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陳橋驛與地名學

        2013-04-11 07:32:42侯慧粦
        關(guān)鍵詞:水經(jīng)注陳先生詞典

        侯慧粦

        (浙江大學 地球科學系,浙江 杭州310027)

        陳橋驛(1923-),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終身教授,當代享有盛譽的歷史地理學家和“酈學”泰斗,曾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地理學會和地名學會理事長。1991年被國務(wù)院授予“為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1994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終身教授,2010年榮獲浙江大學最高科研獎項——“竺可楨獎”。陳先生學貫中西,曾應(yīng)邀赴美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qū)的30多所大學講學,其中有常春藤盟校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另外他還被日本關(guān)西大學、國立大阪大學、國立廣島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截止到2010年底,已出版專著70種,主編、點校著作30種,發(fā)表論文400多篇,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的《陳橋驛全集》計13卷2000萬字,在歷史地理學、歷史地圖學、方志學和地名學研究等方面造詣精深,貢獻卓越,本文僅對他在地名學方面的成就加以論述。

        國內(nèi)地名學史系統(tǒng)全面科學的研究,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9年,杭州大學(今并入浙江大學)為慶祝建國30周年召開科學報告會,陳先生撰寫了《論地名學及其發(fā)展》[1],該文后正式發(fā)表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1年第3輯,由陜西人民出版社付印。此文問世后,引起學術(shù)界的高度關(guān)注,華林甫稱該文“從而為中國的地名學史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2]。在《論地名學及其發(fā)展》一文中,陳先生在博征《克萊因語源綜合辭典》《新英國百科全書》《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牛津大辭典》《拉魯斯大百科全書》《韋氏大辭典》《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等辭書對地名學一詞闡釋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明確了地名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我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古籍浩瀚,留下來的歷史地名數(shù)量眾多,陳文以統(tǒng)計古代地理著作所記載的地名為基礎(chǔ),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梳理出古籍中地名的數(shù)目:《禹貢》記載的地名約1300處;《山海經(jīng)》約為《禹貢》的十倍;《漢書·地理志》涉及地名超過4500處;《后漢書·郡國志》超過4000處;《宋書·州郡志》超過2000處;《南齊書·州郡志》超過2000處;《魏書·地形志》超過6000處;《水經(jīng)注》20000處左右。陳文又詳細地闡明歷代地名學研究的成果,而《水經(jīng)注》無疑是其中最豐富多彩的書籍,它在記載地名的數(shù)量和解釋地名淵源方面均為嚆矢。文中陳橋驛先生又將《水經(jīng)注》中解釋地名淵源的2400個地名分成24類,每類都列舉實例說明?!端?jīng)注》以后,在我國地理著作中,地名淵源的研究成為必有的內(nèi)容,為我國的地名學奠定了基礎(chǔ)。陳先生認為,地名淵源只能反映地名的原始概況,這是地名的靜態(tài)研究,而現(xiàn)在需要進一步了解地名的發(fā)展和變遷,進行地名的動態(tài)研究??v觀地名學研究發(fā)展的進程,正如陳橋驛先生所期望的,已逐步地從地名的靜態(tài)研究發(fā)展為地名的動態(tài)研究。

