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紅,張金玲,郭秀婷
(唐山工人醫(yī)院,河北唐山 063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 ~10%,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的首選方法[1]。功能鍛煉是乳腺癌術后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2],早期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水腫消退及手術部位皮膚淺感覺、肩關節(jié)運動幅度的恢復[3],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所致負性情緒的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常不能有效地實施功能鍛煉,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2012年1~10月,我們對68例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了認知行為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同期于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136例,均為女性,年齡30~62(47±6.7)歲;其中城市居民113例,農村居民23例。納入標準: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無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認知障礙,無嚴重腦血管并發(fā)癥及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將13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68例,其性別、年齡、體質量、病情、居住地及文化程度等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 術后管理方法 兩組均予乳腺外科術后常規(guī)管理措施,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①心理干預:乳腺癌患者在手術后容易產生負性情感,尤其是年輕女性,常因擔心第二性征缺失、缺少女性吸引力而出現自卑、憂慮,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因此,要耐心與患者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其內心的感受及心理狀態(tài),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干預,鼓勵患者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②認知干預: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鼓勵患者釋放自己的情感,說出自己對疾病的認識及需求,同時向患者傳達最新的正面醫(yī)療信息,幫助患者意識到自身不良認知與康復障礙的關系,從而糾正認知偏差、提高功能鍛煉的依從性。③行為干預:向患者簡單介紹乳腺癌的相關知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訓練方法及患側上肢的注意事項等;發(fā)放科室自制的康復操圖冊,并播放錄像;定期召開座談會、病友會;每周3次由專職護士帶領患者進行康復操訓練,每天由責任護士督促檢查訓練情況并進行效果評價;出院后采用電話回訪了解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并針對個體訓練情況提供指導,糾正訓練偏差。
1.3 效果評價 ①康復知識掌握情況:術后2周采用科室自制乳腺癌術后康復訓練知識問卷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術后飲食內容、功能鍛煉時間及方法、患肢注意事項、自我保健等20個問題。60分以上定為掌握,60分以下為未掌握。②患肢功能恢復程度:術后3個月隨訪測評,與術前相比上舉高度差距≤5 cm,外展達180°,旋轉達360°為優(yōu);上舉高度差距≤10 cm,外展達150°,旋轉達300°為良;上舉高度差距≥20 cm,外展達 90°,旋轉達 270°為差[4]。③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3個月,記錄兩組上肢水腫、上肢麻痹或活動受限、皮下積液、皮瓣壞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2周康復知識掌握情況 干預組掌握60例(88.24%)、未掌握 8 例(11.76%),對照組分別為49 例(72.06%)、19 例(27.94%),干預組掌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患肢功能恢復程度 術后3個月患肢功能干預組為優(yōu) 33例、良 23例、差 12例,優(yōu)良率為82.35%,對照組分別為 20、26、22 例及 67.65%,干預組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干預組出現上肢水腫5例、上肢麻痹或活動受限8例、皮下積液5例、皮瓣壞死0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6.46%,對照組分別為9、15、10、2例及52.94%,干預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由于患側上肢活動受限,易導致功能障礙及并發(fā)癥的出現,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研究顯示,患肢早期功能鍛煉能促進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病理產物的吸收和排除,從而減輕肢體疼痛、腫脹[3];還可增強肌肉力量,松解和預防粘連,最大程度的恢復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5]。此外,患側上肢功能鍛煉還是預防并發(fā)癥的主要措施[4]。對癌癥的恐懼、對疾病及術后康復知識的模糊認識以及術后生理、心理社會角色、生活習慣改變等,使乳腺癌患者術后易產生焦慮、緊張、消沉、茫然等不良情緒而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功能鍛煉,常造成瘢痕攣縮而影響患肢功能,給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故心理狀況是決定患者能否有效恢復肢體功能的重要因素[7];同時,癌癥患者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信息[8],早期功能鍛煉信息的獲得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7]。
認知行為干預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干預方法,其主要著眼點為患者錯誤或歪曲的認知問題,即通過改變患者對人、對己或對事的看法與態(tài)度改善心理問題[9]。本研究顯示,干預組康復知識掌握率及患肢功能優(yōu)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赡茉驗檎J知行為干預有下列作用:①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從而消除負性情緒,提高對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②使患者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發(fā)生變化,從而能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功能鍛煉,并提高自身健康維護能力[10],促進患肢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有利于提高其對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從而改善患肢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呂妹娟.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23(9):126-127.
[2]夏桂蘭,萬詩燕,嚴云麗.不同文化程度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認知與需求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1,26(4):78-80.
[3]宋平.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早期漸進式功能鍛煉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前沿,2009,4(19):58-59.
[4]黃麗華,劉超敏,張艷華.認知行為干預對骨折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2):4158-4159.
[5]胡文芳,周瓊.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根治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8):1569-1570.
[6]李少蘭,陳瑞珍,阮曉玲.分期功能鍛煉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醫(yī)院,2011,11(1):97-99.
[7]隆自菊.乳腺癌術后上肢早期功能鍛煉和護理效果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18):492-493.
[8]龐永慧,茅傳蘭.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91-93.
[9]王虹,李奉珍,康懷蘭.認知行為干預對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1):44-45.
[10]王清,廖秋雄,趙亞麗,等.認知行為干預對首次確診糖尿病人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