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保銘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獸醫(yī)管理局 456550)
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防治措施
付保銘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獸醫(yī)管理局 456550)
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PRDC)是豬在一定的應激環(huán)境下至少先后感染兩種以上病源從而在豬的呼吸系統中表現一系列綜合癥。該病是由細菌、病毒、支原體、環(huán)境應激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貌岸然疾病的總稱,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攜帶的病原體同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危害斷奶后的保育及早期生長的育肥豬,病豬的主要特征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發(fā)熱、厭食,豬只體重迅速下降。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在秋末、冬季和春季發(fā)病率最高,主要發(fā)生于保育后期和生長育肥期,特別是在13~15周齡和18~20周齡,發(fā)病率30%~50%,而死亡率較低。
(1)病毒性病原體: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偽狂犬病病毒、豬Ⅱ型圓環(huán)病毒、豬流感病毒等。(2)細菌性病原體: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副豬嗜血桿菌、豬沙門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豬鏈球菌等。(3)寄生蟲性病原體:弓形體、蛔蟲、后圓線蟲、豬球蟲等。(4)其它病原體:霉形體(豬肺炎霉形體、滑膜霉形體等);(5)霉菌與霉菌毒素(T-2毒素、F-2毒素等)。以上病原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是最主要的原發(fā)性病原,其次是豬肺炎霉形體、豬Ⅱ型圓環(huán)境病毒等感染。
該病多發(fā)生于13~20周齡的生長育肥,5~12周齡的保育也可發(fā)生,發(fā)病率為25%~60%,病死率為5%~10%,日齡越小的病死率越高。該病多散發(fā),有時呈地方流行,并且寒冷季節(jié)多發(fā)。豬群飼養(yǎng)密度過大,不同日齡仔豬混群飼養(yǎng),豬舍衛(wèi)生條件差,通風不良,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有害氣體濃度過高,仔豬轉群、長途運輸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應激反應的因素等,均可促使該病的發(fā)生與流行。
(1)多發(fā)生于6~10周齡的保育仔豬,有時1~3周齡的哺乳仔豬,最普遍的是10~20周齡育肥豬。(2)體溫升高,食欲下降或廢絕。(3)呼吸困難、喘氣、咳嗽,呈腹式呼吸。(4)眼結膜發(fā)炎,眼睛內分泌物增多,流淚,有時眼眶水腫。(5)有的出現腹瀉,喜堆臥在一起,生長緩慢、消瘦,死亡率升高。(6)呼吸道疾病表現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病例體溫升高,可發(fā)生突然死亡。病程稍長者和亞急性病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不食,呼吸困難,多呈腹式呼吸,氣短急促,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有結膜炎癥狀。轉為慢性病例后,病豬咳嗽喘氣,消瘦,生長緩慢,有的病豬皮膚發(fā)白,有的病豬腹瀉,死亡率不高,但哺乳仔豬多出現神經癥狀,死亡率較高。有的懷孕母豬發(fā)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增高。
4.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減少應激 實行“全進全出”飼養(yǎng)模式,飼養(yǎng)密度合理,避免不同來源的豬群混養(yǎng)。豬舍要保持清潔衛(wèi)生,定期消毒,防熱降溫,防寒采暖,防潮排水,通風換氣。定期為豬進行血清學監(jiān)測,淘汰陽性母豬和公豬,減少垂直傳播的機會,把好引種關,對引進種豬必須嚴格隔離檢疫,確認無病,方可混群。
4.2 提高營養(yǎng)水平,增強豬的抗病能力 豬是通過攝取飼料中的營養(yǎng)物質來維持機體代謝和生長發(fā)育,當營養(yǎng)物質缺乏時,可造成機體抵抗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影響抗體的產生和吞噬細胞功能,易患病。通過提高豬群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飼料的質量,提高斷奶豬的采食量,每天供給豬足夠的飲用水,以提高豬群對其它病原體的抵抗力,從而降低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率。做好免疫接種工作,PRDC相關的主要疾病大多數屬于條件性傳染病,其病原體在正常呼吸道內生長不良,而在呼吸道受到損傷時才侵入到損傷部位定居、繁殖而致病。因此,疫苗應用于健康豬方可產生免疫保護作用,必須是在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才能發(fā)揮疫苗的最佳免疫保護效果,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接種相關疫苗,盡可能免疫母豬,通過母豬抗體來使仔豬獲得保護。
采用綜合治療與對癥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抗菌抗病毒解毒驅蟲等與止咳平喘相結合)。治療中要重視聯合用藥(中西藥聯合應用),如抗病毒藥與廣譜抗菌藥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之間的聯合使用等,并隨時根據疾病癥狀的變化情況更換治療用藥,防止出現耐藥性。呼吸道綜合癥發(fā)生時往往是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所以,盡管選用針對致病菌的敏感藥物,其病情也要持續(xù)7~10d。而一些場對此認識不足,希望1~2d解決問題,結果頻繁更換藥物,使應有的藥效得不到正常發(fā)揮,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另外,臨床治愈后最好再堅持用藥一個療程,以免疾病出現反復。
S858.28
B
1007-1733(2013)05-0046-02
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