        1979年,陳橋驛先生又在《地名知識》3、4兩期發(fā)表《〈水經(jīng)注〉與地名學》[3]一文,此文后收集在陳橋驛著《水經(jīng)注研究》一書?!端?jīng)注》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書,它記載大量的地名,并多處解釋了地名的含義,所以劉盛佳認為該書是一部地名著作(劉盛佳《我國古代地名的佳作——〈水經(jīng)注〉》,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陳先生是當今“酈學”權(quán)威,他畢生研究《水經(jīng)注》,并梳理《水經(jīng)注》記載地名有2萬左右,并進一步將其中24類解釋地名淵源的2400處,按照專名性質(zhì)劃分為史跡地名、人物地名、故國地名、部落地名、方言地名、動物地名、植物地名、礦物地名、地形地名、土壤地名、天候地名、色澤地名、音響地名、方位地名、陰陽地名、比喻地名、形象地名、相關(guān)地名、對稱地名、數(shù)字地名、詞義地名、復合地名、神話地名、傳訛地名等,對每類地名都以例證言簡意賅地說明含義,分析中肯,說理透徹,充分體現(xiàn)了其科學性和實用價值。這種分類與分析為后來地名分類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眾所周知,地名分類是地名學理論任務(wù)之一,也是當今地名規(guī)劃、地名管理、地名檔案管理和地名工具書編輯中的重要內(nèi)容?,F(xiàn)今地名分類有按地理實體性質(zhì)分類,有按地名形態(tài)分類,有按地名時間分類,有按地名音、行、義分類,而陳文按專名的性質(zhì)分類,是對地名分類的巨大貢獻,并為地名專名科學分類奠定了基礎(chǔ)。

        《〈水經(jīng)注〉與地名學》一文中,還歸納了歷代先輩們撰寫的地名命名原則。

        一是《谷梁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的“水北為陽,山南為陽”,陰陽命名也,屬方位地名。長期以來,在我國各地命名中廣泛使用,如山陰,在會稽山之北;衡陽,位于衡山以南;江陰,在長江以南;洛陽,在洛水以北。以陰陽命名地名,是和我國所處的地域有關(guān),它以太陽光照為基礎(chǔ),顯示出地理實體在位置上的真實面貌。所以《說文》段注:“日光所照曰陽,然則水之南,山之北為陰,可知矣。”以陰陽方向命名屬方位地名的隱位類型,以東、南、西、北、中、內(nèi)、外、上、下等命名的則屬方位地名的顯位類型。

        二是《越絕書》卷八提出的“因事名之”。此原則在地名命名中也多處出現(xiàn)。

        三是《水經(jīng)注》卷二所載的:“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由此可知,《水經(jīng)注》在地方行政區(qū)劃的一級——郡的命名,得出以列國、舊邑、山陵、河川、物產(chǎn)、號令等六方面的命名原則,總結(jié)了以往我國郡名的地名來源。

        我國古籍浩如瀚海,不可斗量,屬于地名專著的卻寥如晨星,含有地名內(nèi)容的絕大多數(shù)信息散落于各種古代文選中,至于地名命名原則更是大海撈針,然而正是由于陳橋驛先生的深入探求,才確立了我國古代著作中出現(xiàn)的地名命名原則。

        地名淵源的研究是地名學研究的核心。在《〈水經(jīng)注〉與地名學》一文中,陳先生還把古代著名地理著作中解釋地名淵源的統(tǒng)計列舉如下:

        《漢書·地理志》40余處;

        應(yīng)劭《集解漢書》《十三州志》《地理風俗記》,至今留下180條;

        袁康、吳平《越絕書》30多處;

        常璩《華陽國志》20余處;

        酈道元《水經(jīng)注》2400處。

        其他如晉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王隱《晉書地道記》、袁山松《郡國志》、樂資《九州要記》、張勃《吳地志》、郭璞《爾雅注》,亦有不少地名淵源的解釋,但著作大多缺佚,僅從他書轉(zhuǎn)引中尚可窺之,例如南北朝的許多地理著作:北魏闞骃《十三州志》、宋盛弘之《荊州記》、庾仲雍《湘中記》、劉道真《錢唐記》、陳顧野王《輿地志》等。

        陳橋驛先生撰寫了大量內(nèi)容精湛的地名學領(lǐng)域的論文,成果斐然,發(fā)表的地名論文有:

        陳橋驛著《水經(jīng)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一書,收集了他的系列論文:《〈水經(jīng)注〉與地名學》《〈水經(jīng)注〉記載的同國異名》《〈水經(jīng)注〉記載的一地多名》《〈水經(jīng)注〉記載的異地同名》《〈水經(jīng)注〉記載中的有地無名》《〈水經(jīng)注〉地名錯誤舉例》;

