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經驗和超驗:兩種哲學進路社會政治旨趣的差異
        ——對《神圣家族》的解讀

        2013-04-07 00:29:09李淑梅陶紅茹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唯物主義鮑威爾黑格爾

        李淑梅 陶紅茹

        (南開大學 哲學院,天津 300071)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以布魯諾·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指責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來源于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觀點的批判,一方面考察了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充分肯定了它從經驗出發(fā)的思想啟蒙作用,尤其是通過分析法國唯物主義與19 世紀初的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學說的密切聯(lián)系,揭示出法國唯物主義為社會主義學說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提出人類社會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未能沖破黑格爾哲學的形而上學迷霧,仍然是脫離現(xiàn)實經驗生活的思想云端中的幻想,是對現(xiàn)存社會矛盾和弊病的遮蔽的錯誤。馬克思通過這一系列工作,為自己創(chuàng)立立足于感性實踐的新哲學、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作了至關重要的理論準備。

        一、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對社會經驗事實的觀察和分析

        以布魯諾·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攻擊法國大革命,貶低這場革命的理論先導——法國啟蒙運動,特別是法國唯物主義,認為法國唯物主義來源于斯賓諾莎的實體哲學,具有形而上學性。針對青年黑格爾派對法國唯物主義理論來源和性質的歪曲,馬克思系統(tǒng)論述了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理論來源、特點和歸宿,充分肯定了它反對17 世紀形而上學和一切形而上學的作用。馬克思著重探討了法國社會方面的唯物主義,指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觀察到了社會經驗事實的不合理性,建立了從人的感覺經驗出發(fā)的社會政治哲學和倫理理論。

        馬克思認為,形而上學的特點是用超驗的實體說明一切,它把世界二重化為經驗的世界和超驗的世界,認為后者優(yōu)先于、獨立于前者。它是對一和多、理想和現(xiàn)實、無限和有限關系的割裂和顛倒,是用抽象的、普遍的同一性原理回避經驗事實的矛盾及其現(xiàn)實解決途徑問題。17 世紀形而上學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雖然有所差別,但都貶低感覺經驗的作用,主張超驗的理智主義,都與宗教神學具有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與17 世紀超驗的形而上學不同,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是立足于感覺經驗的,是反形而上學、反神學的,這與當時法國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社會氛圍密切相關,是這種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18 世紀的法國生活“所關注的是直接的現(xiàn)實,是世俗的享樂和世俗的利益,是塵俗的世界”,“形而上學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同“反神學的、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實踐相適應的,必然是反神學的、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理論”。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頁。宗教神學是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因此,法國唯物主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必然也會反對神學和形而上學。馬克思說:“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特別是法國唯物主義,不僅是反對現(xiàn)存政治制度的斗爭,同時是反對現(xiàn)存宗教和神學的斗爭,而且還是反對17 世紀的形而上學和反對一切形而上學,特別是反對笛卡爾、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的公開的、旗幟鮮明的斗爭。”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頁。

        18 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有兩個派別,即機械的唯物主義(自然的唯物主義)和社會方面的唯物主義,它們都不起源于斯賓諾莎的實體哲學,而是分別起源于笛卡爾和洛克哲學。前者繼承了笛卡爾物理學的唯物主義,并使之與自然科學融合起來,反對笛卡爾的形而上學、反對神學,這種唯物主義在自然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者繼承了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將其運用于解釋現(xiàn)實社會生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環(huán)境惡劣的事實,提出了改變社會環(huán)境的政治要求。馬克思高度重視法國社會方面的唯物主義的理論貢獻,認為它彰顯了批判形而上學的社會政治價值,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實踐影響和理論影響,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導和19 世紀初的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

