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之《百家》辨疑

        2013-04-11 15:32:07
        關(guān)鍵詞:漢志劉向藝文志

        龐 礴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610064)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之《百家》辨疑

        龐 礴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610064)

        《百家》作為《漢書·藝文志》所著錄小說十五家之一,其撰者、性質(zhì)以及成書等情況,學界存在歧說。通過梳理、辨析《說苑敘錄》以及班固注語,可以發(fā)現(xiàn),《漢志》著錄之《百家》當為劉向別集。又從《漢志》著錄書籍“篇”、“卷”不同考察,《漢志》著錄《百家》以卷計,其書中或許有圖。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百家》;考辨

        《漢書·藝文志》著錄小說十五家,這些作品是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漢代小說觀念的最早材料。由于書籍早已亡佚,研究《漢志》及古代小說者只能根據(jù)存世的有限的材料對其進行辨析,因此對其中的一些作品的性質(zhì)、撰者、成書等情況不免存在歧說?!栋偌摇窞椤稘h志》小說十五家之一,盡管有學者對包括該書在內(nèi)的幾種《漢志》著錄小說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辨[1,2],然迄今仍無定論。筆者綜合考察關(guān)于該書編撰者和成書諸說,以為尚有一些疑意當予辨說。

        一 《百家》的編撰及其內(nèi)容的性質(zhì)

        關(guān)于《百家》的編撰及其內(nèi)容的性質(zhì),以往的研究者或推測該書就是劉向?qū)⒕幾墩f苑》時所刪余的材料,別集而成編者,如姚振宗[3]1639、余嘉錫[4]5522、魯迅[5]13等;或不言撰著者,只是推測該書的性質(zhì)與《儒家言》、《道家言》、《雜陰陽》、《法家言》等書相類,如張舜徽[6]201、李零[7]118等。 對此二說,筆者認為前者近是而后者或非。嘗試論之。推測《百家》為劉向所別集者,一般是以《說苑敘錄》(或稱《說苑序奏》)為據(jù),《敘錄》曰:

        所校中書《說苑雜事》,及臣向書、民間書、誣校讎,其事類眾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謬亂,難分別次序。除去與《新序》復重者,其余者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后〔盧文弨懷疑“后”下有脫文,孫詒讓則說“以文義校之”,“后(後)”當作“復(復)”之訛,下無脫文〕令以類相從,一一條別篇目,更以造新事(孫詒讓以為應(yīng)為“新書”)十萬言以上,……號曰《新苑》,皆可觀。[8]

        此段引文及校記據(jù)向宗魯《說苑校證》,“后令以類相從”之“令”字,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令”作“今”。對此《敘錄》文句的不同理解,是造成《百家》編撰的歧說的重要原因。關(guān)于“百家”,綜盧、孫之校記及“令”又作“今”的異文,大致可以作這樣兩種理解:一是“別集以為百家,復令以類相從”,二是“別集以為《百家》后,今以類相從”。有學者按照前一種句讀理解,認為敘錄的意思是劉向從舊本《說苑雜事》中除去與《新序》重復的內(nèi)容后,“其余尚有百家之數(shù)”,復以類相從,編為《說苑》[1]。 斯則“百家”非書名,劉向與《漢志》所著錄的《百家》亦無關(guān)。然而“百家之數(shù)”如何理解?是指別集了百余條材料,還是指涉及“百家”的材料?若屬前者,則材料條數(shù)似無以“家”為計數(shù)單位之理;若屬后者,則“百家”本為約略之詞,又何煩綴一“數(shù)”字。再者,若“百家”非書名,劉向就是把除去與《新序》復重后所余材料中的“淺薄不中義理”者編成《說苑》了,那么,這豈不又與劉向言《說苑》“皆可觀”之語自相矛盾?故從文義上來看,后一種理解似更勝,即劉向從舊本《說苑雜事》中除去與《新序》相重復的內(nèi)容,再將余下材料中淺薄不中義理者別集為《百家》,“今”又將那些“可觀”的材料以類相從編成《說苑新書》,簡稱《新苑》。 對“奏之,欲以為法戒”[8]曾鞏序的御覽書籍,劉向?qū)⑵錅\薄不中義理者予以剔除,然而按照劉向整理古籍的一貫作法,也不會將傳書材料刪棄。如其所?!蛾套哟呵铩?,除六篇“文章可觀,義理可法”者外,“又有復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復列以為一篇。又有頗不合經(jīng)術(shù),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辯士所為者,故亦不敢失,復以為一篇”,定著八篇[9]50。又如校錄《列子》,《周穆王》、《湯問》兩篇內(nèi)容“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力命》、《楊朱》篇與道家“不似一家之書”,仍以四篇“各有所明,亦有可觀者”為由加以定著[10]278。 這些書是有“主題”的子書,故可將有所懷疑的內(nèi)容復列于書,而《說苑》是有“勸誡”之書,故要刪除不可觀之內(nèi)容別以為書。此外,盧文弨懷疑有脫文,或許正在于將“后”字斷為下句的不妥;孫詒讓以“后”字為“復”字之訛,也未必確當,盧文弨所見原文是“后”字。因此,就《書敘》材料而言,推測《百家》為劉向所集實為可能。

