zhí)掌政權的反對派在完成政權交接以后,并沒有按照美國的意愿展開民主改革,而是按照其既有的國情發(fā)展;在世俗化政府和宗教政權之間,后者的呼聲和趨勢日益凸顯。

        然而,中國在時尚文化和影視文化領域則相對落后。據調查:超過三成的海外觀眾一點也不了解中國電影。他們最喜歡的中國導演前三名為李安、王家衛(wèi)和張藝謀③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于2011年發(fā)布《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報告》。調研共發(fā)放問卷1450份,有效回收1308份,覆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調查人群年齡集中在35歲以下。在調研數據的基礎上,主辦方又對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接觸情況及偏好、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中文化符號和文化價值的認知等方面進行了學術分析。。此外,從各類國際著名影展和文化評比活動如威尼斯電影節(jié)、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等可以看出,中國僅僅是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文化大國,而非文化強國出現。中國的重要性不是以影視文化等軟實力因素對外影響力彰顯,而是基于中國國內影視文化市場對國際社會的巨大吸引力而產生的。

        此外,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不僅體現在人文社會領域,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及其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追求也是美國人文精神支柱之一,而正因為美國人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追求才造就了美國當代的領先地位??v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品牌,如微軟、蘋果手機、臉書等無不產生于美國。美國在專利申請、論文發(fā)表、人才培養(yǎng)以及研究機構設置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盡管近年來中國在科技研發(fā)與人才培養(yǎng)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依舊存在著創(chuàng)新性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在國際受訪者看來,中國與美國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差距明顯。中國產品往往被認為是低端的,所謂“山寨”、技術含量不高,技術抄襲,等等。負面形象明顯。

        在關于“誰是世界創(chuàng)新引導者”調查中,美國受訪者認為,無論是當前還是10年以后,美國都始終是世界創(chuàng)新引導者。其次是日本,中國排在第三位。在中國受訪者看來,無論是當前還是10年之后,美國始終都是全球創(chuàng)新引導者;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將會在未來10年明顯提升,超過日本和德國。而在印度人看來,美國當下和未來10年都是全球創(chuàng)新引導者;印度則是創(chuàng)新指數始終高于中國④Chicago Councils on Global Affairs(CCG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Results of a 2006 Multination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2006.。同樣,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9年發(fā)布的“世界文化報告”所引用的關于世界創(chuàng)新力分布圖可以看出,中國創(chuàng)新能力指數低于美國一個檔次⑤UNESCO,Investing in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2009,p.172.。

        皮尤的調查數據顯示,針對受訪者對問題“您是否欣賞美國在科技方面的先進地位”(Do you admire the United States for its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advances or not?)的調查,除了俄羅斯(41%、40%、32%、33%)和巴基斯坦 (42%、72%、36%、47%)認可美國科技創(chuàng)新比例低于一半以外,其它國家和地區(qū)基本上都持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當然也有變化,比如土耳其 (42%、72%、36%、47%)在近兩次調查中顯示出消極的態(tài)度傾向①Pew GlobalAttitudesProject,American Technologicaland Scientific Advances,2002,2003,2007,2012,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6&country=235&response=Do%20not%20admire。

        3.國際信譽與威望:高層級的軟實力影響力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在開賽日即創(chuàng)造輝煌。在開幕之前,中國記者就受到了特殊的“關照”。奧組委新聞中心專門貼有中文書寫的提示語,提醒中國記者不要亂拍照。同樣,在接下來的比賽中,中國在游泳、體操等項目中摘金奪銀;但國際輿論對中國的成績質疑不斷。這說明,在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加的同時,國際輿論評價中國形象逐步從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總體概念轉到公民個體,從具體的個體印象來評價國家形象;這是國家形象研究的一個趨勢。英國媒體首先質疑的是中國游泳小將葉詩文的“超越男人的、不可思議”的速度。西方輿論稱其可能服用興奮劑,因為中國有先例。其實中國作為一個體育大國,一個在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的國家,為何依舊被國際輿論質疑?除了傳統(tǒng)觀點認為西方國家一貫妖魔化中國,對中國不友好的國際組織和個人利用各種機會給中國抹黑之外,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中國在國際輿論界中究竟處于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和地位。我們需要面對現實,而不是簡單地質疑對方的動機。中國究竟具有怎樣的國際威望和影響力?這些屬于國家軟實力的更高級階段,是將國家軟實力資源充分利用后所達到的一種“權力”的狀態(tài)。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行為的信任度是一種極為珍貴的軟實力,可以大大降低國家開展國內外活動的成本,也是良好國家形象的最重要的體現。這既與一國良好的國際聲譽和威望以及一貫地履行國際責任有關,同時也是成功進行國際公關的結果。

