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 戴曉暉 付國兵
振腹療法是上世紀80年代,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的臧福科教授(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yī))創(chuàng)立的一套以調理臟腑病為主的推拿手法。臧教授師從宮廷理筋術傳人劉壽山(1904年-1980年),在學術上繼承了其對中醫(yī)筋傷中“筋以柔韌為?!?,在施治過程中必須順其生理,以柔治剛,切不可盲目粗暴,強拉硬扳的獨到見解;結合宮廷理筋術技法上“輕、柔、透、巧”的核心思想。同時,臧教授主張從整體觀點出發(fā),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治療不拘泥于一時一法一派之技法,而應兼取百家之長。1979年,臧教授在與其好友畢永升的一次關于傳統震法的聊天中受到啟發(fā),結合自身流派特有的施術習慣,發(fā)明了具有宮廷推拿流派特色的松振法,在之后的幾年中漸漸將其創(chuàng)編為一套治療臟腑相關病的系列手法,命名為振腹療法。其后的20 多年中,其弟子付國兵不斷的對振腹療法進行完善及推廣,現已廣泛運用于內、婦、兒科等相關疾病的治療,為中醫(yī)推拿手法治療臟腑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振腹療法創(chuàng)立的初期,臧老施術時以松振法操作為主,同時結合推、揉、按等手法。操作時施術者以勞宮穴對患者神闕穴,掌根對患者關元穴,中指對患者任脈,食指和無名指對患者腎經,拇指和小指置于胃經,操作時可以掌根、全掌、指端交替著力,使產生的振顫持續(xù)地作用于以神闕穴為中心的區(qū)域。頻率約250~300 次/分,持續(xù)操作約十五分鐘。
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中,付國兵教授經經過在長期臨床應用,將振腹療法不斷完善,使之更為系統、完整。他對于振腹療法的繼承與發(fā)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腹部手法操作中,加入了對任督二脈及背俞腹募的調理。
《馮氏錦囊》中說:“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比味蕉}在中醫(y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yǎng)生上相當重要,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氣血充盈,就會流溢于任督兩脈;相應的,若任督兩脈氣血旺盛,同樣也會循環(huán)作用于十二經脈。所以古人有云: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補益氣血。同時,加入對背俞穴和腹募穴的刺激,一方面意在加強任督二脈對十二經脈氣血的統攝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要激發(fā)五臟六腑的氣血,使之對振腹操作有更好的響應性。正如《難經本義》所提到的:“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
其二:提出了不同振源振法的概念,將松振法與其他推拿手法相結合,拓展了振腹療法中的臨床應用。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付教授根據松振法在操作時著力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為掌振法和指振法:根據操作時振源的不同分為肩振法、肘振法、腕振法及抖振法。他認為不同振源所產生的振顫,其振動幅度、頻率和作用層次各有特點,更有利于臨床上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需要靈活選擇。
肘振法為肘點法與振法的結合,幅度較小、按壓力大,力量深透,作用層次深,主要作用于肩、背、腰部,具有舒筋活絡、解除痙攣、祛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肩背腰腿部深層的軟組織炎癥、肌肉勞損和陳舊性的損傷或頑麻痹痛等。
肩振法為按法與振法的結合,其傳導距離長,頻率相對較慢,幅度大,按壓力較大,可直接作用于治療局部的氣血郁積處,具有舒筋通絡、解痙止痛的作用,指端操作常用于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肌肉勞損,各種筋膜炎等;手掌操作常用于腰背部的生理屈度變直或后突。
抖振法為推、按、扳、搖法與腕振法的結合,幅度大,類似于抖法,不局限于在牽引拔伸下操作,使用更加廣泛。主要用于上肢關節(jié)的功能障礙,具有松解粘連、舒筋通絡的作用,常用于中風后遺癥的上肢肌肉痙攣、肩周炎的功能障礙等。