        其次,有學者推測《百家》即為《百家言》,與班志所著錄的《儒家言》、《道家言》、《雜陰陽》、《法家言》性質(zhì)相同,但大都不說明是否為劉向所集①。對于《儒家言》等幾家雜言,清人姚振宗認為是劉向“裒錄無名氏之說以為一編”,而《百家》“蓋《說苑》之余,猶宋李昉等既撰集為《太平御覽》,復裒錄為《太平廣記》”[3]1596,1639。 在姚氏看來,《百家》與其他幾家雜言都是劉向所集,不同在于成書的資料摭取不同。就《漢志》班固注語來看,其他幾家言皆注有篇數(shù)并曰“不知作者”,而《百家》卻只有卷數(shù)。除了班固疏漏的可能,似乎也可說明《百家》成書確與其他幾家雜言不同?!栋偌摇凡牧蟻碓从谂f本《說苑雜事》,而其他幾家言則是“裒錄無名氏之說”,進一步推測,則有可能是班固知道《百家》為劉向別集,因時代相去未遠,且劉向于敘錄中已經(jīng)說明,故無需標注編撰者為誰。一般認為《漢志》著錄體例是以成書時代先后為次第,幾家雜言與《百家》在《漢志》中序于各家之末②,班固又于《道家言》注曰“近世”,則這些序于類末的書籍當為漢人所為,以此推《百家》為漢劉向所為也并非無稽之談。

        不過,《漢志》是在劉歆《七略》的基礎(chǔ)上刪其要而成。有學者所指出,劉歆《七略》著錄乃父劉向的作品具體而詳明,班固謹遵不違,所著錄劉向作品都明示了作者,如《六藝略》有《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諸子略》儒家類有“劉向所序六十七篇”、《詩賦略》有《劉向賦》三十三篇。如果有調(diào)整,班固會用“出”或“入”字來標明,如六藝“書類”計數(shù)時說明“入劉向《稽疑》一篇”,“樂類”有“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 根據(jù)顏師古注,凡言“入”者,“謂《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11]1706;所“出”者,姚振宗以為“當是復見在《詩賦略》中”[3]1556。 因此,“如果是劉向的作品,《七略》不會不署名,班固也不會不予注明,這種情況,只能說明《百家》非劉向所作”[2]。然而,正如余嘉錫先生所指出的,被列為劉向所序的《說苑》、《新序》是刪除了淺薄、不中義理者,而依類增加了新事。正是有了增損,有了儒家義法的抉擇和“以為法戒”的目的,才使二書與《晏子》、《列子》等雖“不合經(jīng)術(shù)”、“非君子之言”、“不似一家之書”卻不予刪除而定著為一編者不同。這或許就是劉向本傳中說其“書數(shù)十上,以助觀覽,補遺缺”[11]1958,但歸之為其撰著或所序者并不多的原因?!稇?zhàn)國策》也是劉向編定:“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輔,除復重,得三十三篇。”[12]1195但因他所做的是校讎刊訂工作,而非有諷諫目的的編撰工作,故不屬于其“所序”。《百家》本就是雜集刪余材料以成書,可能只是材料的羅列,并未經(jīng)過條別篇目、以類相從,因此更不在劉向所序之列。又或者因為小說淺薄,多為依托,無助于增譽,劉歆也未必愿意注明乃父所為,班固自然也無需注出。