        陳橋驛著《水經(jīng)注研究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一書中收集的地名論文有:《〈水經(jīng)注地名匯編〉序》《〈水經(jīng)注地名匯編〉說明》;

        陳橋驛著《水經(jīng)注研究四集》(杭州出版社,2003年)中的地名論文是《〈水經(jīng)注〉中的非漢語地名》。

        上述論文顯示出陳先生對《水經(jīng)注》記載地名研究之全面透徹、仔細深入。例如《水經(jīng)注地名匯編》將酈注記載的各類地名編成索引,為方便讀者查詢,把《水經(jīng)注》記載的2萬左右地名按不同性質(zhì)分成65類,每一類地名按卷次進行排列,每類卷首附說明一篇,也有數(shù)類地名由于性質(zhì)相似而合成于一篇說明,全文共有說明54篇。從《水經(jīng)注》核心的河川篇說明觀之,陳文歸納酈注河川通名有江、河、川、瀆、津、渠、溪、澗、溝、流等等,并著重指出酈注河川中要注意,即有一水多名現(xiàn)象、異水同名情況、有水無名存在、有名無水狀況和河川錯誤地名等。上述每種情況均舉多例說明。更值得稱道的是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遺漏了一些支渠細流的地名,陳先生在地名匯編中盡量補上,并引用原注在備注中說明,如卷十六“浐水”,經(jīng)“浐水出藍天谷,北入于渭?!弊⒃?“《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縣之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出西北莾谷,東北流注浐水?!贬B注未將源于莾谷而東北流入浐水的這條小河名稱寫出,陳先生在地名匯編中把這條河流寫作“莾谷水”,顯然它是以源頭莾谷派生而來,屬派生地名,這條小河稱莾谷水,是合情合理的。

        陳橋驛先生埋首書海寫成的《水經(jīng)注地名匯編》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浩大工程,他說“衷心希望以這樣一個初步的開端拋磚引玉,促使《水經(jīng)注》地名研究的發(fā)展。”[4]

        陳橋驛著《水經(jīng)注研究》(此書收有地名學方面論文6篇)問世后,好評如潮,不絕于耳,被研究者奉為圭臬?!豆饷魅請蟆吩?986年3月31日評論此書:“他的學術(shù)專著《水經(jīng)注研究》去年出版后,受到中外專家的贊賞?!鄙虾!渡鐣茖W報》在1985年12月30日評介此書為“酈學研究進展的重要標志”?!逗贾荽髮W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書評:“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矚目和贊譽?!笔聦嵰踩绱耍瑲v史地理學泰斗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以及國外許多學者紛紛寫文或?qū)懶鸥叨荣澴u《水經(jīng)注研究》的成就。譚其驤教授致陳先生信中說:“由于大著《水經(jīng)注研究》的出版,勢必將大大推進國內(nèi)的酈學研究,深為酈學將進入一新時代慶幸,當然也為吾兄為我國學術(shù)界建此功勛慶幸,這當然是一部必傳之作?!比毡局麧h學家斯波義信教授來信祝賀,他說:“我懷著極愉快的心情和極大的興趣,閱讀了大著《水經(jīng)注研究》一書。對你所達到的學術(shù)成就的真正卓越水平感到深刻的印象。確實,此書是《水經(jīng)注》研究史上值得紀念的里程碑。我在此書發(fā)現(xiàn)有許多頗有補益的意見和評注,都是從你的長期努力和對現(xiàn)有資料的全面掌握得來的。我將珍藏此書,作為自己未來研究工作中最有用的參考資料?!比毡娟P(guān)西大學大學院把《水經(jīng)注研究》作為研究生院教材。