        洛克在繼承培根、霍布斯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礎上,論證了合乎健全理智的哲學。他認為,不可能有相異于人的健全的感覺和以這種感覺為依據(jù)的理智哲學。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傳入法國后,恰好合乎法國人的理論需要,因而受到熱烈的歡迎,并被賦予了法國的氣質和風格。“法國人賦予英國唯物主義以機智,使它有血有肉,能言善辯,他們使英國唯物主義具有從未有過的氣質和優(yōu)雅風度,他們使它文明化了?!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頁。法國人運用唯物主義經驗論來說明社會生活,從而形成了社會方面的唯物主義。愛爾維修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fā),認為人的行動是從感覺開始的,人能夠感覺肉體的快樂和痛苦,人的肉體對快樂和痛苦的感受,趨樂避苦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礎,是人的一切行動的基本原則?!霸谌魏螘r代,任何國家,人們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是愛自己甚于愛別人”④《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01頁。,自私心、個人利益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原因。但這并不意味著惡是人的天性,因為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并不排斥社會利益,追求個人利益與增進社會利益具有一致性。愛爾維修充分肯定科學、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歷史進步意義,主張制定保障人們“幸福、財產安全和自由”的法律。他特別強調維護個人的財產權利,認為“公正就在于把屬于誰的東西給誰,因而歸結起來就是保障這種所有權”。⑤《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03頁。公正的法律制度有賴于教育的發(fā)展、人的理性的改進,于是,他把具有健全理性的天才人物作為制定公正的法律、改變環(huán)境的決定性力量。盡管愛爾維修的觀點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卻是對形而上學關于超驗和經驗關系觀點的顛倒。“這種唯心主義到精神中、到九霄云外的形而上學虛空中尋找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唯心主義相反,愛爾維修把自己的眼光轉向塵世,求助于饑餓、尋找食物等等‘低賤的’、經驗的和反形而上學的因素?!雹蓿厶K]蒙讓:《愛爾維修的哲學》,涂紀亮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264頁。

        霍爾巴赫也是從感覺經驗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活于有形的自然世界之中,必須認識和遵循自然的必然性。一旦人脫離自然、脫離經驗,進行形而上學的抽象,就會犯錯誤?!澳切┡懦饨涷灥捏w系、臆測、推理,全都只是一長串錯誤和荒誕的交織物?!雹摺妒耸兰o法國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45頁。在自然原則的基礎上,霍爾巴赫提出他的道德學說。他認為人就其本性而言既不善也不惡,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人的一切能力都用于獲取快樂和規(guī)避痛苦,這是人的本性。利益是人的行動的唯一動力,它支配著人的判斷。人的行為是變化的,因為他們的處境和利益是變化的。有人之所以作惡,這是由邪惡的社會制度造成的,是偏見和漫不經心的教育使然,而不取決于人的本性。

        總之,法國唯物主義立足于感覺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經驗事實,并在感覺經驗基礎上建立了反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由于青年黑格爾派把法國唯物主義當做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的繼承者,因而它無法看到法國唯物主義的社會批判精神及其歷史進步意義。不過,法國唯物主義脫離具體社會歷史條件抽象地談論人性和人的行為,他們對感覺經驗的倚重使之只看到了環(huán)境對人的決定作用,而不懂得人對環(huán)境的能動改造,以致他們把克服邪惡的社會環(huán)境的希望寄托在個別杰出人物身上。

        二、法國唯物主義與社會主義學說的聯(lián)系

        經過法國大革命,啟蒙思想家預言的人人平等的美好社會并未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增長與無產者的饑餓、貧困并存,社會充斥著不公正現(xiàn)象。于是,主張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學說應運而生。19 世紀初的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思想家們尖銳地批判現(xiàn)代“文明制度”,認為它是邪惡的制度。為了使無產階級擺脫貧困的生存狀況和悲慘的命運,他們提出要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揭示了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與法國唯物主義的聯(lián)系,闡明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學說發(fā)源于法國唯物主義。

        馬克思指出,法國唯物主義與19 世紀初的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學說都是立足于社會的經驗事實的,都是對所處的社會境況的無情批判。實際上,近代唯物主義尊重經驗事實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潛在地蘊含著社會主義的傾向,這在洛克較早的一個英國學生曼德維爾為惡習所作的辯護中就表現(xiàn)出來。在曼德維爾看來,個人的惡習是有社會原因的,是由現(xiàn)代社會的弊病造成的。可見,他已經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由于法國唯物主義與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學說的聯(lián)系在當時并未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馬克思引述了法國唯物主義的“精辟段落”來揭示這種聯(lián)系。愛爾維修認為,人們在智力上和人性上是天然平等的,自然界賦予人們同樣的智力,他們的本性并不惡,人的善惡取決于其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差別使之具有了善惡之別。處于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從而形成不同的道德行為。判斷一種立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它能否將個人利益與普遍利益結合起來。偽善的道德家們離開政治和法律譴責私人的惡行,而對那種危害國家的惡行卻無動于衷。針對這種情況,他強調要把道德與政治和法律結合起來,否則,道德就只是輕薄下賤的學問。馬克思還分析了愛爾維修的教育思想,指出“愛爾維修所理解的教育不僅是通常所謂的教育,而且是個人的一切生活條件的總和”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7頁。,只有對現(xiàn)存的教育狀況進行批判,消除人們對原有法律和習俗的盲目崇敬,消除無知,才能實現(xiàn)偉大的改革。馬克思也引述了對社會主義學說產生影響的霍爾巴赫的觀點?;魻柊秃樟⒆阌诟杏X經驗說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一刻也不能脫離開自己,他不能不關注自己。但是,人為了獲得自身利益也要愛他人,要將愛他人作為增加自身幸福的途徑,為此,人就要具有合群性??墒牵白诮痰牡赖聫膩頉]有被用來使世俗的人變得更合群些”。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頁。在霍爾巴赫看來,既然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那么,就不應當只是懲罰個人的犯罪行為,而應當改變滋生犯罪行為的不合理的社會環(huán)境,使人在合乎人性的環(huán)境中體驗到自己的人的價值和意義??梢钥闯?,馬克思在這里所關注的是法國唯物主義對不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道德和教育的批判,對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統(tǒng)一的社會條件的論證。

