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霖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71199)
“逆反心理”一詞,最早由山東李春波在1986年撰文提出。當時,詞典中沒有“逆反心理”這個詞條,直到1997年《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也僅有“逆反”這個詞條。現在普遍認為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大學生中常會出現與教育者所要求的相反行為,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心理狀態(tài)來凸顯自己的行為,往往就來自于“逆反心理”。
在大多數高校,政治理論課無奈地成為了一種形式,形同虛設,其到課率與其他課程相比,幾乎是最低的,也幾乎成為了大學生逃課首選課程。多數教師會采取強制點名手段來保證到課率,但是即使學生來到課堂,也不認真聽課,而是睡覺、玩手機、看其他書籍等。這一點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最直觀表現。
目前我國高校所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些課程均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反而使他們產生了反感,也形成了一種對思想政治教育盲目抵觸情緒。具體表現在平時所閱讀的書籍、報刊都與政治無關,不關心時事,無視學校開展的政治宣傳活動等。
如今言論自由,能表達想法和思想的渠道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網絡普及和廣泛運用更提供了一個開放平臺,因此很多學生會選擇在網絡上發(fā)表負面信息和片面的政治觀點,一味推崇西方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現在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不統(tǒng)一,雖然思想道德考試可以拿高分,但在實際生活中、行為上卻出現明顯道德缺失現象,對社會表現出極大消極態(tài)度,責任感和同情心都比較淡薄,道德意志缺乏自主性,過度依賴監(jiān)督作用。
現今大學生對教育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相對更高,不但希望其具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有很強人格魅力。在課堂上學生公然頂撞、故意刁難教師已是常事,認為政治教師和他們之間就是一種敵對關系,甚至把政治教師看作是“另類”,覺得不可理喻。
1.大學生自身生理、心理原因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上各機能也都達到了成年人狀態(tài),大腦發(fā)育日趨成熟,在該階段基本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看待問題也有很強自我意識,其心理也會隨之形成和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既定認知。尤其是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擺脫了家長和教師束縛,急切渴求自由。這導致大學生存在擺脫外在控制、傾向自主,以及不易受人影響和指揮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導向性,然而大學生卻認為這是在強加給他們一種約束,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fā)展,于是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開始產生。
2.大學生自身思維和認知水平原因
大學生雖然人生閱歷還不夠豐富,但卻已趨向多元化思維方式,對事物認知也不再是全盤接受,而是會有自我判斷和分析,也會采取批判態(tài)度對待和處理事物。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片面性和偏激性,一味放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盲目否認其功能、價值和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素質局限性
雖然現在高校教育者普遍學歷都很高,但是知識結構卻相對單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與多種知識結合并聯系實際的學科,對教育者本身素質要求就更高,不能僅局限于擁有良好的本專業(yè)理論知識。知識結構單一就導致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往往只會生硬照搬書本,達不到學生期待效果,降低了說服力,從而影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2.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威性”傳統(tǒng)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是一門發(fā)展中的學科,所以要求教育者時刻吸收新知識來豐富教育內容。但是有一些教育者墨守陳規(guī),認為自己的教學內容、方式、方法不容置疑,也不容許學生對此有其他想法,一味強調“權威性”,認為自己所講的都是對的,學生需要無條件接受。
3.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缺乏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有些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則,起不到示范作用,甚至還有一些教育者表現出許多負面?zhèn)€性品質,比如責任感缺乏、過于自負、道德素養(yǎng)不高、待人冷漠等。這對大學生心理是一個沖擊,使他們對教育者產生“說一套做一套”的認知,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信任感,從而發(fā)展為逆反心理。
1.教育形式單一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采取的都是單一授課形式,即說教和灌輸。長時間一成不變的說教和灌輸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極易產生疲勞感,最后演變?yōu)閰拹汉团懦?。大學生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不可能很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往往形成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得慷慨激昂,學生在講臺下呵欠連天局面。
2.教育方法一致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實是多樣的,也是強調針對性的,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不僅未體現出其多樣性,也忽視了因材施教重要性,對所有學生都采用同一種教育方法。學生本身素質存在差異,對所有學生采取同樣教育方法必然不能有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正是這種教育方法使教育者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只為完成修學分、不掛科任務,這也導致了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動,而僅成為一種教育與被教育關系,大學生認為他們的情感、思想不被理解,對此只會越發(fā)反感。
3.教育內容片面
無論是教學用書還是在實際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都過于片面,空話套話過多,口號式宣講不能引起大學生共鳴。甚至不少教師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個形式,起不到根本作用。
1.社會環(huán)境原因
當前我國國民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把金錢和權力當成了信仰,求學目的變得復雜,就業(yè)壓力增加等也都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沖擊,大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其直接結果就是學習、生活積極性不高,極易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2.家庭環(huán)境原因
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是每個人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對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影響最深遠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家庭單方面重視孩子學習成績,忽視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這也是應試教育背景下存在的普遍現象,這導致學生對思想素質不關心不在乎,一旦到大學階段還被說教和灌輸,便會自然產生逆反心理。
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很大程度是由大學生自身素質決定的。因此,提高大學生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尤為重要。當然這不是學校和教師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社會和家庭也應該重視和為此做出改善。此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而是一個長期過程。在關注大學生成績和專業(yè)技能同時,更應多關注其心理和思想。高校可以通過舉行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對大學生加強心理指導,提高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進他們優(yōu)良個性心理品質形成,提高其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能力。
1.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已經開始,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改革力度和范圍還遠遠不夠。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了多媒體教學,采用圖片、視頻等教學手段,但課堂上學生參與感不強,沒有互動,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因此高校應改變這種教學模式,調動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改革也不能局限于課堂。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素質
要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率,教育者自身要實現專業(yè)化、高素質化,這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不僅要具備豐富專業(yè)理論知識,還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結合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靈活組織教育內容,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社會陰暗面,讓大學生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從而逐漸減輕其逆反心理。教育主體還要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思想,充分了解和關心大學生學習以外的生活、心理狀況,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要放下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尋求一種平等相處模式,以為大學生服務心態(tài)來傳授知識和人生經驗,這樣才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減少大學生負面情緒和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環(huán)境包括很多方面:社會、家庭、學校等等。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觀念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大環(huán)境基礎上,更應激發(fā)學生立志改造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的勇氣和信心。全社會都有責任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大環(huán)境。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追求卷面分數高低,將孩子培養(yǎng)成高分低素質的考試機器。學校也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安全、健康的校園文化和校園環(huán)境,多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社會、學校、家庭應該緊密聯系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段哲賢.當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及對策[J].黨史文苑,2008(12).
[2]鄭純,王麗麗.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逆反心理成因分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9).
[3]宋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分析[J].華章,2013(10).
[4]李娜.淺談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10).
[5]李翠霞.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對策[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