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梅,包芳
(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論綜合英語課程教學與文化知識的導入
宋艷梅,包芳
(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文化又是語言的土壤。綜合英語課程重點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語言技能的能力,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切實提高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水平,加強學生在英語表達中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關(guān)注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化的興趣;二是隨時隨地融入文化知識;三是引導學生留意與重視中西文化的差異。
語言;文化知識;綜合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合英語課程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是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一、二年級學生的專業(yè)主干課程。開設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的語言技能的能力;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深入、精確的理解力和靈活運用的能力。本文探討了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并就如何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提出了幾點建議,旨在使學生從基礎階段就能夠熟悉并重視英語社會的文化歷史、民情風俗的學習,以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時本身還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文化又是語言的土壤,文化的發(fā)展能夠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
美國語言學家Spair曾說“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盵1]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它在反映文化的同時也受文化的影響。只學語言而不深入了解文化就好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現(xiàn)代語言學也認為,無論是語言理解還是語言運用都不能脫離使用語言的人所處的社會,因為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使用者在交際過程中,會依據(jù)自身的社會經(jīng)歷、所了解的文化知識進行思維邏輯。缺乏這些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語言交際就會變得很困難。而且,不同的文化賦予其語言獨特的詞匯、語法規(guī)則和句子結(jié)構(gòu),并極大地影響說話者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模式。因此,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對于語言學習者尤為重要。綜合英語課本中涉及到諸多文化因素,它們都會對語言的教與學產(chǎn)生很大影響。
1、單詞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空檔。詞匯在使用時,其詞義會延伸。如,“dragon”一詞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就有不同的涵義。“龍”在中國古代常被用做帝王的象征,如“真龍?zhí)熳印保灰脖挥米骷榈南笳?,如成語“龍滕虎躍”、“生龍活虎”、“乘龍快婿”;更被中華民族當作自己的圖騰,如“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則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象征著“邪惡和暴力”。再如,西方價值觀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diào)個人—Individualism,并將其理解為強調(diào)個人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力。然而,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diào)集體的和諧—Collectivism,所以許多學生誤將“Individualism”理解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此詞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貶義詞。還如,英語中的“propaganda”譯成漢語為宣傳,在英語中這是個貶義詞,它常讓人想起當年納粹德國的反動宣傳。但這個詞在漢語中卻是中性的,有時還有褒義,如“宣傳隊、宣傳畫、宣傳黨的政策”等。
Robert Lado(1957)曾說:“各種語言規(guī)則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為區(qū)別。有的語義存在于一種語言之中,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不存在”。[2]由于特定的文化特點,一些詞在其它語言中無法找到對等詞或者說“對等語方面出現(xiàn)空缺”。如,漢語中的“小康社會”、“不折騰”等在英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拔覀儓猿挚茖W發(fā)展觀”若譯為“We are pursu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西方人會大為不解,但如果譯為“We are pursu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we are pursuing a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他們就會豁然開朗。同樣,英語中的一些詞匯在漢語中也存在著單詞的文化空檔,如“punk”,指“一種源于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克搖滾的簡單搖滾樂”,漢語中只能音譯為“朋克”?!皏ictoria girl”,英語文化中通常用來指那些“思想行為比較保守的女孩”,因為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這些特定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常會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2、有文化內(nèi)涵的地名、人名。歷史與社會原因會賦予一些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地方或人名以一定的文化特色。若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者極易為這些名字所困惑。如,蘋果遭遇“滑鐵盧”,“to meet one's Waterloo”,意指“遭遇決定性的失敗”,因為眾所周知,“Waterloo”是拿破侖遭遇慘敗的地方。又如,人們通常叫一個吝嗇鬼為“Shylock”,因為此詞源于莎士比亞戲劇“A Merchant of Venice”中一個以吝嗇著稱的人物。
3、源自文學作品的表達。語言是建構(gòu)文化的基本單位,而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與對語言運用的敏感性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文學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語言教學。而且,英語語言的主要文化淵源《圣經(jīng)》、古希臘羅馬神話等本身就屬于文學范疇。如,臺灣五月天樂團以“諾亞方舟”作為2012年巡回演唱會之設計主題,“諾亞方舟”的故事就取自《圣經(jīng)》,意思是警示人類過度使用資源而將引發(fā)的世界末日。Juda's kiss(猶大的吻)也取自《圣經(jīng)》,猶大是出賣耶和華的叛徒,這個短語意思是“口蜜腹劍”。同樣,學生只有了解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有關(guān)美女潘多拉的故事,才知道“Pandora's box”意指“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災難”。人們喜歡把由于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規(guī)定或條件所造成的無法脫身的困境叫做“a catch-22 situation”,這個短語來自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暢銷小說“Catch-22”。
4、不同場合下使用不同的語體。一個人講話時除了表達自己思想,還通常帶有各種感情色彩,而表達這些情感特征的種種語言手段往往要受講話場合和講話人身份的影響。英語國家里的人們在交流中常常根據(jù)具體場合選擇所用語言進行交際。如,下面這5個句子都是表示讓對方關(guān)門,但句子表述卻各不相同,依次從非常禮貌到粗暴命令的過程。
There seems to be a bit of draft.
Would you mind shutting the door?
Please shut the door.
Shut the door,I'm freezing.
Dammit,shut the door.