        對比中美兩國相關數據可以看出:三個調查國家中,對美國信任度最高的是韓國 (46%),其次是印度 (39%),第三是中國 (35%);而對美國信任度的消極評價最高來自中國 (59%),其次是韓國 (53%),最后是印度 (52%)。在關于中國信任度方面,比例最高的受訪者出現在印度 (42%),其次是韓國 (38%),第三是美國 (37%);在信任度消極評價中,最高比例出現在韓國 (61%),其次是美國 (58%),最后是印度 (49%)②Chicago Councils on Global Affairs(CCG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Results of a 2006 Multination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2006.。比較中美兩國在他國公眾眼中的信任度可以看出,在印度和韓國公眾眼中,中美兩國國際行為信任度略有差異,美國均高于中國;而中美雙方對彼此的信任度也是小組中最低,這說明了中美兩國公眾互不信任或信任赤字的局面。在不夠信任的測量問題上,在印度,美國得分高于中國;而在韓國,中國高于美國。而在中美兩國互評中,比分幾乎相同。

        無獨有偶,另一份國際民調數據顯示③World Public Opinon(WPO),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CCGA):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受訪者對中美兩國是否是世界負責任國家的評定(包括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均存在差異。在積極認可方面,美國明顯占有優(yōu)勢 (美國15%:中國6%),但在某種程度的認可方面,中國則領先美國6個百分點。積極評價兩者相加,美國以41%的比例小幅領先于中國 (38%)。而在消極評定方面,不太認可中國的比例為34%,美國的則為30%;在根本不認可方面,中國為18%,美國則高于中國,為23%。二者相加,中美兩國等分十分接近,分別為52%和53%。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國際公眾輿論中的責任形象差別不大,不負責任的形象均遠超其負責任的形象。

        從具體來看,認可美國負責任形象的國家主要是非歐洲國家,其中以色列 (81%)、菲律賓(85%)、澳大利亞 (59%)和波蘭 (51%)對美國的認可比例均超過一半。而不認可美國負責任形象的國家則出現在亞洲、拉美和歐洲。其中最不認可美國負責任形象的國家為阿根廷(84%),其次是秘魯 (80%),第三是俄羅斯 (73%)。法國作為一個西方國家,其對美國的負責任形象并不認可 (72%)。其他比例過半的國家分別為印尼 (64%)、中國 (59%)、亞美尼亞(58%)、泰國 (56%)、韓國 (53%)和印度 (52%)①World Public Opinon(WPO),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CCGA):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由此可以看出,國家之間的關系是衡量其對中國和美國是否是負責任國家評價的重要指標,比如以色列和菲律賓。而放眼全球民調,中國在最信任層面落后于美國,其他的層面則相差無幾。并且在綜合信任比例方面,不信任比例高于信任比例。也就是說,中美兩國在全球的負責任形象都受到了質疑。

        三、中美軟實力的較量:亞洲視角

        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亞洲逐漸被視為繼歐洲之后的又一個全球中心。2012年美國高調宣稱“重返亞太”,對中國實施所謂的“再平衡”戰(zhàn)略,都是為了保持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而壓制中國影響力的表現。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2008年的調查報告②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s,2008.該報告將軟實力影響力指數限定在0—1區(qū)間。,中國與美國在亞洲地區(qū)的影響力可謂旗鼓相當。這份報告也印證了為什么美國擔心中國正在挑戰(zhàn)其在亞洲的“傳統(tǒng)”影響力的顧慮。

