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碩 吳云粲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2010 級碩士研究生·300400)
Weber 綜合征,又稱大腦腳綜合征、動眼神經(jīng)交叉癱。是指中腦腹側部,即大腦腳內側出現(xiàn)病灶,損害了同側動眼神經(jīng)與位于腳底中部3/5 的錐體束,而出現(xiàn)的動眼神經(jīng)麻痹與偏癱同時存在的一種特殊癥候群。臨床表現(xiàn)為病灶側動眼神經(jīng)麻痹:眼球外斜、上瞼下垂眼球向上、下方活動不能,瞳孔散大及對光反應消失;對側中樞性偏癱,中樞性面癱和舌下神經(jīng)麻痹[1]。本病在臨床上不常見,其臨床治療尚沒有療效肯定的方法。筆者多年來采用針刺治療本病10 例,療效令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10 例,均為住院患者,經(jīng)顱腦CT 或MR 證實為中腦病變。其中男6 例,女4 例;年齡最大72 歲,最小45 歲,平均53.4 歲;病程最短4 天,最長4年。
主穴:申脈、照海、人中、合谷、太沖、風池、絲竹空、攢竹、瞳子髎、四白、上睛明、足三里、三陰交,配刺患肢的極泉、尺澤、委中、陽陵泉。
操作:申脈直刺0.2~0.3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照海直刺0.5~0.8 寸,施平補平瀉手法1 分鐘;人中施以雀啄手法1 分鐘;合谷直刺0.5~1 寸,捻轉瀉法1 分鐘;太沖直刺0.5~1 寸,捻轉瀉法1 分鐘;風池向對側眼球方向斜刺1~1.5 寸,施捻轉補法1 分鐘;絲竹空、攢竹、瞳子髎斜刺0.3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上睛明直刺0.5~1寸,禁提插捻轉,令局部出現(xiàn)酸脹感即可;四白向目內眥、目外眥方向斜刺,一穴兩針,均施平補平瀉1 分鐘,捻轉平補平瀉法;足三里直刺1~2 寸,捻轉補法;三陰交直刺0.5~1 寸,捻轉補法;極泉、尺澤、委中提插瀉法,令肢體抽動3 次為度,不留針;陽陵泉直刺1~1.5 寸,提插瀉法,令麻脹感沿小腿外側達足外踝。每日1 次,1 周為一療程,3 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痊愈:眼瞼活動恢復,眼裂增大與健側相同,眼肌運動恢復正常,斜視、復視均消失,患肢運動恢復正常;顯效:眼瞼尚有較輕微活動失靈,眼肌運動基本恢復正常,斜視、復視基本消失,患肢運動基本恢復;好轉:眼瞼活動及眼肌運動部分恢復,斜視、復視減輕,患肢運動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經(jīng)針刺3 個療程后,癥狀無改善。
全部患者10 例,痊愈5 例,顯效3 例,好轉1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90%。3 個月后隨訪7 例,痊愈4 例,顯效1 例,好轉2 例,總有效率100%。
李xx,男,72 歲。就診日期:2010年4月10日。主因右眼瞼下垂、復視伴左側肢體活動無力4 天入院。入院前曾于家中靜脈滴注醒腦靜,肌注維生素B12、口服維生素B1,療效不佳。入院查:神志欠清,精神弱,右上眼瞼下垂,遮蓋瞳孔,無力睜開,眼球向內、上、下活動受限,瞳孔右>左,對光反射減弱,復視,左上肢肌力Ⅲ級,左下肢肌力Ⅲ級,左巴氏征(+)。舌紅,苔微黃,脈弦細。頭CT 示:腦干出血10ml。既往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中醫(yī)診斷:中風。西醫(yī)診斷:腦出血、Weber 綜合征。針申脈、照海、人中、合谷、太沖、風池、絲竹空、攢竹、瞳子髎、四白、上睛明、足三里、三陰交及對側患肢極泉、尺澤、委中、陽陵泉,針后患者訴右上眼瞼有酸脹感,可用力睜開0.5cm。經(jīng)治療3 次,右上眼瞼可睜開0.3cm;治療1 周后上瞼可上抬,并有眨眼動作,復視較前減輕,患側上肢較前有力;經(jīng)治2 周后,眼瞼基本恢復正常,眼球運動自如,雙瞳孔等大,光感靈敏,復視消失,左側肢體運動功能恢復。
依據(jù)此患者發(fā)病過程考慮,動眼神經(jīng)走行于腦干腹側,由于腦干血腫,從而壓迫動眼神經(jīng)及中腦,并壓迫大腦腳造成錐體束受損,隨造成患者患發(fā)本病。
本病臨床上屬中風范疇,多由肝腎不足,脾氣虛弱,中氣不足,脈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侵,上擾清竅,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或素有痰濕,復感風邪,風痰阻絡,筋脈失養(yǎng)所致。
《靈樞·脈度》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明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陰陽蹺脈皆交會于目內眥,故認為蹺脈有濡養(yǎng)眼目和司眼瞼開合的作用,申脈、照海為八脈交會穴,分別交與陽蹺脈和陰蹺脈,《針灸大成》“先取申脈、照海,次取諸穴以治療目中疼痛、眉棱痛、目睛充血等諸疾”,故本病例治療選取申脈、照海為主穴以濡養(yǎng)眼目、調節(jié)眼瞼開闔。中醫(yī)認為“百病之始,皆本于神”,故取人中以開竅醒神。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主潤宗筋”,故取手陽明大腸經(jīng)原穴合谷,助氣血生化之源,疏通經(jīng)絡,濡養(yǎng)筋脈;太沖為足厥陰肝經(jīng)輸穴、原穴,足厥陰肝經(jīng)循行上達巔頂,為上病下取,鎮(zhèn)柔肝熄風、養(yǎng)肝血、引精入目,精充不散,視歧得愈。合谷、太沖兩穴相配名為“開四關”,有平肝熄風,搜風行氣之效。風池祛風通絡。絲竹空、攢竹、瞳子髎、四白、上睛明均為面部穴位,可起到行氣血,通絡明目的作用。胞瞼為脾所主,故胞瞼之病勿忘治脾。刺足三里、三陰交健脾益氣,從根本上治療胞瞼下垂?;贾珮O泉、尺澤、委中、陽陵泉,可以通經(jīng)活絡,調節(jié)肢體運動。諸穴配合可起到起到調節(jié)眼瞼開闔,開竅醒神、滋補肝腎、通絡明目,健脾益氣、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
通過對本組患者治療的臨床觀察,可見針刺治療本?。杭茸⒅鼐植?,也注重整體,通過體表內臟相關原理,以臟腑經(jīng)絡辨證為指導,標本兼治,從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醫(yī)學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學術思想。
此外,我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病人恢復速度與病程有直接關系,病程愈短,療效愈好,病程愈長,療效較差,以早期治療為佳。對患者的隨訪,認為針刺治療本病遠期療效也較好。針刺治療本病,患者可有較好的適應性,臨床操作方便,減小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療效顯著,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1] 徐運.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鑒別診斷學[M].南京: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8,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