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甫春
(安徽省肥西縣燒脈學校,安徽 合肥231200)
傳統(tǒng)教學媒體包括語言媒體、板書媒體、動作媒體和標本、模型、生物活體媒體以及近年來應用較多的傳統(tǒng)多媒體,然而這些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的需要了。近年來,生物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教學大賽中多媒體成為了主流技術。然而多媒體課件也有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陷,傳統(tǒng)的多媒體課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課件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無法參與進來,這樣容易造成教師一味去放幻燈片,學生成為“觀眾”的現(xiàn)象,教師和學生都有可能變得越來越懶惰了,不利于生物學科的教學。為了克服這樣的缺點,多數情況下教師是把多媒體和黑板同時用起來,似乎是傳統(tǒng)教學和現(xiàn)代教學的簡單相加,效果也不盡人意。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引入和呈現(xiàn)了數字化信息資源,隨時增減內容,動態(tài)管理、生成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是師生真正能夠互動起來的新型教學設備。
電子白板教學是由硬件電子感應白板(White Board)和軟件白板操作系統(tǒng)(ACTIV studio)集成的。它的核心組件由電子感應白板、感應筆、計算機和投影儀組成的。電子感應白板具有正常的黑板尺寸,由計算機軟硬件支持,實際上是計算機顯示器代替?zhèn)鹘y(tǒng)的黑板。在相應的系統(tǒng)程序支持下,用電子感應筆或用手指可直接操作電子白板或操作計算機。電子白板集傳統(tǒng)的黑板、計算機、投影儀等多功能與一身,有效地整合了現(xiàn)代多媒體的教學特點,又保持了傳統(tǒng)黑板教學的優(yōu)勢,解決了教師上課過程中多媒體的局限性,為師生、生生信息和情感交流構成較為理想的平臺。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集體性的學習模式,指導學生集體學習,具體可以根據學生水平相當原則,組建5人~7人規(guī)模合作性學習小組,將課堂排成“U”或“O”型,創(chuàng)造探究欲望的活動情景,學生能夠很快地進入角色,處于一種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況,這時教師利用白板技術展示功能,以突出學習重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興趣為目的,可以增強展示內容的視聽效果。在形象的強烈刺激下,喚起學生的長時記憶,同學們很輕松的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實現(xiàn)知識的主動建構。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生物P.55“小羊多莉的身世”像這樣的經典實驗,對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理解內容是相當困難的,如果是照本宣科,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奧秘,不能真正理解;一味地播放多媒體,同學們也只是感覺一時的好玩。為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首先在班上把教室座位排列成“U”型,老師站在中央,“U”型兩端的同學各為一組,“U”型底部同學為另一組,開始閱讀P.55頁書本圖示,老師出示課題“多莉究竟和A、B、C三只母羊哪一只性狀更接近?為什么?”然后“U”型兩端的同學形成辯論的正方和反方,“U”型底部的同學既可以和兩組進行討論,也可以充當裁判。經過激烈的辯論后,我們及時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優(yōu)勢來演示。讓三個組學生派出代表在白板前,用感應筆或者手指拖動白板上的模擬的“有核卵細胞”、“分離乳腺細胞”、“體外培養(yǎng)”、“胚胎”、“代孕母羊”,再進行多種形式的不同組合,試一試能否產生與母羊A、C性狀相同的小羊羔。其實,這樣經典的實驗,在中學是無法完成的,利用電子白板技術,滿足了同學們的探究欲望,大家也深信“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在一般情況下,老師教學活動,往往是采取固定的、事先做好的多媒體課件,尤其是前幾年進行的有關的教學比賽,參賽選手都是通過“U”盤或手提電腦,事先預設好的課件,比較古板、不靈活,而且筆者在作為評委進行教學評比中也發(fā)現(xiàn)許多選手難以解決Powerpoint或Flash之間的互換,鏈接方面出現(xiàn)種種問題,有的老師為了追求精美的畫面而去隨意添加過多的鏈接,教師課前準備“累”、學生上課眼睛“累”、評委課堂評比“累”。白板系統(tǒng)為每個學科提供了大量的學科素材,但不是現(xiàn)成的、固定的課件,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特定的教學設計和目標,應用資源庫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教師能夠自我生成數字化的教案,靈活多變。
在操作過程中,白板工具中獨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隱藏功能、拉幕功能、匹配功能、即時反饋功能,提高了視覺效果,更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多元智能也積極參與進來。
比如,在講到“生殖過程”時,本節(jié)內容較為抽象,而且有的同學感到害羞、難以啟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度。這時候就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技術調用現(xiàn)成的多媒體動畫,同時畫面上會生成一個控制面板,實施了對動畫的暫停、快進和標注。在播放精子和卵細胞融合時,點擊暫停,此時可以找學生上來標注精子和卵細胞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再進一步比較與這些能夠產生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體內的染色體數目,這樣同學們就能夠搞清楚生物遺傳的本質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文字拉幕、添加色彩、頁面快照來突出教學重難點;利用白板中前置、后置、涂色、錄制、回放來詮釋教學中的難點;利用白板的遮罩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上到血液循環(huán)時,首先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如“體循環(huán)中血液的流動情況是怎樣?在哪個循環(huán)中靜脈血變成動脈血?肺泡內的氣體是怎樣交換的?”這時可以利用白板技術把體循環(huán)途徑有意涂色,而把余下的部分遮罩起來,同學們精力很容易集中起來;然后再請學生自己操作肺循環(huán)的途徑。對老師和同學們的操作進行錄制和回放,進一步展示動畫效果,加深學生的印象。
反饋教學信息利于及時進行教學評價,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劣。科學就是探究意義的經歷。在科學探究中,成功與失敗總是伴隨而行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老師總是不能完全掌握學生喜悅與挫折,利用電子白板技術能讓成功得到“強化”,讓失敗也能得到及時“反饋”。教師和學生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劣。通過人機交換,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增多了,有利于提高個人技能與人際交往能力;把處理復雜概念、問題的結果更加清晰、高效、動態(tài)化。
例如,在設計實驗探究“光合作用可產生氧”時,大燒杯底部放入金魚藻,用漏斗罩住,漏斗上方放上已經排出空氣的試管,放在陽光下放出氣泡,等氣體充滿容積的1/2左右時,老師取出試管,迅速將要熄滅的衛(wèi)生香伸進管口,檢查是否立刻猛烈燃燒起來,這個實驗在課堂上操作起來花費的時間較長,而且實驗效果不明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白板技術的存儲、回放等功能去優(yōu)化實驗。筆者曾經就把七(1)班的學生帶到實驗室設計這個實驗,并把此實驗作為資源,提供給后面的授課班級參考,一些有錯誤的部分作為學生修改、糾正的學習資源,同時出現(xiàn)了生成型的教學資源,如上面提到的實驗,筆者發(fā)現(xiàn)有個學生利用自己學過的化學知識在漏斗下面放一點小蘇打,這樣一個小動作,竟然加快實驗速度,實驗效果特明顯。筆者及時利用白板照相功能,把得到的資源存儲至PC機上,及時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原因。這些資源可供下一節(jié)課使用。
總之,學習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新課改要求教育教學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建構,因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電子白板技術作為現(xiàn)代教學輔助平臺,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但是我們仍然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利用電子白板技術的交互性,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適時、適度地把握應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發(fā)揮其最大的效果。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藍梅花,李玲.教學媒體在中學生物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2002,4:19.
[3]徐作英,王玉瑤.生物教學實施指南[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