        首先是中美軟實力對比 (綜合性調查)??梢钥闯?,在美國公眾看來,中日韓三國的軟實力差異相對明顯,日本遙遙領先 (0.67),而韓國 (0.49)略微領先于中國 (0.47)。在中國公眾調查中,美國 (0.71)優(yōu)勢明顯,韓國 (0.65)和日本 (0.62)相差不大。韓劇與日劇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兩國的飲食、時尚等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的確十分猛勁。在對日本的調查中,美國軟實力 (0.69)依舊領先,韓國 (0.56)位居第二,中國 (0.51)排名第三。同樣在韓國,美國軟實力影響力綜合得分為 (0.72),日本為 (0.65),中國則為 (0.55)。以上美日韓三國的調查中,中國軟實力影響力均排在最后。但在對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調查中,中國軟實力得分卻發(fā)生了一定的調整。比如在對印尼公眾的調查中,美國和日本均得分 (0.72),中國得分 (0.70),韓國排列最后 (0.63)。在越南的調查數據則顯示:日本軟實力得分 (0.79)排名第一,美國(0.76)排名第二,中國 (0.74)位列第三,韓國 (0.73)排名最后。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的調查報告中涉及中國在五個方面的軟實力評估:經濟、人力資本、文化、外交和政治。從在美國、日本、韓國、印尼和越南五個國家的得分來看,經濟軟實力方面,中國在印尼得分最高 (0.73),其次是在越南 (0.70),得分最低是在美國 (0.52)。人力資本軟實力得分方面,中國在越南得分最高 (0.80),其次是在印尼 (0.74),最后是在美國(0.55);文化軟實力方面,中國在越南依舊得分最高 (0.77),其次是在印尼 (0.62),最低分則是在韓國 (0.54)。針對外交軟實力的打分方面,印尼給中國打了最高分 (0.69),其次是越南 (0.67),打分最低的是美國 (0.40);在政治軟實力方面,越南沒有參加評估,中國在印尼獲得的綜合評定為 (0.71),其次是韓國 (0.48),最低分來自美國 (0.34)。

        首先看中國文化影響力,中國文化影響力水平最高區(qū)域為越南 (7.6),其次是印尼 (6.5),第三位是日本 (5.1),第四位是韓國 (4.8),最后為美國 (4.6)③該部分中國文化影響力水平評價區(qū)間為0—10。。而在對中國文化影響態(tài)度評價方面,持積極態(tài)度的比例最高依舊是越南 (80%),第二位則是日本 (63%),第三位是印尼 (50%),之下依次為美國 (48%)和韓國 (44%)。

        對于美國文化影響力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美國對該國流行文化影響水平最高的國家為印尼(7.9),其次是日本 (7.8),第三位是韓國 (7.6),第四位是越南 (6.6),最后為中國 (6.4)。對于如何看待美國文化對該國流行文化影響方面,持積極態(tài)度比例最高的國家為日本 (83%),其次為中國 (70%),韓國 (64%)位列第三,越南 (60%)為第四,最后是印尼,僅為27%。

        綜合評定中美文化軟實力,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美國在被調查五國中的影響力指數從高到低依次為:日本 (0.69),越南 (0.67),中國和韓國 (0.66)以及印尼 (0.53)。而中國軟實力指數依次為:印尼 (0.77),越南 (0.62),日本 (0.57),美國 (0.56)以及韓國(0.54)。

        對于如何看待中國/美國運用外交手段解決亞洲地區(qū)關鍵問題,美國受到的積極評價要普遍高于中國。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外交影響力僅為3.8,而在中國人看來,美國外交影響力為6.0;在對日本的調查中,對美國的積極評價指數為5.6,中國則為4.8;在韓國,美國指數為5.7,中國為5.3;在印尼,美國指數為6.6,中國則超過美國,為6.8。

        綜合評價中國外交軟實力,中美差異依舊。先看美國,美國外交軟實力受訪者評價綜合指數從高到低依次為:印尼 (0.69),越南 (0.68),中國 (0.60),韓國 (0.59)以及日本(0.56)。而中國外交軟實力指數依次得分為:印尼 (0.69),越南 (0.67),韓國 (0.51),日本 (0.44)以及美國 (0.40)。

        在政治影響力評價方面,中國與美國差距明顯:先看美國,美國政治軟實力得分最高國家為韓國 (0.75),其次是印尼 (0.73),第三位是中國 (0.68),最后為日本 (0.66)。而對中國政治軟實力的調查結果顯示,得分最高區(qū)域出現在印尼 (0.71),其次是韓國 (0.48),第三位是日本 (0.41),最后是美國 (0.34)。

        以上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的相關數據分析展示了這樣一種格局:在亞太地區(qū),日韓國家對美國在該地區(qū)的文化、政治、外交等軟實力給予更加積極的認可,而對中國的發(fā)展則呈現出警惕和不安的心態(tài)。越南與印尼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他們對中國的經濟崛起和軟實力發(fā)展表現出觀望甚至積極的態(tài)度,體現了其希望通過中國發(fā)揮影響力以平衡美國對該地區(qū)事務主導的局面。

        圖1 中美全球事務角色分配① Richard Wike,From Hyperpower to Declining Power Changing Global Perceptions of the U.S.in the Post-Sept.11 Era,September 7,2011.

