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進麗
(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306)
幽默話語的語境特征及語境假設差異
梅進麗
(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306)
幽默話語應具備一些特定的內在語境特征,才能誘發(fā)受話者產生前后不一致的語境假設,從而生成幽默的心理效果。受話者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原則提取語境假設,前后假設的差異決定著幽默效果的強弱和幽默理解的難易程度。
幽默;語境特征;語境假設;最佳關聯(lián)原則
幽默話語是言語誘發(fā)的一種心理效果,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它比從認知語義學和功能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它更具有說服力。[1](p31-38)人們在領會幽默話語的過程中,通常先對發(fā)話人的言語意圖作出語境假設。當隨后出現(xiàn)的新信息與已有的語境假設發(fā)生沖突時,被迫舍棄原有的語境假設,推翻已有的心理預期,然后尋找新的最佳相關的語境假設,將之與原有的語境假設對比參照,才能達到對幽默話語的理解。這是一個心理過程,前后的語境假設差異決定了幽默效果的強弱和幽默話語理解的難易程度。本文認為,一般情況下,語境假設前后的差異越大,交際雙方心理預期錯位越遠,則幽默效果越強烈。但這種差異并不是越大越好。事實上,無論前后語境假設差異有多大,其兩者之間必須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必須能促使人產生聯(lián)想,否則,幽默話語就會失效。
國內認知語言學研究者把語境分為語部和境部。[2]“語部”指發(fā)話者選擇的語言單位,包括語言中的詞項信息、語法規(guī)則及音位規(guī)則等。“語部”的意義是受話者在所掌握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解碼獲得的常規(guī)意義?!熬巢俊笔恰罢Z部”調用或激活的推理用到的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環(huán)境,它涵蓋了物質、社會、文化、認知的各個方面?!熬巢俊狈譃閮纱箢悾阂活愂顷P于物質世界的事實境部,包括話語發(fā)生的實際場合(如時間、地點、施話者、受話者的身份等)、上下文和對語部的感知。這一類相對而言是短期的、變化的。另一類是對世界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變化規(guī)律等的邏輯境部,包括人的推理能力。這部分是人們從長期的經驗中得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常理,相對來說是抽象的、長期的、穩(wěn)定的?!罢Z部”是純語言的,而“境部”可以是語言的(如上下文及由其推導出的含意),也可以是非語言的(包括認知中的百科知識,如事實和信念、已經獲得的結論或假設、場景信息等)。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的對所聽到的話語進行信息加工并納入其相應的框架(frame and scripts)中,形成語境假設,從而不自覺的對后續(xù)對話產生一種預期。一旦這種假設或預期與后續(xù)信息促發(fā)的語境假設發(fā)生錯位,就會產生幽默或歧義。同時,幽默的言語交際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受話者作出的語境假設與發(fā)話者意欲表達的語境假設是否一致。所以,制造幽默效果的必要手段是促使交際雙方或一方前后作出的語境假設的不一致。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認定一個話語交際是幽默的,它必須要有一些特定的內在條件,能夠誘發(fā)受話者產生前后不一致的語境假設,并促使其進行相關的語境推理。而幽默言語是一種交際話語,對幽默話語的理解依賴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交際雙方認知語境差異是產生語境假設不一致,從而實現(xiàn)言語的幽默效果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對語境知識的劃分,將幽默的語境特征歸納為以下幾種:(1)發(fā)話者的語部知識與受話者的語部知識之間存在差異;(2)發(fā)話者的境部認知與受話者的境部認知之間存在差異;(3)發(fā)話者言語中的語部與由其激活的受話者認知中的境部之間存在差異。
其中,第(3)條特征還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發(fā)話者言語中的語部與受話者的事實境部之間存在差異;另一種是發(fā)話者言語中的語部與受話者的邏輯境部之間存在沖突。
幽默言語交際應具有以上語境特征中的一個或一個以上,才能導致交際雙方或一方前后的認知關聯(lián)度產生不同語境假設,達到不同語境效果,繼而促使有效的幽默效果產生。一般情況是,語境假設前后的差異越大,交際雙方或一方前后的心理預期錯位就會越遠,最終產生幽默效果就會越強烈。但我們認為這種差異并不是越大越好。事實上,語境假設差異應控制在一定的度值范圍內,不一致的語境假設之間應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足以使人能產生聯(lián)想,否則,幽默話語將會是無效的。