        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在地名普查的基礎(chǔ)上,為保留與積累地名資料,推廣標準化地名使用,為各行各業(yè)提供地名和其相關(guān)方面的確實信息,全省第一輪地方志修纂在黨委領(lǐng)導、政府主持、地名辦公室組織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展開。官修的地名志除文、圖、表、照片、錄等體裁外,在卷首常設(shè)有“序”,序的作者不外乎兩方面人:一類是當?shù)鼗蚱渖弦患壍母改腹伲诵虮蝗朔Q為“官序”;另一類是邀請著名的學者擔綱,此序時稱“學序”。由于陳橋驛先生德高望重,在地名學領(lǐng)域中造詣精深,所以省內(nèi)各縣市往往請他為當?shù)氐孛咀餍?,?jù)統(tǒng)計,他曾為地名志和某些地名刊物書籍寫序的有:《龍泉地名志》(1985年)、《麗水市地名志》(1988年)、《遂昌縣地名志》(1988年)、《常山縣地名志》(1988年)、《浙江地名簡志》(1988年)、《浙江地名文匯》創(chuàng)刊詞(1988年)、《甌??h地名志》(1989年)、《浙江地名趣話》(1990年)、《杭州市地名志》(1990年)、《浙江古今地名詞典》(1991)、《浙江地名研究二集》(1991年)、《岱山縣地名志》(1991年)、《慶元縣地名志》(1992)、《象山縣地名志》(1996)等。陳橋驛先生寫的每一篇序,絕不是敷衍應(yīng)景,泛泛而談,而是對該地名志(或地名刊物、書籍)的內(nèi)容認真全面了解,悉心揣摩后執(zhí)筆而成,所以他作的序,篇篇都是令人折服的上乘作品,也是地名領(lǐng)域中真知灼見的優(yōu)秀論文。

        陳橋驛先生正式發(fā)表的地名學論文成果卓越,名文迭出,除了上述所舉論文之外,還有:《地名學與地理教學》(《地理教學參考》1980年5月)、《論浙江省的方言地名》(《浙江學刊》1983年2期)、《浙江省縣(市)名簡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5年1期)、《論地名重合》《論地名重合(續(xù))》(《中國地名》1991年1期、3期)、《中國的非漢語地名——以〈水經(jīng)注〉記載為例》(《中國方域》1993年3期)、《論中國的非漢語地名》《論中國的非漢語地名(續(xù))》(《中國地名》1998年3期、4期)、《中國古代的地名研究》《中國古代的地名研究(續(xù))》(《中國地名》2000年5期、6期)。

        陳橋驛先生主編的數(shù)本地名詞典與地名志,已成為地名學方面的經(jīng)典之作。

        陳先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浙江省》?!吨腥A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是在中國地名委員會、國家教委、國家出版總局領(lǐng)導下編纂的我國第一部大型地名詞典,按省分冊,陳先生為浙江省冊主編。1978年,我國開展第一次地名普查,它是政府領(lǐng)導下由地名工作者經(jīng)過實地調(diào)查、資料考證等嚴格程序完成的。1982年9月,浙江省72個縣市地名普查成果驗收全部完成。按照上級要求,在地名普查基礎(chǔ)上,吸收有關(guān)學科的研究成果,由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地名工作者共同編纂地名詞典。當時,身為杭州大學(今并入浙江大學)地理學教師的我,有幸參加由陳先生主編的地名詞典的編纂工作,時時聽取先生的教誨,得益匪淺。當時,參加撰寫地名詞典的作者均是首次參與,他們雖有本專業(yè)的知識,面對地名詞典卻很生疏。陳先生睿智、博學、待人寬容豁達,他得知編纂者的困境后,首先讓我們了解已出版的中外地名詞典,并將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出版,1931年)、葛綏成《最新中外地名詞典》(中華書局出版,1940年)二詞典中關(guān)于浙江省的地名條目復印發(fā)給編者。又特地讓葉光庭老師和我到上海圖書館找資料,復印外國著名地名詞典有關(guān)浙江省條目,然后印發(fā)給大家。他還告訴我們《地名詞典》含有基本內(nèi)容與其他內(nèi)容二方面,基本內(nèi)容包含原標準地名、原名、又名、曾用名、簡名、雅名、位置、轄屬以及地名的來歷、含義、演變,其他內(nèi)容按不同類別而異,可撰寫相關(guān)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內(nèi)容。在基本內(nèi)容中,除位置、轄屬外,全屬地名內(nèi)容,這也是地名詞典最基本信息,是他人查閱地名詞典最想得到的資料,又是區(qū)別其他詞典的標志。陳先生又諄諄指導我們,查閱地名淵源,力求正確準確,必須找原文,即引用最早、最權(quán)威的文獻,例如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有記載的,就不用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正史有的,就不用地方志的。在引用古文時,要復核復校,以免漏字錯字,點校標點要慎之又慎。在引文前要注明書籍篇名和卷次,鮮為人知的古代文獻,在書名前寫明時代和作者。書中地名的來歷、含義要謹慎考證,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說法的,要多選古籍辨別,有把握的擇其正確的一種記之,凡無法辨別的亦可諸說并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浙江省》于1988年8月正式出版,是全國地名詞典出版時間僅次于江蘇省的第二部出版的地名詞典。

