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觀察87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低血壓的表現,給予預見性治療和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87例,男68例,女19例,年齡17~68歲,平均46.3歲。臨床診斷符合1997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并經血清學(酶聯免疫法ELISA)證實,IgM呈陽性。患者均以出血熱發(fā)熱期入院,體溫在38~39℃72例,在39.1~40℃13例,在40℃以上2例。低血壓發(fā)生時間在病程第2~3日9例,第4~6日66例,第7~9日12例。入院時已經出現低血壓休克不在本組觀察范圍。
2 病情觀察
2.1 生命體征:發(fā)熱末期要每2h測量1次血壓,若收縮壓在正常范圍,而脈壓差偏低,且測血壓音調減弱,是低血壓先兆[1],應每隔15~30min測量1次。對于體溫下降而脈搏加快的患者,即出現“溫脈交叉征”更要加強監(jiān)測。
2.2 消化道癥狀:發(fā)熱期消化道癥狀突然加重為休克的先兆,主要表現為頻繁惡心、嘔吐,口渴,其次為腹痛。
2.3 神經系統(tǒng)癥狀:低血壓早期常出現精神癥狀,表現為煩躁不安、精神興奮、多語或表情淡漠等癥狀[2]?;颊叱霈F與平時情緒不一的現象,要提高警惕。
2.4 組織水腫:球結膜水腫是發(fā)熱期轉入低血壓期的重要體征,可判斷低血壓程度,作為擴容量尤其膠體容量及擴容速度的參考依據。
2.5 末梢循環(huán):低血壓時患者“三紅征”消失,四肢溫度低于軀體溫度,老年患者表現更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患者面色由潮紅轉為輕度蒼白,出現手足冰冷。
2.6 血常規(guī):患者血常規(guī)檢查出現血液濃縮,血液濃縮呈進行性與低血壓進展一致。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利于及早發(fā)現低血壓。
3 護 理
3.1 預防性擴容:最好使用留置針輸液,出現低血壓傾向時,早期、快速、適量補充血容量,爭取4h內血壓穩(wěn)定。擴容液體種類晶膠結合,一般按3∶1,輸液速度100滴/min左右,擴容速度開始要快,需維持補液至血壓穩(wěn)定24h后。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血常規(guī)及尿量變化,及時調整輸液量及速度。
3.2 預防輸液反應:掌握藥物配伍禁忌,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并落實消毒隔離制度,輸入液體加溫至30~34℃以預防輸液反應。
3.3 預防并發(fā)癥:及時發(fā)現并發(fā)癥先兆,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械。低血壓期常見并發(fā)癥有DIC、心衰肺水腫。①DIC:患者煩躁不安,皮膚瘀斑短期擴大或顏色加深,血小板進行性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出現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為DIC先兆,立即靜脈輸入10%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② 心衰、肺水腫:患者突然煩躁,出現呼吸急促,自感心悸氣短、咳粉紅色泡沫痰應考慮肺水腫先兆。立即取半臥位,用輸液泵控制液體滴數,20%~30%酒精濕化吸氧,給予強心、利尿、鎮(zhèn)靜等治療。年老體弱和心腎功能不全者應加強監(jiān)測。
3.4 一般護理:講解疾病進展和配合治療的重要性,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給予保暖,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病房安靜。
4 結 果 經過積極預防性治療和護理,87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發(fā)生低血壓傾向65例,低血壓13例,休克8例,死亡1例,死于DIC;低血壓傾向、低血壓、休克血壓回升平均時間分別為0.6h、1.1h、1.9h。
腎綜合征出血熱低血壓休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休克時間長短關系到病情發(fā)展和預后,治療及時,護理得當,能縮短低血壓期,保護重要臟器功能,不發(fā)生休克或減輕病情,促使病情好轉,降低患者病死率[3]。我們根據低血壓病理生理變化,觀察了87例患者低血壓先兆表現,并給予早期預防性快速擴容,使血壓早回升、早穩(wěn)定,86例患者血壓回升時間都在2h內。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本組患者發(fā)生低血壓傾向65例,低血壓13例,休克8例,死亡1例。預見性護理應用于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即預防先于治療原則,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fā)現低血壓先兆,給予期前預防性治療和護理,阻止低血壓休克發(fā)展,使患者越過休克期或縮短休克持續(xù)時間,對減輕病情,改善疾病預后至關重要。
[1] 羅端德,易建華.病毒性出血熱[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16.
[2] 燕亞菲,丁雪麗.腎綜合征出血熱低血壓休克期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海南醫(yī)學,2011,22(11):144-145.
[3] 李冠三.流行性出血熱臨床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