上世紀80年代初,Wilson和Sperber[3](p347-368)就撰文指出Grice的合作原則理論對交際的解釋力度太弱。他們認為,從心理角度看,定義交際并不是首要的任務,目標應該是確定解釋人類交際的根本的認知心理機制。根據(jù)這些觀點,他們對合作原則提出修改意見。在隨后的研究中,他們的思想逐漸發(fā)展形成現(xiàn)代語用學中的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
關聯(lián)理論主要提到兩條關聯(lián)原則:認知關聯(lián)原則和交際關聯(lián)原則。[4](p32)與Grice的合作原則不同,這兩條原則不存在自覺遵守或是違反,它們是自發(fā)的,源于人的認知。它們是受話者解讀發(fā)話者意圖的基本依據(jù)。其中,認知關聯(lián)原則是關于最大關聯(lián)性的,交際關聯(lián)原則是關于最佳關聯(lián)性的。在解釋關聯(lián)性問題時,兩位學者還提出了投入(mental efforts)和產出(cognitive effects)的概念,指明最大關聯(lián)性就是指產出的效應最大,投入的精力最小。最佳關聯(lián)性涉及發(fā)話人的能力和意愿,實質上是在發(fā)話人能力和意愿允許范圍內的最大關聯(lián)性。
Sperber和Wilson[4](p125-130)認為,受話者在釋義活動中離不開對發(fā)話者的言語意圖作出語境假設,而且受話者是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原則來提取語境假設的。他們用語境效果和認知努力這兩項參數(shù)來衡量語境假設的最佳相關性。最佳關聯(lián)原則指出:(1)一個語境假設的相關程度高就意味著它在該語境中的語境效果大;(2)一個語境假設的相關程度高就意味著在該語境中處理它所花費的認知努力少。[4](p125)語境假設所產生的語境效果最大時它就具有最大相關性。
根據(jù)以上觀點,在解讀幽默的這個心理過程中,人們必須平衡語境效果和認知努力,以便提取最佳相關的語境假設,而不是最大相關的語境假設。由最佳關聯(lián)原則的第一條可知,受話者在作出語境假設時必須考慮它所產生的語境效果。語境效果是關聯(lián)理論體系內諸多變量元素的終極參照,是交際意圖的總目標。[5](p40-44)而上文談到的幽默話語的語境特征決定了語境效果與發(fā)話者和受話者的語部知識和境部,認知有著直接的關系。事實是,受話者作出的語境假設一定參考了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所以,受話者前后語境假設差異應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前后一定有著某種內在關聯(lián),因為它們是參考著相同的對象而生成的。
另外,由最佳關聯(lián)原則的第二條可知,一個語境假設的相關程度還受可及性的限制。事實上,在作出語境假設時,經濟原則也會起作用。受話者總是希望花費最少的努力就能作出正確的語境假設。而關于最佳相關的語境假設,Sperber和Wilson也提出把第一解讀作為正確解讀,認為“在某信號所有符合最佳關聯(lián)假設的解讀中,受話者首先想到的解讀就是發(fā)話者意欲傳遞的解讀”。[4](p168-169)他們強調第一解讀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明確否認交際追求關聯(lián)最大化。[6](p301-308)所以,最成功最有效的幽默話語應該是使發(fā)話者與受話者之間的語境假設差異度處于最佳標準,而不是使其最大化,更不是大得超過合理范圍。
語境隱含的意義是由話語的命題內容結合語境假設推導出來的。在關聯(lián)假設的前提下,受話者推理得到的語境效果如果符合交際雙方的語境假設關聯(lián)的期待,則最佳關聯(lián)得以實現(xiàn),交際成功。受話者推理得到的語境效果如果不符合交際雙方的語境假設關聯(lián)的期待,受話者會盡可能尋找別的假設關聯(lián)去推理完成交際。正是這種理性的交際意圖規(guī)約,言語交際才有交換意圖和達成一致意圖的可能。幽默在解讀的第一步也是遵循這種理性的關聯(lián)交際規(guī)約的,即受話者在第一印象中默認言語幽默是理性的、正常的言語交際,在這一前提下才能使幽默話語推理的過程進行下去。但如果語境假設差異過大,關聯(lián)失效,就會導致推理無法進行,幽默難以理解,更談不上達到幽默的交際效果。
因此,本文認為,在幽默話語交際中,交際雙方或一方在前后作出的語境假設差異決定著幽默效果的強弱和幽默話語理解的難易程度。當語境假設差異度達到最佳時,幽默話語理解的難易程度達到可接受范圍的臨界點,此時幽默效果最強。當語境假設差異超出最佳值時,幽默話語超出理解范圍,幽默效果會無法實現(xiàn)。
認知語境一方面制約言語幽默的生成,影響著言語幽默的理解和表達,另一方面也決定著推理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受話者依靠認知語境知識作出語境假設,完成推理。
認知語境差異產生不一致的語境假設,所以語境假設差異方式應與認知語境的各種因素有關。本文嘗試歸納了幽默話語解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較為常見的語境假設差異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詞項信息差異、音位規(guī)則差異、指稱委派差異、所指確認差異、邏輯提取差異、時空觀念差異、緣由差異、推理差異等。
1.詞項信息差異。
例(1)Patient:I’m two months pregnant now.When will my baby move?