        馬克思指出,法國唯物主義直接導向19 世紀初的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傅立葉是直接從法國唯物主義出發(fā)的,傅立葉強調情欲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譴責資本主義制度壓抑了人的種種情欲、欲望,使得很多人窮困潦倒,難以生存。這種貧困是由工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的富裕而產生的,是貧富的兩極分化,是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它必將被未來的和諧社會所代替。他主張通過改善社會組織方式,建立和諧的社會組織——“法郎吉”。在那里,消除了體腦分工、城鄉(xiāng)分工,實行公平的分配,以便滿足人們的各種欲望和需要,實現(xiàn)個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全社會幸福的協(xié)調。巴貝夫認為,法國革命后并未實現(xiàn)人人平等,因此,還需進行真正的人民革命。他主張建立以農業(yè)為主的“共產主義公社”,實行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巴貝夫的追隨者主張通過“密謀”的革命建立平等的共和國,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破壞人們的平等,因此他們認為寧可犧牲科學技術。馬克思認為,他們是粗陋的、不文明的唯物主義者。

        法國唯物主義對英國也產生了影響。邊沁根據(jù)愛爾維修的道德學說,建立了“正確理解的利益的體系”。他認為可以對快樂和痛苦進行量的計算,快樂建立在利益基礎上,“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確與錯誤的衡量標準”。③[英]邊沁:《政府片論》,沈淑平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92頁。馬克思關注的是邊沁駁斥“政治意義上的普遍利益”的話。邊沁說,不能把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抽象地對立起來,以強調普遍利益為名犧牲個人利益。個人不能為社會而犧牲自身利益,普遍利益無非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如果承認一個人可以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應該承認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可以為他人而自我犧牲,以此類推,就不存在個人利益了。他由此強調,“個人利益是唯一現(xiàn)實的利益”。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頁。在邊沁“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彼枷氲挠绊懴?,歐文提出實現(xiàn)人類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預想。歐文從“人性是由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出發(fā),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扭曲,提出要建立一個完全合乎人的天性的社會,即共產主義“協(xié)作社”,他還進行了多次試驗,但都歸于失敗。亡命英國的法國人卡貝受到英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鼓舞,回國后成了法國共產主義的代表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在馬克思看來比較膚淺。“比較有科學根據(jù)的法國共產主義者德薩米、蓋伊等人,像歐文一樣,也把唯物主義學說當做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學說和共產主義的邏輯基礎加以發(fā)展?!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頁。

        馬克思的上述考察揭示出,社會主義學說離不開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從感覺經驗出發(fā)的唯物主義,當它在特定社會背景下將著眼點放在對現(xiàn)存社會生活的觀察和分析上時,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社會的陰暗面,形成社會方面的唯物主義,法國社會方面的唯物主義的出現(xiàn)就說明了這一點。通過對人的需要、利益、社會環(huán)境、教育等方面問題的探討,法國唯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社會的不公正現(xiàn)象,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19 世紀初的社會主義理論正是用法國唯物主義的方法描述當時的經驗世界的,它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反映了當時不成熟的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學說是法國唯物主義的理論歸宿,法國唯物主義經驗論再向前推進,就是按照人性要求來安排社會環(huán)境的社會主義學說。顯然,“并不需要多么敏銳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義關于人性本善和人們天資平等,關于經驗、習慣、教育的萬能,關于外部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關于工業(yè)的重大意義,關于享樂的合理性等等學說,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經驗中獲得一切知識、感覺等等的,那就必須這樣安排經驗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體驗到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常常體驗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則,那就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類的利益。既然從唯物主義意義上說人是不自由的,那就不應當懲罰個別人的犯罪行為,而應當消滅產生犯罪行為的反社會的溫床,使每個人都有社會空間來展示他的重要的生命表現(xiàn)。既然是環(huán)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huán)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那他就只能在社會中發(fā)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應當根據(jù)單個個人的力量,而應當根據(jù)社會的力量來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335頁。然而,與法國唯物主義一樣,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者往往把杰出人物作為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決定性力量,認為環(huán)境的改變只能依靠“偉大的君主”、“天才人物”,只有他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適合人們生存的、符合理性和正義的良好環(huán)境。因此,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制定的理想社會的方案帶有空想的性質。