        陳橋驛先生主編的第二部大型地名詞典是《浙江古今地名詞典》[5]。1985年,由浙江省城鄉(xiāng)建設(shè)廳、民政廳、教育廳、地名委員會和出版總社提議,并經(jīng)省人民政府同意,決定編纂出版《浙江省古今地名詞典》。這是一部各項建設(shè)事業(yè)、各有關(guān)學科以及人們社會交往所迫切需要的工具書。編纂委員會于1986年成立,由時任城鄉(xiāng)建設(shè)廳廳長魏廉任編委會主任,陳橋驛任編纂委員會副主任、主編。古今地名詞典的撰稿者逾百人,為保證質(zhì)量,在主編陳先生指導下,首先付印《浙江古今地名詞典》編纂出版方案和編纂工作細則,詳細地闡明本詞典宗旨、指導思想、收詞范圍、采詞標準、釋文內(nèi)容、體例等等方面。詞目內(nèi)容是詞典的核心,也是衡量一部詞典質(zhì)量優(yōu)劣的標準,《浙江古今地名詞典》規(guī)定各條目釋文以地名內(nèi)容為主體,以地名為線索,向讀者提供浙江省歷史、地理、文化、經(jīng)濟等知識,使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統(tǒng)一。為保證收詞嚴謹,釋文翔實,文字精練,在分配各類詞目收詞和釋文人選上,按“各盡所能”物色人選,古地名由幾位歷史地理學者負責,自然地理地名由少數(shù)地理學者集中撰寫,水利設(shè)施、交通地名則分別由浙江省水利廳和交通廳承擔,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今行政區(qū)、聚落地名由各地市的編委負責組稿,聘請當?shù)赜袑嵺`經(jīng)驗的地名工作者編寫。陳橋驛先生因人制宜、各盡所能的分配詞目撰寫原則,既發(fā)揮各人所長,又保證詞典的質(zhì)量。

        《浙江古今地名詞典》1991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共收條目1.2萬條,其中古地名4000條,這4000條是本詞典難點所在,除了查閱歷代大量經(jīng)書、史書和地方志外,有些信息依靠古代文選資料仍難以辨清,為搞清問題,陳橋驛先生指導編纂者設(shè)計古地名今址、現(xiàn)狀調(diào)查表,由浙江省地名辦公室印發(fā)給各市縣地名辦公室,請當?shù)氐孛ぷ髡邊f(xié)助調(diào)查后填表。在各類詞目釋文完成后(包括初稿、各地市改稿、審稿、編委會加工),最后由主編陳先生全面審定,保證古今地名詞典圓滿完成。這本融古今地名于一書的《浙江古今地名詞典》,183萬字,是我國第一部省區(qū)的古今地名詞典,也是浙江省歷來規(guī)模最大的地名檢索工具書。