        此外,如果說《百家》與前幾家言性質(zhì)相同,則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便前幾家雜言不是劉向裒輯,但仍是經(jīng)其校定,其他幾家雜言皆以“某家”名書,何以獨小說家不稱《小說家言》而以“百家”稱名?“百家”一語,指諸子學說,“家”本來是一個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組織單位的概念,后來被運用到學術(shù)領(lǐng)域里,學術(shù)流派也稱“家”[13]31-36。 《莊子·天下篇》中有所謂“百家之學”、“百家眾技”、“百家往而不返”之說[14]1067,1069,此“百家”是約略數(shù),意指眾多學術(shù)流派。這些學術(shù)流派,皆出于存乎六藝之“古之道術(shù)”,后天下大亂,道術(shù)剖判離析,學者各執(zhí)其一端,形成“紛然淆亂”的諸子之說,班志《諸子略》正是漢人對晚周主要學術(shù)流派的歸納。對于“百家”,《史記》中已多處提到,如《五帝本紀》中“百家言黃帝,其言不雅馴”;《甘茂傳》記載甘茂“事下蔡史舉先生,學百家之術(shù)”;《蔡澤傳》中范雎所謂“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說,吾既知之”;《太史公自序》云“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15]46,2310,2419,3290。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11]212,百家之學成為相對于儒家六經(jīng)的學術(shù),是古代學術(shù)的主要組成部分。《后漢書·安帝紀》記載:永初四年二月“詔謁者劉珍及五經(jīng)博士校定東觀五經(jīng)、諸子、傳記、百家藝術(shù),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弊⒃唬骸扒皶唬骸仓T子百六[八]十九家’,言百家,舉全數(shù)也。”[16]215東觀藏書正包括了五經(jīng)傳記、諸子百家。如果《百家》是集諸子百家雜言,那劉向校訂時何不分錄于其他幾家雜言?這或許正說明了《百家》與其他幾家雜言性質(zhì)不同,如現(xiàn)代很多研究小說者所認為的那樣,《百家》所輯多為故事,而非具有理論主張的言說。如前所述,《百家》的成書材料乃《說苑》刪余,《說苑》“兼綜九流,牢籠百家”,那《百家》內(nèi)容也應(yīng)如此,故名之“百家”。

        從現(xiàn)存的《說苑》、《新序》二書的內(nèi)容來看,“《說苑》之作倒近乎‘兼儒、墨,合名、法’,‘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并《漢書·藝文志》語)的雜家和小說家”[8]2;《新序》篇目中近一半為“雜事”,“云雜事者,不專屬于一類之事?!芍忻丶也孛耖g之書非一種,故名曰雜”[17]3。 然而,《說苑》、《新序》皆劉向所序“可觀者”,可以想見,《百家》所集當更為駁雜。而所謂“迂誕依托、淺薄不中義理”,正是民間傳說、歷史軼聞、神異故事等傳載的特征?!栋偌摇芬淹?,尚存有兩則佚文,見于《藝文類聚》:“《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按《百家書》:宋城門失火,自汲池中水以沃之,魚悉露見,但就把之。”[18]1365又:“《風俗通》曰:門戶鋪首。 謹按《百家書》云:公輸班之水,見蠡曰:‘見汝形?!贿m出頭,般以足畫圖之,蠡引閉其戶,終不可得開。般遂施之門戶,云:‘人閉藏如是,固周密矣?!雹郏?8]1269這兩則佚文,一是講民間俗語的由來,一是民用飾物傳說,確實屬于“街談巷議”之流,不關(guān)乎經(jīng)濟世用。