什么場合用什么語體,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語體的選用取決于如說話人的身份、性別、交情深淺、談話內(nèi)容、交談雙方的態(tài)度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社會環(huán)境尤為重要。
5、不同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引發(fā)的篇章結(jié)構(gòu)特點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呈線性順序進行演繹推理,文章的標題、章、節(jié)、段脈路清晰,一目了然,句子結(jié)構(gòu)以直線枝形鋪排,由主到次,如As a nation of gifted people who comprise about one-fou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在這個句子中,主干是China plays a role,其它都是次要成分,起修飾限定作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偏于直觀、直覺、形象思維,文章強調(diào)起承轉(zhuǎn)合,注重全篇文章的過渡自然及和諧一致,句子間以環(huán)狀波式流動,形散意合,如“從前這里有一個漁村,村里住著十戶人家,這十戶人家全靠打魚、種地為生,生活艱苦,但很安寧?!痹谶@個例子中,句子的各部分似分似連,形散意合,盡管各部分間相對獨立,但意義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
鑒于不同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的差異,英語國家的人會覺得中國學生寫的文章邏輯性不強、概念模糊、客觀論證不足、重點不突出、欠粘著性,同樣中國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英文原作不易理解。
6、文化習俗背景與交流習慣。雖然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有時正確的語言卻無法恰當?shù)貍鬟_意思。外語學習者有時在交際場合中所說的一些不恰當?shù)脑?,其問題并不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而在于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影響而說了一些不符合對方習慣的話。如,一個西方人會因為被問“你多大歲數(shù)了、你結(jié)婚了嗎、你月工資多少?等問題”感到不快,因為西方文化中這些屬于隱私范疇。再如,一外國朋友參加中國友人婚禮時贊揚新娘漂亮,新郎謙虛地說“哪里!哪里!”結(jié)果外國朋友說“新娘的眼睛、鼻子、臉蛋都很漂亮”。由此可見,文化習俗背景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另外,還有許多影響交流的非語言因素,如面部表情、手勢、體態(tài)語、衣著、音量等,即體語(kinesics),也會給語言學習和交流增加不少困難。因此,在語言教學中這些文化范疇都值得研究。
外語教學法專家Robinett教授(1978)指出:“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必須建立在理解所學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行為和觀點的基礎上”。[3]綜合英語課的教學要以“文化”為中心,把提高英語基礎知識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有機結(jié)合起來,將學生的“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相互融合,為其它課程和高年級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1、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化的興趣
在進入英語專業(yè)學習之前,許多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他們主要是靠記單詞、背語法規(guī)則和題海戰(zhàn)術(shù)以獲取高考中的高分,根本沒時間沒精力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因此,學生進入大學后,我們英語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擯棄這種英語學習模式,激發(fā)起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教師可通過大量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如講故事、學唱英語歌曲、觀看英語電影、英語電視、讀簡易的英文小說、短劇表演、舉辦文化節(jié)日講座等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慢慢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并意識到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對課文的文化知識非常感興趣,常常主動要求教師多增加文化知識方面的傳授。因此,社會文化知識的導入是提高學生學習語言興趣的有效方式。
2、隨時隨地融入文化知識
文化內(nèi)容的教學可以隨時出現(xiàn)在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中。在綜合英語課中,它可以出現(xiàn)在課文的背景或課文中,也可以出現(xiàn)在詞匯中。因此也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解釋。
(1)將文化知識融入詞匯中。如,“narcissistic”意思是“自戀”,非常抽象,但若把詞源來自希臘神話中一個名叫Narcissus(那喀索斯)的美少年這個神話故事介紹給學生,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增?!癱ereal”這個詞學生都知道,但從詞源上解釋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講的是色列斯,一位掌管農(nóng)業(yè)的女神,守衛(wèi)著花和其它植物,尤其是谷物---小麥、燕麥、稻米等,因此早餐食物以她的名字而命名,想必學生也一定會感興趣。再適時地把中西早餐加以比較,讓學生記住相關(guān)詞匯,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很好。
(2)將文化知識融入課文或背景中。在講解課文時適時地對課文所涉及的文學知識深入介紹也能夠增長學生的文化知識,因為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反映的是它所在的時代、所處的社會,學生可以由此了解當時的文化和社會,如肖邦著名的短篇小說《A Dream ofAn Hour》。通過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進行介紹,學生就會不難理解為什么主人公對丈夫去世感到內(nèi)心高興這一有悖于常理的反應。
3、引導學生留意與重視中西文化差異
僅僅局限于課本中涉及的文化現(xiàn)象和語言點是不夠的,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拓寬閱讀領域以增加背景文化知識。隨著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學生可從網(wǎng)絡、報紙、電影、電視、廣播等多渠道獲取越來越多的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信息。所以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使自己充分了解并熟悉目的語文化,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掌握所學文化模式,留意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吸取精華,去除糟粕。還可以開展一些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請外教參加英語角、舉辦英美通俗文化講座、與外教共同慶祝節(jié)日、閱讀外文名著競賽,也可請有國外學習工作經(jīng)驗的教師介紹英漢文化的差異等。
總之,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趨頻繁,跨文化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跨文化交流需要語言運用能力與文化理解能力。因此,綜合英語課的教學重點不在于讓學生記住了多少詞匯,掌握了多少語法知識,閱讀了多少篇文章,翻譯了多少句子,更重要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大學一、二年級是培養(yǎng)文化知識的關(guān)鍵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課程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jié)合,將語言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jié)合,將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jié)合,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AlfredKroeber&ClydeKluckhohn.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M].NewYorkVintageBooks,1963.
[2]Robert 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Ann Arbor:Univ.MichiganPress,1957.
[3]Robinett,H.W.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M].St.Paul: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78.
[4]楊捷.文化差異與基礎階段綜合英語課教學[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責任編輯:張希宇)
H319
A
1008—6153(2013)06—0132—03
2013-11-02
宋艷梅(1967-),女,山東乳山人,碩士,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包芳(1979-),女,山東煙臺人,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