振腹療法選擇腹部為主要施術部位主要因為腹部居人體之中,為上下、左右、內外氣機聯結的樞紐。腹部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厘正按摩要術》曰:“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若欲其臟腑如何,則莫如診胸腹。”振腹療法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其對于臟腑氣機的調理方面,該法著重于對元氣、胃氣的調補。因為元氣是人體的源動力,決定著人生長發(fā)育和各臟腑的生理機能。元氣之根在腎,依賴腎中精氣所化生,元氣的充盈反過來又可以補充腎中之精氣;胃氣之根在脾胃,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人體的發(fā)病與否,預后轉歸均與元氣胃氣的盛衰息息相關,人身諸氣亦是元氣在人體的不同部位的不同功能表現形式。因此,振腹療法通過對丹田、脾胃部的適當刺激,抓住元氣的生發(fā)、輸布兩大環(huán)節(jié),調理元氣的生發(fā)運行,并在治療上以振腹系統手法為體,以辨證取穴施術為用,體用之間互相促進,以一法而統諸法,從而恢復臟腑功能,體現了中醫(yī)學重元氣、重胃氣、重氣化的整體思想。
同時,振腹療法的操作中滲透了臧教授“以柔為貴”,“筋喜柔不喜剛”的學術思想。其核心手法——松振法,施術特點不同于傳統振法中依靠前臂肌群的靜止性痙攣時發(fā)出的不自主運動,而是運用前臂肌肉的主動運動取而代之;臧教授認為在施用該手法時,應盡量不用意識去控制手部動作,讓手腕自動痙攣起來,達到一種“無意識”的松振狀態(tài)。較之傳統振法,其頻率低,動作幅度大,作用時間更為持久。
在手法的組成方面,振腹療法主要包含了振、揉、推、拿、擦等手法,但之所以選用松振法為主要手法,原因有以下幾點:(1)振法作為垂直運動類手法,較揉、拿、擦等水平運動類手法更為滲透;較點、按等垂直運動類手法則更有節(jié)律性,持久性。(2)利用前臂自主運動而產生的振動深沉而不剛猛,其勢柔和而綿綿不絕,正是胃氣在脈中從容和緩之象。若春風之和煦而綿長;若春雨之澗萬物而無聲。因此,當其操作于神闕、關元、中脘等穴及其附近區(qū)域時,可起到助運化而聚元氣,促氣機而達周身之功效,即振陰而達陽者也,為君子之法。
操作上,由于神闕穴位居人體之中心,施術于其上,可使氣通百脈,內走臟腑經絡。百脈和暢,則毛竅通達,氣機可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其上三脘,兩側天樞,其下氣海、關元,網絡三焦的同時,抓住元氣的生發(fā)和輸布兩大環(huán)節(jié)。以神闕穴為中心的腹部推拿配合調理任督二脈,背俞腹募,以起到偕一點而調全身氣血的作用;手法建立在培元氣、調運化、暢氣機這些基本原則之上,調整元氣的虛實盛衰并暢通其運行通路,實現治療內外婦兒疾病的目的。
總的來說,振腹療法的主治作用根據所治療疾病及手法加減,可歸結為以下幾點:(1)培補元氣、扶正祛邪;(2)溫運中土,益氣養(yǎng)血;(3)調暢氣機,開郁散結;(4)交通心腎,寧心養(yǎng)神;(5)溫陽散寒、活血通脈;(6)通調三焦,升清降濁。
振腹療法作為中醫(yī)外治法之一,較其他的藥物治療及外治療法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1)安全性高,臨床未見有任何不良反應的報告;(2)刺激量小,易于接受;(3)醫(yī)療成本較低,易于社會推廣。臨床上,振腹療法現已逐漸應用于部分臟腑不和所引起的失眠、痛經、胃脘痛、便秘等疾病。沈潛等[1]運用振腹療法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患者30 例,總有效率達100%,孫正偉[2]將其運用于兒童的多動癥、抽動癥17 例,總有效率88.3%,高煜森等[3-4]運用振腹療法調治慢傳輸型便秘女生亦取得滿意療效,并進行了相關機理探討。
盡管振腹療法已經過二十余年的臨床運用及推廣,學界對于其的認識度仍相對不足。因此,在進行臨床試驗及推廣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其機理的研究,為其臨床有效性奠定理論基礎,才能從根本上增加振腹療法的學術影響力,從而能夠更好的發(fā)展振腹療法,傳承名老中醫(yī)的學術思想及技法。
[1] 沈潛,劉江,關青,等.振腹療法結合溫經止痛操治療原發(fā)性重度痛經30 例[J],北京中醫(yī)藥,2011,30(9):44-45.
[2] 孫正偉.振腹療法治療兒童多動癥、抽動癥[J],吉林中醫(yī)藥,2005,25(5):47.
[3] 高煜森,李江山.“振腹療法”調治60 例慢傳輸型便秘女大學生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22):69-70.
[4] 高煜森,李江山.“振腹療法”調治60 例慢傳輸型便秘女大學生的機理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2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