Doctor:With any luck,right after he finishes college.
多義詞“move”具有“移動”、“進展”、“搬家”、“遷移”、“感動”等多個意義。結合其在本例語境中最佳可及的關聯(lián),“move”的意義應該是“移動”,此處具體指“胎動”。因此,讀者啟動的語境假設是:胎兒在一定時期會發(fā)生胎動現(xiàn)象。因而對“When will my baby move?”這個問題所寄予的預期是:醫(yī)生講回答胎動的時間。但醫(yī)生出乎讀者意料之外,把“move”這個詞理解為“搬家”,故其回答是:要等到她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后才會離開家,搬出去住。事實上,醫(yī)生在此語境中是不太可能把“move”理解為“搬家”的,但幽默創(chuàng)作者故意違反常規(guī),利用言語中詞項信息的多樣性,使故事中人物的言行違反讀者的期待視野,產生語境假設差異,制造幽默效果。
2.音位規(guī)則差異。
例(2)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
漢語中同音字、同音詞很多,許多幽默或情趣話語都是利用這一語音現(xiàn)象來促發(fā)不一致語境假設的。如“美麗凍(動)人”“植樹造零(林)”等。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最后一句中的“晴”和“情”二字同音;而句首的“道”字即可理解為“道路”,也可解釋為“說”,是一詞多義。在這兩種語言現(xiàn)象的同時作用下,讀者可以啟動兩種不同的語境假設:一是“道(說)是無情卻有情”(與“聞郎江上踏歌聲”呼應);一是“道(路)是無晴卻有晴”(與“東邊日出西邊雨”呼應),可謂神來之筆。理解了作者的深意之后,相信讀者一定會會心一笑的。
3.指稱委派差異。
例(3)A doctor thoroughly examined his patient,and said,“Look,I really can’t find any reason for this mysterious affliction.It’s probably due to drinking.”The patient sighed,and snapped,“In that case,I’ll come back when you’re damn well sober!”
本則幽默的搞笑起因出在“it”上。英語指稱代詞“it”既可以代指前面整個句子,也可以代指前句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個詞。理解不同,就會促發(fā)不一致的語境假設。在前半部分,讀者根據(jù)常識并結合語境知識推斷“it”應當是指“affliction(病癥)”這個詞。因而作出的語境假設是:病人接下來會向醫(yī)生交代他是否酗酒的情況。而病人后來的回答與讀者的心理預期大相徑庭。經過重新推理,讀者發(fā)現(xiàn)病人把“it”理解為整個句子“I really can’t find any reason for this mysterious affliction”。病人認為“醫(yī)生因為喝了太多酒,腦袋不清醒,無法找到病因”,所以才會氣憤地說等醫(yī)生的該死的腦袋非常清醒了之后再回來就診。讀者前后的心理預期差異顯著,幽默效果顯然易見。
4.所指確認差異。
例(4)One evening I noticed that how dusty the outside of my husband’s car was and cleaned it up a bit.When I finally entered the house,I called out,“The woman who loves you the most in the world just cleaned your car.”My husband looked up and said,“Mom’s here?”
當這位女士對丈夫喊出“世界上最愛你的女人剛擦洗了你的車”時,她所做出的語境假設是:自己在丈夫心目中是那個最愛他的人。但她所選用的“語部”信息在丈夫那里得到的是不一樣的語境假設,因為在丈夫的認知語境假設里,母親才是世上最愛他的人。這則幽默巧妙地利用了對話雙方語境假設中的所指差異產生的不一致預期,制造幽默效果,讓人捧腹。
5.邏輯提取差異。
例(5)A lady went into a clothing store and asked,“May I try on that dress in the window?”“Well,”replied the sales clerk doubtfully,“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use the dressing room?”
