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林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 山東濟南 250021)
大力提升文化建設領導力,是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關系文化建設全局的問題。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必須自覺地提升文化建設領導力,努力鍛造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能力素養(yǎng)。
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而言,著力提升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就必須自覺地堅持以十八大作出的布局結構為指導。為此,必須切實理清以下問題:
1.理清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這里,實際上闡釋了文化對以下角色的擔當。其一,文化承載歷史與傳統(tǒng),是歷史與現實交流對話的基本平臺,割斷了文化血脈也就等于割斷了歷史;其二,文化是民族氣質和精氣神的集中展示,是一個民族整體精神風貌的標簽;其三,文化建設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旗幟引領,展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底蘊;其四,文化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其五,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復合性功能,這種復合性功能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將越來越得到強化。
2.理清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fā)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及道路選擇的若干問題。其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文化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文化發(fā)展道路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發(fā)展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歷史特色、時代特色、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在符合國情、回應傳統(tǒng)、映照現實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其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二為”方向,牢牢把握文化建設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其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雙百”方針,大力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文藝發(fā)展百花爭艷、使學術研究暢所欲言。其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三貼近”的文化發(fā)展原則,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過程中,充分展示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導向性。其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即建設“三個面向、三種屬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將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當下性與長遠性、精英性與大眾性有機融合的發(fā)展目標,是文化建設服務科學發(fā)展的必然體現。
3.理清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具體設計。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著力提升文化建設領導力,就必須緊緊抓住十八大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設計。其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提煉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據此提出了“倡導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要求。其二,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主要抓手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其三,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點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其四,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
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提升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就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覺,理性認知推進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價值性,自覺地將文化建設放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把握和推進,將物質家園建設與精神家園建設統(tǒng)一于科學發(fā)展的整體架構之中。要使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不斷提升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必須把握以下方面:
1.從世情看文化自覺。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求更加緊迫。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爭取中華文化的一席之地,就必須不斷增強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2.從國情看文化自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倒計時”與關鍵時期,進入了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此情況下,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文化也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fā)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3.從黨情看文化自覺。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由于領導能力、執(zhí)政能力的不足,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一手軟、一手硬”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因此,從進一步增強全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效能入手,提高全黨推進文化建設的自覺性顯然已經刻不容緩。
4.從文化建設現狀看文化自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但同時,文化建設中暴露出的問題也不斷加重。主要是: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發(fā)揮不到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輿論引導能力不足,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暴露出我們在推進文化建設方面的差距與不足,也深刻啟示我們: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必須增強應有的文化自覺,努力克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文化自信就是對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革命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充滿信心與信任、滿懷熱愛之情和自豪感的精神狀態(tài)。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尤其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因為如果領導群體對文化建設也出現了信心、信念、信任上的動搖,那就根本談不上強有力地去領導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而言,提升文化建設領導力、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須對優(yōu)秀文化真學、真懂、真信。文化自信來自于對優(yōu)秀文化學得透、弄得懂、信得過。因此,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必須做到對優(yōu)秀文化的真學、真懂、真信。為此,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就必須努力學習、深刻領會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建設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黨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認知能力。只有具有清醒準確的文化認知能力,才能進而提升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2.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須處理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文化自信既應包括文化傳承,也應涵蓋文化發(fā)展和文化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我們,在樹立高度文化自信之時,一定要處理好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一方面,我們要將先進優(yōu)秀文化的內在品質不斷發(fā)揚光大;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結合新的實際、新的發(fā)展要求、新的政治社會需要,不斷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并自覺做到以文化創(chuàng)新引領社會創(chuàng)新。
3.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須把握限度性原則。
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和認知模式,它是有自己限度的。在既定的限度范圍內,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們提升對文化的認同和信心,對于文化建設、文化發(fā)展都是一種推動力量。不過一旦超出了既定的限度,文化自信盲目膨脹,就會發(fā)展成為文化自戀。如果是那樣,文化自信也就走向了反面。所以,對于文化自信而言,妄自菲薄要不得,妄自尊大更是要不得。