        美國作為傳統(tǒng)超級大國,其綜合實力遠超世界任何國家。而中國則是近十年迅速崛起的經濟大國,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世界工廠、全球經濟發(fā)動機、全球經濟領頭羊,等等。根據皮尤2011年調查,有47%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世界主要經濟力量,而認可美國的比例僅為31%。但中國經濟影響力是否轉化為經濟軟實力?放眼國際新聞報道,充斥著有關中國經濟高增長、中國高外匯儲備、中國購買力強大,甚至購買全世界的論調。似乎中國除了有錢,沒有其他。這種富而不貴的心態(tài)在民調中也有體現。對比中國與美國經濟軟實力影響分析,可以看出,受訪者對美國經濟軟實力綜合評定指數從高到低分別是:越南 (0.80),韓國 (0.75),中國和印尼給出相同的評定 (0.73),日本給出評定最低 (0.70)。而對于中國經濟影響力,被調查國家公眾給出的評定分數綜合指數從高到低依次為:印尼 (0.73),越南 (0.70),日本和韓國 (0.57),美國(0.52)①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s,2008.??梢?,盡管中國經濟總量高居全球第二,但其經濟軟實力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所說的中國作為全球大國并不是指現在,而是未來。這也是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實力上升為經濟軟實力的客觀要求和挑戰(zhàn)。

        最后比較的是中美人力資本軟實力。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中國近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除了有賴于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和國外投資以外,人口紅利效應明顯。正是中國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促使中國在制造業(yè)等領域影響全球。但中國人力資本也有其固有的不足,比如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仍舊占據主導地位。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等,中國老齡化日趨嚴重,勞動力投入可持續(xù)性遇到挑戰(zhàn),等等。據調查,受訪者對美國人力資本軟實力的認知從高到低依次評定分數為:印尼 (0.91),越南 (0.89),中國與韓國(0.87),最后是日本 (0.83);總體評分較高,可見美國人力資本優(yōu)勢明顯??纯磳χ袊脑u定,差距顯著:越南 (0.80),印尼 (0.74),韓國 (0.64),日本 (0.58),美國 (0.55)②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s,2008.。

        四、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軟實力?

        沃勒斯坦從世界各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力角度提出的“世界體系理論”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這個世界的軟實力格局也存在一個從核心、半邊緣向邊緣層級遞變的規(guī)律,而處于核心層級的國家往往擁有對整個體系的話語權,從外圍層級向內層級過渡需要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如果把整個世界軟實力格局與作為硬實力重要載體的經濟實力相對比,似乎存在比例對等的分布,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個體之間的差異。一些“小國”如新加坡等,雖然硬實力總體不大,但其軟實力卻明顯高出其硬實力。對比美國、日本和印度可以看出: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美國都擁有獨一無二的主導地位。而中國軟實力影響力則存在地區(qū)間的不平衡現象。這說明了中國正在成長中的軟實力影響力依舊需要更長時間的發(fā)展和磨練。中國軟實力的發(fā)展必須從國情和世情出發(fā),突破瓶頸,以構建中國特色的軟實力模式③胡鍵:《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必要性、瓶頸和路徑》,《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從地區(qū)形勢來看:中國在亞太地區(qū),特別在東亞地區(qū)的軟實力影響力有限。日、韓等國的綜合軟實力不比中國弱,甚至在很多層面要高出許多。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國的軟實力影響力提升戰(zhàn)略在亞太地區(qū)實施的確有其現實困難,國民之間的抵觸情緒難以全面消除。

        基于民調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發(fā)達國家公眾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公眾,其對中國的認知和態(tài)度都存在著多方面的誤解。因此,構建中國軟實力的國際影響力必須明確一個起點性問題:中國需要怎樣的軟實力?與美國相比,中國具有更多的獨特性:

        首先是人口問題。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除了人力資源優(yōu)勢,還要看到當前老齡化趨勢加速發(fā)展的挑戰(zhàn)。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問題和發(fā)展壓力不可避免地會傳導至國際輿論層面。國際媒體對此不同的解讀又會不斷地影響其國內公眾對中國國家發(fā)展的認知。

        其次從國際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國在地理上屬于亞太地區(qū),在文化上屬于東亞文化圈(或者說曾經處于核心地位)。因此,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地區(qū)存在“共享亞洲價值觀”現象;但現實卻不斷考驗這種價值觀的真實性。國際民調顯示:中國周邊鄰國,凡是在經濟上與中國深度合作的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蒙古等國,在政治上大都傾向于美國。這也與國內學者的論述相吻合。

        第三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國際輿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不同的解讀:如紅色中國、一黨專政、缺乏民主、自由和人權等負面的論調;也有對中國社會治理模式和經濟發(fā)展模式的稱贊。但總體來看,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共產主義”性質依舊存有芥蒂,并將諸多中國問題與此相關聯。

        第四是語言。盡管目前漢語已經成為世界上與英語并駕齊驅的兩大語言 (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海外學習漢語的熱潮也此起彼伏;但我們不能回避漢語學習對外國學習者的挑戰(zhàn)性。同時更要看到,英語的統(tǒng)治地位難以撼動。語言的不同對中國文化產品輸出和直接對話國際公眾造成了挑戰(zhàn)。

        第五是教育與科技創(chuàng)新。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但不是強國。目前處于世界前列的大學依然是空白,這就影響了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不夠健全,重復性工作和科研資源浪費較為普遍,原創(chuàng)性成果偏少。

        第六是國際傳播能力問題。中國傳播體系主要體現為以官方媒體為主,非官方媒體為補充的多元格局。這也是西方媒體和受眾對中國媒體傳播信息的選擇性解讀的原因。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雖然實現了經濟的“崛起”,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得到了提升;但不能因此而采取軟實力發(fā)展的“大躍進”模式。中國所需要的軟實力首先是體現并符合中國歷史、現實并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軟實力。中國軟實力發(fā)展首先必須是對亞太地區(qū)具有強大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是文化多樣性和當代世界權力、體系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平衡性力量的存在。

        當然,軟實力向國際社會傳遞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一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這其中也存在著認同和協(xié)同的因素,而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因此,軟實力發(fā)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必須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相信“金錢萬能論”。同時,中國海外軟實力發(fā)展要注意適度原則。適當調整中國傳統(tǒng)的“面子工程”思維,推動跨文化交流向深層發(fā)展,加強對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之間的交流。鑒于當前西方各國均對非政府組織 (NGO)給予極大的投入,并通過這樣的非政府組織對國際輿論界發(fā)揮積極影響,以提升本國軟實力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因此,發(fā)展中國的NGO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

        總之,中國欲打造與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軟實力,既要注重對國際既有規(guī)則的遵守,同時也要發(fā)揮中國軟實力固有的優(yōu)質特性和潛力,突出中國對世界的共享性;塑造“屬于世界的中國”,而非“屬于中國的世界”這樣一個發(fā)展形象。

        猜你喜歡
        實力影響力
        關于公布我刊2020年高影響力論文的通知
        眼科新進展(2024年1期)2024-01-08 02:54:58
        見證創(chuàng)新實力的躍升
        讓激情更具影響力
        軟實力致勝
        實力搶鏡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天才影響力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務之急
        36個大中城市的硬實力
        黃艷:最深遠的影響力
        人大建設(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9
        場上拼實力,場下拼表情,就這么拼了
        亚洲专区在线观看第三页|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aⅴ|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日本熟妇中出高潮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不卡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av草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91中文|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丰满的人妻hd高清日本|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日韩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四虎欧美国产精品| 品色永久免费| 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五月天无码|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日韩女优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在线视频|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自拍| 无码丰满熟妇浪潮一区二区av| 男女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看|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日本熟妇美熟bbw| 国产精品黑丝高跟在线粉嫩|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9l国产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亚洲| 蜜芽尤物原创AV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可以免费在线看黄的网站| 麻豆精产国品|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