本則幽默中,介詞短語“in the window”既可以理解為后置定語,用來修飾“that dress”;也可以理解為地點狀語,修飾于整個句子。顧客組織話語時本意是采用前一種邏輯關系,其問題是:我可以試穿一下櫥窗里的那件衣服嗎?而銷售員卻提取了該短語后一種可能的邏輯關系,認為顧客想在櫥窗里試衣服。因為交際雙方提取了這個短語的不同邏輯關系,所以作出不同的語境假設,才使話語有了幽默效果。
6.時空觀念差異。
例(6)一男生體驗測聽力。醫(yī)生對他說等一下我說什么你聽到后就重復什么,然后給了他兩個耳塞(測聽力時用的),叫他站到幾米開外的地方。醫(yī)生說:“把耳塞戴上!”那男生就照著說:“把耳塞戴上!”醫(yī)生急了,大叫道:“我說把耳塞戴上你聽到了嗎?”那家伙繼續(xù)吼道:“我說把耳塞戴上你聽到了嗎?”
醫(yī)生在向男生介紹操作流程時,對“等一下”這個時間點作出的語境假設是:在男生帶上耳塞之后。所以,醫(yī)生的心理預期是:男生先帶上耳塞,然后重復他說的話。而男生對“等一下”時間點作出的語境假設是:在他站到幾米開外的地方之后。因而,他的心理預期是:當他站到指定位置后,開始重復醫(yī)生說的話。此幽默利用了當事人雙方可能出現(xiàn)的時間觀念差異制造了幽默效果。
7.緣由差異。
例(7)Mr.Johnson:Are you using your mower this after noon.
Mr.Smith:Yes.
Mr.Johnson:Fine.Then can I borrow your tennis racket, since you won’t be needing it?
此幽默中,作者巧妙地利用割草機的事由,讓人產生了Mr.Johnson想借割草機的預期,卻最終設計Mr.Johnson開口借的卻是網球拍的事實,讓人感受幽默的同時,不由得贊嘆Mr.Johnson借東西的手段高明。相信Mr.Smith在整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前后迥異的語境假設應該與讀者如出一則吧!只是不知他的心情是否也如讀者一樣感覺愉悅呢?
8.推理差異。
例(8)老師問約翰:“地球是什么形狀的?”
小約翰答道:“它是圓的?!?/p>
“你怎么知道它是圓的呢?”
“那就算它是方的吧。你是老師,我不想為這個引起一場爭論?!?/p>
此例中的“你怎么知道……呢?”句式既可以解釋為講話人追問對方持某種觀點的理由,也可以解釋為講話人的反問,即對對方意見的否定。讀者在讀到此幽默時作出最佳相關的語境假設應該是:老師想進一步考考約翰的知識,所以推導出的結論是:老師想要約翰說出地球是圓的理由。卻不料小約翰對自己的答案并沒有把握,對老師再次發(fā)問的句式理解的語境假設是:當人們不認同別人的觀點時常會使用反問句,從而推導出“老師不認同自己的看法”的結論,認為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幽默效果得以產生。
本文認為,幽默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兩個不同或通常是相反的情景被關聯(lián)起來,使人們的最終領悟與預期不一致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果。幽默話語本身特定的語境特征既是誘發(fā)解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境假設不一致現(xiàn)象的內因,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不同的語境假設之間的關聯(lián)性。目前國內學者對幽默的研究已經綜合了關聯(lián)理論、概念整合理論、心智空間論和不一致的消解論等多種理論,對幽默話語的生成與解讀各有偏重,視角日趨豐富多樣,對于幽默的研究仍有著巨大的空間。
[1]蔣勇,劉國輝.最佳關聯(lián)與幽默中的語義躍遷[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4,(4).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Wilson,D&D,Sperber.On Grice’s theory of conversation[J].Reprinted in A.Kasher(ed)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London:Routledge,1998,(4).
[4]Sperber,D&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5]劉蓉.言語幽默的認知解讀——論腳本對立、語境、嘲笑對象的互補[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6).
[6]姜望琪.再評關聯(lián)理論——從“后敘”看Sperber和Wilson對關聯(lián)理論的修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
責任編輯 鄧年
H03
A
1003-8477(2013)10-0116-04
梅進麗(1972—),女,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