        由于法國唯物主義是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因此,以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為理論來源的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思想也批判地繼承了法國唯物主義理論。法國唯物主義注重感覺經驗的研究方法、對利益在社會生活中基礎作用、環(huán)境對人的決定作用的認識等對馬克思、恩格斯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馬克思、恩格斯也通過尋求克服法國唯物主義和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學說的局限性的途徑,推動著自己思想的發(fā)展。

        三、青年黑格爾派形而上學的要害及其克服途徑

        布魯諾·鮑威爾等青年黑格爾主義者自稱反對黑格爾的形而上學體系,實際上卻以改頭換面的形式繼續(xù)堅持形而上學。馬克思通過考察青年黑格爾派與黑格爾哲學的聯(lián)系,揭露了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形而上學性,指出鮑威爾用抽象思辨的方法將現(xiàn)實的社會矛盾想象為虛幻的現(xiàn)象,再用思維對其加以揚棄,這與黑格爾的方法如出一轍。他的自我意識哲學是敵視群眾、敵視革命實踐活動理論。通過對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形而上學的批判,馬克思闡明了克服形而上學的現(xiàn)實的感性實踐的途徑。

        18 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雖然與17 世紀的形而上學相對立,但它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并不徹底,以致在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特別是在黑格爾的思辨哲學中,形而上學又復辟了,黑格爾建構了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形而上學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絕對觀念取代了人的主體地位,人的主體能動性變成脫離人的獨立的、無限的、絕對的力量,整個世界被描述為一個由無限的客觀精神所推動的發(fā)展過程,而人則成為客觀精神發(fā)展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和手段,成為人格化的絕對精神,人們的物質利益沖突、社會環(huán)境的矛盾等都成了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現(xiàn)象,都可以通過精神加以揚棄。青年黑格爾派以改了裝的形式繼續(xù)兜售黑格爾的形而上學。施特勞斯和鮑威爾圍繞福音故事是否自覺產生的爭論,“是一場在黑格爾的思辨范圍之內進行的論爭。在黑格爾的體系中有三個要素: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前兩個要素在黑格爾那里的必然充滿矛盾的統(tǒng)一,即絕對精神。第一個要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同人分離的自然。第二個要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同自然分離的精神。第三個要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以上兩個要素的統(tǒng)一,即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人類”。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42頁。鮑威爾抓住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自我意識要素,反對施特勞斯抓住的實體要素。如果說在黑格爾哲學中每一個要素都受到另一個要素的制約,那么,施特勞斯和鮑威爾則各自將其中的一個要素絕對化、片面化。

        鮑威爾雖然用“自我意識”同“實體”相對立,但是,他所說的“自我意識”仍然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怪物”,是脫離了人而獨立存在的東西。鮑威爾在批判實體時說,應該打破實體的封閉性,使之提升到自我意識的水平。這樣一來,自我意識就成了實體的自我意識,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識了。他把人的自我意識神秘地想象成脫離了人的無限的自我意識,賦予它以萬能的性質,認為自我意識是唯一的實在,是絕對的創(chuàng)造主體。馬克思進而指出,鮑威爾所攻擊的實體不是作為“形而上學的幻覺”的實體,而是世俗的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他的“自我意識”是脫離了世俗的自然界和人的自然的形而上學的抽象。

        既然世界是無限的自我意識的產物,那么,在無限的自我意識之外還以有限的物質存在自居的一切,都變成單純的假象和純粹的思想了,它們必然會被無限的自我意識所否定和揚棄。鮑威爾說:“自我意識必定要使自己外化并采取奴隸形象,而世界就是自我意識的生命表現(xiàn),但是世界和自我意識之間的差別只是虛假的差別。自我意識不把任何現(xiàn)實事物同自身區(qū)別開來。世界實際上只是形而上學的區(qū)分,是自我意識的超凡入圣的頭腦的幻想和想象物。因此,自我意識又重新?lián)P棄了它一度特許的仿佛在它之外有某種事物存在的假象,并且不承認它本身的‘創(chuàng)造物’是實在的物體即同它有實際差別的物體。”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頁。鮑威爾是通過“自我意識”的絕對能動的創(chuàng)造過程來標榜它的絕對性的,這是通過一種“詭辯的過程”來完成其創(chuàng)造的?!八仨毾劝阉硗獾氖澜缱兂商摷僦铮兂勺约侯^腦的單純的突發(fā)之念,然后宣布這種幻象是真正的幻象,是純粹的幻想,以便最終可以宣告他自己的唯一的、獨一無二的、甚至不再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344頁。