文化建設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一旦違背了文化建設規(guī)律,往往就是南轅北轍,付出再多努力也是白費。因此,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必須努力探尋、嚴格遵循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自覺按照文化建設的規(guī)律辦事,最基本的是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重大關系:
1.正確處理文化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建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這就充分說明了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即必須首先關注社會效益、堅持以社會效益為先,在突出社會效益的同時視情況照顧經濟效益。文化建設是公共性事業(yè)、是公益性產業(yè),文化以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為主要價值追求,而不能單純地以金錢的收益作為價值評判。說到底,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上層建筑,是要為政治上層建筑服務的,而不是為壯大經濟基礎服務的。所以,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提高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就要始終在文化建設中突出社會效益的價值導向,要嚴防以經濟效益沖擊社會效益、以經濟效益掩蓋社會效益。
2.正確處理文化建設上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文化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一樣也是需要進行投入的,也是需要以必要的資金投入作支撐的。在領導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應正確處理好文化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不能整天呼吁要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但卻緊緊捂住財政錢包不投入,結果造成文化發(fā)展因投入不足而產出乏力的局面。正確處理文化建設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要切實把握以下原則。第一,在文化建設上的投入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能以盲目投入去搞文化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第二,對文化建設上的投入與產出比的測評,要從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個視角進行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切忌以經濟效益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第三,文化建設上的投入要以各地人民群眾文化水平、文化需求、文化認同狀況為主要依據,以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為先決條件。
3.正確處理文化建設上的人才與產品的關系。
沒有文化人才,就不會創(chuàng)造出文化產品;缺乏高質量、高素質的文化人才,就難以建構高水平的文化產品。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領導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文化建設中的人才與產品的關系,并將其當作重要的文化建設規(guī)律來看待。這就要努力做到:對文化人才要多給他們優(yōu)惠政策、多關注他們成長、多關心他們需求,努力創(chuàng)建有利于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致力于培養(yǎng)造就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文化精英、文化大師。
4.正確處理文化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
文化的硬件建設離不開軟件建設的支撐,文化的軟件建設離不開硬件建設的庇護,二者是相伴相生、互為存在條件的。領導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文化的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將二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其一,堅持在推進文化建設中“一手抓硬件建設、一手抓軟件建設”,而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切忌將二者對立起來,集中全部精力去抓硬件建設,去抓文化場館建設、文化廣場建設、文化設施與設備置辦,卻忽視忽略了文化軟件建設,以致呈現“新房子、舊文化”的尷尬處境。其二,隨著我國文化硬件建設的初步到位,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應從硬件建設盡快轉換到軟件建設上來、應從形式建構盡快轉換到內容建構上來、應從外在擴張盡快轉換到內涵發(fā)展上來,努力從內涵品質上提升我國文化的競爭力和凝聚力。
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來說,著力增強對文化發(fā)展的駕馭能力是提升文化建設領導力的關鍵,應從這些方面發(fā)力:
1.著力增強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劃能力。推進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制定科學的、完備的規(guī)劃藍圖,將文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與最終目標有機聯通起來,推動文化建設的美好愿景逐步實現。因此,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必須有意識地提升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劃能力。第一,掌控實情。提升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劃能力,就必須深入了解文化實情。這就要做到:對本地文化現狀清晰把控,明晰成績與問題所在;對本地文化發(fā)展趨勢作出準確判斷和前瞻,明晰發(fā)展方向;對本地文化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了如指掌,明晰工作任務。第二,遵循規(guī)律。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科學與否,根本地看是否遵循了文化建設與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提高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劃能力,就必須嚴格按照文化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切忌違背規(guī)律自行其是。第三,動態(tài)管理。規(guī)劃制定出來以后在具體推進實施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一些沒有預想到的特殊情況,導致規(guī)劃對正常軌道的偏離,從而影響規(guī)劃的實施進度、效果或造成規(guī)劃的部分失靈。這種情況下,要及時地對規(guī)劃進行調整,增強規(guī)劃的伸縮性和靈活性。這就決定了對規(guī)劃實施動態(tài)管理在推動文化發(fā)展預期目標實現中的極端重要性。
2.著力增強多元文化的整合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內為文化松綁、對外實行文化開放。所以,各種文化現象,或以內生的文化形態(tài)呈現出來,或以外來的文化形態(tài)呈現出來,不同的文化思潮、文化流派都呈現在我們的文化領域中,形成我國文化建設空前繁榮的局面。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而言,在文化的空前繁榮境況下,要著力提升文化建設領導力,就必須切實增強對我國多元文化的整合能力。為此,就應在能力建設中自覺做到:以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基本價值衡量標準與整合依據,對各種文化思潮進行甄別歸類、借鑒吸收、去偽存真,在自覺揚棄的基礎上凸顯我國文化整體的包容性與先進性。
3.著力增強文化的統(tǒng)籌發(fā)展能力。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而言,著力增強文化的統(tǒng)籌發(fā)展能力,有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增強統(tǒng)籌文化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其他各項建設的能力。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建設相并列的一項基本建設。因此,提升文化建設的領導力,有效駕馭文化發(fā)展,不能就文化建設談文化建設,應從宏觀視角、戰(zhàn)略視角、系統(tǒng)論的視角切入,將文化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建設以及黨的建設有機統(tǒng)一起來。這就要求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統(tǒng)籌推進文化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的融合,在處理解決好文化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的內在關系中推進文化建設在更高水平上的創(chuàng)造與提升。第二,增強統(tǒng)籌文化建設的不同方面、層面與領域的能力?;镜囊笫?要從我國文化建設的整體性要求出發(fā),統(tǒng)籌推進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qū)的文化建設,統(tǒng)籌推進不同行業(yè)、部門、人群的文化建設,統(tǒng)籌協(xié)調文化建設的軟件與硬件、投入與產出、當前與長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文化事業(yè)與文化產業(yè)的關系,統(tǒng)籌協(xié)調文化建設中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權利關系與權力關系,努力增強文化建設整體“大合唱”的能力。
4.著力增強文化風險的防控能力。我國的多元文化并存發(fā)展,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危及到我國的文化安全,帶來了潛在的文化風險。而且,文化本身也有良性文化與不良文化之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文化風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一,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涌進我國的西方文化尤其是歐美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也使某些西方國家利用其文化影響、文化優(yōu)勢、文化霸權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風險加重。第二,一些腐朽沒落文化、低俗媚俗庸俗文化、潛規(guī)則文化的廣泛流行,沖擊著優(yōu)秀文化的主陣地、擠壓了先進文化的生存發(fā)展空間,加重了我國推進文化建設的危機感。因此,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提升文化建設的領導力,就必須著力增強對不斷加劇的文化風險的預警能力、防范控制能力,努力做到:在文化危機初露端倪之時能夠防患于未然,在文化危機發(fā)生之后能夠冷靜沉著科學應對,進而自覺地在應對文化危機中增長本領、在防控文化風險中提高能力。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