        二 《百家》以“卷”計數(shù)的原因

        與《漢志》所著錄其它十四種小說以“篇”計數(shù)不同,《百家》為“百三十九卷”,是《諸子略》中唯一以“卷”計數(shù)的。對于“篇”、“卷”的不同,清人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之“篇卷并列例”條中云:“許叔重云:‘著之竹帛謂之書?!贾裾撸?;帛者,卷也。是篇、卷有分別也。”[19]1710按照孫德謙的說法,篇、卷的區(qū)別在于書寫材料,“篇”通常用來指竹書,“卷”則指帛書④。如果是這樣的話,《百家》就是《諸子略》中唯一的帛書。“書于竹帛”在《墨子》中多次提到⑤,現(xiàn)代考古也發(fā)掘出土了戰(zhàn)國以至漢的實物帛書⑥,帛書輕便但材質(zhì)價高,秦代始皇也主要閱讀簡牘,遂有“衡石量書”決事之說[15]258,因為“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蔡倫乃造意為紙[16]2513。那么何以被輕視為“小道”的小說家之《百家》會用帛,而《漢志》所著錄的包括六藝、儒家在內(nèi)的很多書籍,都以“篇”計而書于竹呢?⑦

        孫德謙所引許慎語見《說文解字》后敘:“著之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边@里“書”應(yīng)主要指書體而非書籍;《說文·竹部》曰:“篇,書也。”又:“籍,簿書也?!保?0]314,95《漢書》中記載武帝下詔選賢良,令悉陳策對“著之于篇”,顏師古注曰:“篇,簡也?!雹嗫梢姡捌笔侵笗诤啿哒?。清人注《說文》也多有申說。如段玉裁云:“書,箸也,箸于簡牘者也,亦謂之篇,古曰篇,漢人亦曰卷。 卷者,縑帛可卷也?!雹幔?1]1307,338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篇,謂書于簡冊可編者也?!保?2]1249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九:“篆、籀、篇、籍字,古曰皆從竹者。以書于竹也?!保?3]637篆、籀指書體,篇、籍指載體。 班固所謂“今刪其要,以備篇籍”,“篇籍”又泛稱書籍。然而,吳善述《說文廣意校訂》云:“古者用韋及縑為書,卷而藏之,有一卷、二卷之稱。”[22]133余嘉錫亦云:“及縑帛盛行,易篇為卷,一幅所容,與簡篇約略相當。故多以一篇為一卷?!保?4]30-31也就是說,混言之,“卷”亦即“篇”。 《法言·學行》:“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25]20揚雄所說的“卷”是指帛書一卷,還是竹書一編為一卷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漢志》著錄計數(shù)用“篇”或“卷”就無差別了,但《古文尚書》班注“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明確了卷長篇短計數(shù)不同,這說明《漢志》“篇卷并列”并非如孫德謙為班固所辯護的那樣:“董理藝文,但如題予之,無須顜然畫一者也。蓋著錄之法,貴明乎源流得失,豈徒于此等處斤斤致辨也哉!”[19]1710而是篇、卷確有不同,其中的規(guī)律如何,值得研究⑩。