        陳橋驛先生還主編《杭州市地名志》。宋代詞人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焙贾輾v來是浙江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又是全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名勝城市,由于地位顯要,《杭州市地名志》亦備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和關(guān)注。杭州市地名辦公室深知該志的重要,故特邀陳橋驛先生擔任主編,陳欣然受命。由于本人亦參加該志自然地理實體的撰寫,故深知他和以往主編詞典和其他書籍一樣,自肩負主編起,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恪守盡職。

        從志書編寫規(guī)模、篇章結(jié)構(gòu)、地圖選擇(含古圖)、釋文內(nèi)容、體例、統(tǒng)計數(shù)字、單位運用等等,編撰者無不仔細推敲,認真揣摩,在志書的內(nèi)容和體例上都作了不少創(chuàng)新。志書脫稿后,又由陳先生親自統(tǒng)稿,卷首的前言亦由他執(zhí)筆。此志正如浙江省地名委員會《關(guān)于印發(fā)縣〈地名志〉編輯的綱要通知》中所指出的:“是用地名典籍的形式,提供準確詳備的地名資料?!薄逗贾菔械孛尽啡珪?1.6萬字,扉頁書名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1990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刊發(fā),這是浙江省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地名志。

        《杭州市地名志》出版后,初刊3000冊早已告罄,好評如潮。后來凡涉及杭州市地名的,其書籍報刊無不引用該書內(nèi)容,奉為地名志編纂方面的經(jīng)典。

        陳橋驛先生發(fā)掘并提煉了浙江地名的越文化特色。

        浙江是越文化的發(fā)祥地,浙江的許多地名都與越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墩憬孛喼尽肥钦憬嗣癯霭嫔?988年2月出版的浙江簡志叢書之一,陳先生作為《浙江地名簡志》的主要撰稿人,在“序”中分析了浙江省名的文化淵源,闡明以浙江(今稱錢塘江)這條河流作為省名的演變過程,并以大量篇幅分析歸納了浙江省地名幾個重要的地域特色:一是浙江地名的越文化淵源,“至今這個地區(qū)仍然遺留著許多越語地名,成為浙江省地名最為重要的特色”;二是浙江地名的越文化背山面海的地理特征,“省內(nèi)存在著大量與海洋有關(guān)的地名,這是浙江省地名的另一個重要特色?!薄笆?nèi)的大量地名和這種山岳遍布的地形特征有關(guān)?!?/p>

        地名是人們賦予各個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它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時期的產(chǎn)物,并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自遠古以來,越族早已在浙江省境內(nèi)棲息繁衍。當時越人的生活和生產(chǎn)正如《吳越春秋》卷四記載:“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越語地名,這也是浙江省內(nèi)出現(xiàn)的最早地名,省內(nèi)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地名,即《竹書紀年》周成王二十四年下,“於越來賓”,這個“於越”或“越”屬于越語地名。陳先生在《浙江地名簡志》序中,列舉大量的越語地名,如自然地理地名的浙江、甌江、甬江、姚江、若耶溪、余不溪;聚落地名中檇李、語兒、武原、姑末;秦置會稽郡下屬的縣名的由拳(今嘉興)、烏程(今湖州)、余杭、錢唐、上虞、余姚、句章(今慈溪)、鄞、鄮(今鄞縣)、諸暨、烏傷(今義烏)、太末(今龍游);西漢置余暨(今蕭山)、剡縣(今嵊州)等。至于越語的派生地名,為數(shù)更為可觀,如以剡縣得名的剡溪、剡山,雖然在五代晉天福五年(940),吳越惡“剡”有二火一刀,以為不祥,改名贍縣,北宋初復名后,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被鎮(zhèn)壓,因本縣道人響應(yīng)起義,平定后又以剡有兵火象,改嵊縣。但剡溪、剡山和以剡為名的大量地名今仍在嵊州市內(nèi)存在。錢唐江(錢塘江)亦是越語地名,其派生地名存于杭州城區(qū)不勝枚舉。正如陳先生在“序”中所說,越語及其派生地名,在“省內(nèi)的地名中占了較大的比重,是浙江省地名中極為重要的特色。”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越族從居住地大量流散,漢族陸續(xù)遷入,越族的語言逐漸消失,漢人雖然對原越語地名作各種解釋,但多半是牽強附會,越語地名真正的含義亦未得知,正如清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指出:“蓋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猶稱於越、句吳也。姚、暨、虞、剡,亦不過以方言名縣,其義無得而詳?!边@些“已經(jīng)消失的語言”,在《越絕書》中僅留下個別解釋其意義,如卷三:“越人謂船為須慮”。卷八:“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p>

