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_文迪
溫江二中印象記
本刊主筆_文迪
第一次走進溫江二中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一進校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白色主體建筑腰際的那一抹粉紅,與春天的桃紅柳綠相得益彰。
二中校園的色調(diào)簡潔清爽——柳池幽幽、草木葳蕤的青綠;教學樓、圖書館墻體的素白;以及點綴其間的幾樹紅花。這樣,便襯托出主體雕塑、孝行墻的褐色更為莊重靜穆。
繁復容易,簡潔難;堆砌容易,出彩難。極簡往往是用心錘煉的結果,陪我們參觀校園的郭久清校長介紹,當年校園的規(guī)劃和設計,委托給建筑設計院后,也凝集了李彥康校長與眾多教師的心血和巧思。
一座優(yōu)秀校園文化的環(huán)境營造,僅有建筑師的專業(yè)眼光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一些非專業(yè)的人文因素:比如對大自然的熱愛,對鄉(xiāng)土的深情,以及對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的理解。
溫江又稱“柳城”,學校亦位于柳臺大道旁,楊柳河畔。于是,校園中間的那一灣清澈見底的“柳池”則成了畫龍點睛的一筆,給寧靜的校園添了幾分靈氣。從二中學子的校服也可以看出來,青綠色襯底的白色上衣,白色嵌邊的長褲,與校園的主色調(diào)相宜,令人想起《詩經(jīng)》里的名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p>
不過,大地的顏色——褐色才是二中校園文化的底色,大凡參觀二中校園的人都會在“孝行墻”下流連忘返。中國人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革”以來,傳統(tǒng)文化斷裂太久了,以至于完全陌生,一想到“孝親”,想到的便是封建專制,是“三綱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全然不顧“孝親”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真實含義。
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絕不是封建專制場所,是可以高于朝廷的。家里的堂屋便像皇宮里的朝庭,都有一個“庭”字。傳統(tǒng)中國亦人人都是王者之民,舊農(nóng)村,外甥回外婆家被喊為“外甥皇帝”,而平民嫁女兒,一樣是鳳冠霞帔的皇后裝束。也就是說,中國的家庭也是王道教化之地,傳統(tǒng)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遠在學校教育之上。
但是,在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背后,不少學校和地方將國學庸俗化、膚淺化、奴性化,有的學校甚至出現(xiàn)了全校學生集體給父母下跪,集體給母親洗腳的鬧劇。
因此,可以這樣說,在恢復人倫道德,建設和諧社會的努力中,溫江二中的“孝親文化”有正本清源之功,不僅有益于學子,更有功于當?shù)厣鐣?/p>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也。”(《中庸》)在孝親越來越成為全球共同追求、甚至成為很多好萊塢大片的倫理主題的今天,二中的“孝行十字經(jīng)”以十個關鍵詞和相應的浮雕概括了“孝親”的當代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心、言、色、服、態(tài)、侍、事、財、功、生。
溫江二中一本立足于孝親的理論基礎校本教材——《以德樹人》,封面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這就是大孝大慈,這才是真正的德育:“重人格”。二中的學子們有這樣的人格養(yǎng)成為基礎,他們的“精學業(yè)”和“強體魄”已用不著家長去操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