        應(yīng)劭《風俗通義》云:“劉向為孝成皇帝典校書籍,二十余年,皆先書竹,為易刊定,可繕寫者,以上素也。”[26]494按照應(yīng)劭的說法,劉向刊定后的典籍似皆繕寫于素帛;但根據(jù)現(xiàn)存劉向《戰(zhàn)國策》、《子華子》、《關(guān)尹子》、《列子》等書序,有“以殺青,書可繕寫”的話,卻沒有“以上素”的說法,而且這幾種書籍《漢志》著錄都是以“篇”計數(shù)。有研究者認為,“戰(zhàn)國之時,書以古文,著之竹簡,故稱篇。至于漢代,書以今文,著之帛素,始稱卷?!保?7]9依照此說,《漢志》不一一標出篇、卷數(shù),豈不是先秦古籍都篇、卷數(shù)量相同?而且漢人著作也有篇、卷計數(shù)的不同,如劉向本人有《五行傳》十一卷,賦三十三篇,所序六十七篇,“書類”漢人作品也有篇、卷計數(shù)的不同,用帛用竹的標準是什么?另外,就物質(zhì)條件來說,秦漢之際紡織的機械技術(shù)應(yīng)用更加成熟和廣泛,縑帛生產(chǎn)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有較大的提高[28]287。史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巡行東、北方,賞賜“用帛百余萬匹”[15]1441。但現(xiàn)代研究表明,漢代一匹(2.2×40漢尺)縑價值600余錢,一匹白素價值800余錢,折合當時的米價,一匹縑相當于六石(720斤)米的價格[29]86,95。 就是因為縑帛較為貴重,才有“貧不及素”之說?。皇家雖有足夠的財力,但也未必所有藏書都用帛素。因此,《漢志》著錄書籍應(yīng)該是以書寫材料來劃分,使用帛素則是有具體需要。一般有圖的要用帛素,故數(shù)術(shù)、方技類書籍多以“卷”計數(shù),《兵書略》中書、圖分別以篇、卷計數(shù)就很典型??脊虐l(fā)掘也表明,除帛圖外,帛書亦多附有圖?!皶悺庇袔追N漢人經(jīng)傳用“卷”計數(shù),大概也是因為有圖,因為《尚書》中有《禹貢》篇,是最早的區(qū)域地理學著作。

        那么,《百家》以“卷”計數(shù),是否由于班固書誤?鑒于所著錄書籍以“卷”計數(shù)非此一種,豈能說《百家》必為書誤?以《漢志》著錄多為竹書看,小說家不當用帛,之所以用帛,大概也是由于《百家》中有圖。所謂“門戶鋪首”,是指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具體說就是“以銅為獸面銜環(huán)著于門上,所以辟不祥,示守御之義”[30]11。 《藝文類聚》等書將之劃歸于“巧藝”或“宮室營造”類,作為建筑用書,有圖也在情理之中。因此,《百家》在記錄這條民俗傳說時繪制了“蠡”的形象,亦未可知。

        綜上所論,筆者以為,《百家》為劉向所編撰是可信的,由《說苑》、《新序》二書的性質(zhì)、內(nèi)容,我們又可對小說家之《百家》的內(nèi)容、性質(zhì)作大致的推測,從而對漢人的小說家言的觀念及范疇有所理解。通過對《漢志》著錄書籍用竹或帛的考察,推測出《百家》用帛,或許是緣于書內(nèi)載有民俗風物傳說并附有相關(guān)的圖畫?!栋偌摇窌缫淹鲐蛉缬腥毡緦W者所說,這樣的文獻學探索,“極而言之,不過是智力游戲而已”[31]144,但這種智力游戲或有助于對漢人小說的關(guān)注,且聊備一說。

        注釋:

        ①如張舜徽就認為,“《百家》下當有‘言’字,或傳抄者奪之。此與道家之《道家言》,法家之《法家言》,雜家之《雜家言》同例,具殿各家之末,乃學者撮抄精言警句之編。小說家之說尤廣,故所錄為多,致有百數(shù)十卷”(《漢書藝文志通釋》,第201頁)。李零疑此《百家》即《百家說》,與其他幾家雜言類似,“也是一種雜著,說者不一,主題不一”(《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第118頁)。

        ②除《儒家言》序于《鹽鐵論》、劉向及揚雄所序之前外,其他皆殿末?!度寮已浴非昂蠖紴闈h人著作,如此序列也說明該書當為漢人所集。

        ③袁行霈認為此兩條佚文當出于小說家之《百家》,見《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考辨》,載《文史》第七輯,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84頁。

        ④李零秉承此說,亦認為以篇計為竹書,以卷計為帛書。參見:《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第10頁。

        ⑤如《墨子》卷二《尚賢》、卷七《天志》、卷八《明鬼》、卷九《非命》、卷十二《貴義》及卷十三《魯問》等。

        ⑥20世紀40年代和70年代,在湖南長沙子彈庫和馬王堆發(fā)掘出土帛書、帛畫。子彈庫墓葬年代約在戰(zhàn)國中晚期之交,規(guī)格較低。參見:李零《中國方術(shù)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頁。馬王堆漢墓帛書的抄寫時間在戰(zhàn)國末年至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間(參見: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頁)。戰(zhàn)國楚帛書出土時藏于竹笈;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皆整齊擺放于漆匣。就收藏方式來看,帛書是被認為貴重之物。