        與海洋相關(guān)和山岳得名的地名,在浙江省境內(nèi)屢見不鮮,陳先生在“序”中列舉的市縣一級行政區(qū)劃名稱即可窺見一斑,如“海鹽、海寧、鎮(zhèn)海、定海、寧海、臨海、甌?!钡?,“蕭山、象山、岱山、江山、常山等,而奉化、嵊縣、普陀、洞頭、天臺、黃巖、玉環(huán)、青田等縣,縣名也都得自同名的山岳。此外嵊泗得名于泗礁山,衢州得名于三衢山,麗水得名于麗陽山,不勝枚舉?!敝劣诩?zhèn)一級的地名為數(shù)更多,與海洋有關(guān)的如“海鹽縣的海塘,紹興縣的馬海,上虞縣的瀝海,余姚市的蘭海、臨海、朗海、鎮(zhèn)海,慈溪縣的附海、東海、沿海,臨海市的沿海、濱海,椒江市的海門,黃巖縣的鎮(zhèn)海,樂清縣的慎海,瑞安縣的海安等等。此外,在沿海和各島嶼,還有許多以洋、海、沙、涂、浦、浪、門、島、嶼、礁、塘等為名的地名”。在集鎮(zhèn)一級的地名中,以山岳為名的如“杭州的半山,余杭的超山,蕭山的坎山,富陽的里山,臨安的青山,長興的煤山,東陽的巍山,諸暨的璜山等,都是這類例子”。

        眾所周知,地名是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客觀反映。越語及其派生地名是“浙江省地名中極為重要的特色”,說明浙江古族居民是越族。浙江面海背山,海岸線綿長、曲折,港灣交錯,島嶼星羅棋布,境內(nèi)山丘遍布,岡巒起伏,故有數(shù)量可觀的以海洋山岳為名的地名,它既真實反映了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色,同時也反映了古越文化留在地名學方面的深刻烙印,而這一發(fā)現(xiàn)正是陳先生結(jié)合地名學研究越文化的重要創(chuàng)見。

        [1]陳橋驛.論地名學及其發(fā)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1(3).

        [2]華林甫.中國地名學源流[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陳橋驛.《水經(jīng)注》與地名學[J].地名知識,1979(3-4).

        [4]陳橋驛編著.水經(jīng)注地名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陳橋驛主編.浙江古今地名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水經(jīng)注陳先生詞典
        永遠的懷念
        先嗑為敬:陳先生的糖“蓄謀已久”
        〈水經(jīng)注〉與魏晉南北朝地理文學文獻研究》簡介
        米沃什詞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評《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
        詞典例證翻譯標準探索
        老板不知銀行新規(guī) 被工人騙萬元
        東西南北(2017年3期)2017-03-01 17:14:35
        逃逸
        視野(2017年1期)2017-01-10 20:48:22
        酈道元所見早期園林——《水經(jīng)注》園林史料舉要
        《胡言詞典》(合集版)刊行
        當代修辭學(2013年4期)2013-01-23 06:43:10
        伊人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又黄又爽的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 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亚洲av成人乱码|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y| 亚洲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无码精品色午夜| 开心激情网,开心五月天|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久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天堂|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少妇性l交大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爆白浆| 按摩少妇高潮在线一区| 伊甸园亚洲av久久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美女尤物嫩模啪啪| 黄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亚洲av|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av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bbbbbxxxxx欧美性| av天堂最新在线播放| 狠狠色成人综合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 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а中文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