        ⑦《六藝略》中,“易”類全以篇計;“書”類,除《尚書古文經(jīng)》四十六卷、五十七篇,大小夏侯兩家《經(jīng)》二十九卷,《歐陽經(jīng)》三十二卷,《歐陽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外,都以篇計;“詩”類全部以卷計;“禮”類,僅見《禮古經(jīng)》五十六卷;“樂”類全以篇計;“春秋”類,有公羊、谷梁二家《經(jīng)》以及《公羊傳》、《谷梁傳》、《鄒氏傳》、《夾氏傳》各十一卷、《左氏傳》三十卷、《漢著記》百九十卷;“論語”類,《燕傳說》三卷,《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孔子徒人圖法》二卷;“孝經(jīng)”類,《古今字》一卷;《諸子略》僅小說家類《百家》百三十九卷?!对娰x略》全以篇計?!侗鴷浴分袝D分計,圖以卷計,書除《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以卷計外,都以篇計?!稊?shù)術(shù)略》兩種外皆以卷計?!斗郊悸浴烦环N外皆以卷計。

        ⑧《漢書·武帝紀》:“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保ǖ?61頁)。

        ⑨段玉裁此處的“古曰篇,漢人亦曰卷”當是指篇什而言,也就是余嘉錫所說的帛書的一卷約略為竹書的一篇。

        ⑩李零說:“班志中的書是以竹書為主,帛書貴,比較少。但什么書用竹,什么書用帛,分布規(guī)律如何,太值得研究。”見:《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第3-4頁。

        ?后漢崔瑗《與葛元甫書》曰:“今遣奉書錢千為贄,并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薄端囄念惥邸肪砣徽饕?,第560頁。

        [1]王齊洲.《漢志》著錄之小說家《伊尹說》、《鬻子說》考辨[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5).

        [2]王齊洲.《漢志》著錄之小說家《封禪方說》等四家考辨[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3]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G]//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上海:開明書店,1936.

        [4]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6]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7]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1.

        [8]向宗魯.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劉向敘錄[M]//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2]劉向書錄[M]//戰(zhàn)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白壽彝.說“成一家之言”[M]//劉乃和.司馬遷和史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14]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

        [1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7]石光瑛.新序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8]歐陽詢.藝文類聚[M].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9]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G]//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上海:開明書店,1936.

        [20]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1]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22]漢語大字典(縮印本)[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

        [23]古文字詁林:第4冊[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4]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5]汪榮寶.法言義疏[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26]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7]朱希祖.汲冢書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8]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通史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9]陳直.兩漢經(jīng)濟史料論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8.

        [30]黃生.字詁[M]//字詁義府合按.包殿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31]小南一郎.中國神話傳說與古小說[M].孫昌武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責任編輯:唐 普]

        I206.2

        A

        1000-5315(2013)06-0139-05

        2013-04-25

        龐礴(1971—),女,安徽鳳臺人,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漢志劉向藝文志
        素材集錦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劉向《列女傳》與女性題材琴曲之淵源與流變
        歌海(2019年4期)2019-11-04 06:22:17
        貓頭鷹搬家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葉公好龍
        《南明史·藝文志》經(jīng)部著錄標準商榷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6
        《漢書·藝文志》“輯而論篹”句釋說——“論語”二字話
        《南明史·藝文志》經(jīng)部標點錯誤六則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39
        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中国精品久久精品三级|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精品久久一品二品三品| 无套熟女av呻吟在线观看|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 久久久亚洲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hd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 国产香蕉尹人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韩国福利网站| 少妇高潮呻吟求饶视频网站| 亚洲丁香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少妇无码av无码去区钱|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又粗又硬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a|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日本乱人伦在线观看| 99福利影院|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不卡| 欧美人与禽z0zo牲伦交|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色图在线视频| 亚洲av不卡一区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91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最新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国产av天堂一区二区二区|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H|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