        鮑威爾極力攻擊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他認為,法國唯物主義沒有把自我意識、精神作為物質運動的本質。在他看來,相異于自我意識的物質運動只是假象,法國唯物主義卻未識破這種假象。可見,這是他與法國唯物主義的主要分歧所在。按照鮑威爾的理解,一切社會矛盾和斗爭都不過是“單純的假象和純粹的思想”。這樣,人的感性物質需要、現(xiàn)實利益矛盾、不合理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等就都成了“假象”,所謂人的解放就是識破這種“假象”,就是純粹的思想上的解放。

        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秘密可以追溯到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用自我意識代替人,把自我意識當做人的本質,把人理解為自我意識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識理解為人的自我意識,即生活在現(xiàn)實的對象世界中并與這一世界相互作用的人的自我意識。在黑格爾那里,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的矛盾、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異化都不過是自我意識的外化形式、異在形式,它們在本質上是“思想的東西”,是自我意識的一種特殊規(guī)定。最后,它們又會被自我意識所揚棄,而達到主體和客體完全統(tǒng)一的“絕對知識”。這樣,黑格爾就自以為各種矛盾被征服了、溶解了。馬克思批判道:“黑格爾在《現(xiàn)象學》中用自我意識來代替人,因此,最紛繁復雜的人的現(xiàn)實在這里只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的一種特定形式,只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的一種規(guī)定性?!币蚨鼈兛梢酝ㄟ^觀念予以克服?!霸诤诟駹柕摹冬F(xiàn)象學》中,人的自我意識的各種異化形式所具有的物質的、感覺的、對象性的基礎被置之不理,而全部破壞性工作的結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學,因為這種破壞性工作一旦把對象世界、感性現(xiàn)實的世界變成‘思想的東西’,變成自我意識的單純規(guī)定性,一旦有可能把那變成了以太般的東西的敵人消融于‘純粹思維的以太’之中,它就自以為征服了這個世界了?!诟駹柊咽澜珙^足倒置,因此,他也就能夠在頭腦中消滅一切界限;可是即便如此,對于壞的感性來說,對于現(xiàn)實的人來說,這些界限當然還是繼續(xù)存在?!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358頁。馬克思的上述論述揭示了形而上學的要害:從超驗的思想出發(fā),將感性世界的各種現(xiàn)實矛盾和問題變成思想的異在形式,再用思想將其征服和溶解,這是一種不觸動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的保守的哲學。作為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者,鮑威爾把自我意識無限化,把現(xiàn)實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抽象思辨化,把現(xiàn)實的社會斗爭變成觀念中的斗爭,并以觀念的形式來征服和溶解社會矛盾和問題,這充分暴露了形而上學的弊病。鮑威爾之所以不想突破觀念的范圍,回避現(xiàn)實的斗爭,這基于他對群眾在社會歷史中作用的否定。鮑威爾把少數(shù)超凡入圣的哲學家當做自我意識的化身,當做歷史的主體,而把群眾作為與之對立的消極被動的質料因素。他構想出自我意識和群眾的對立,提出敵視群眾、反對群眾革命行動的觀點。如果說在黑格爾那里,哲學家是事后登場的,是在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過程之后對其加以反思,那么,鮑威爾等人則把自己當做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把歷史理解為哲學家的自我意識的歷史,這是極其荒謬的。不過,鮑威爾這種從主體的行動出發(fā)考察歷史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他的錯誤在于,他顛倒了哲人和人民的關系,把哲學家當做歷史的主體,而不懂得從事現(xiàn)實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

        馬克思也高度評價費爾巴哈哲學。費爾巴哈強調人是自然的、感性的存在,這具有反對超驗的形而上學的意義。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與關注人的解放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相一致?!百M爾巴哈在理論領域體現(xiàn)了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而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則在實踐領域體現(xiàn)了這種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頁。從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的唯物主義出發(fā)來觀察社會政治生活,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資本主義制度是違反人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正是以人性為準繩的,是力圖通過實際行動改變違反人性的社會現(xiàn)實。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此時在思想認識上已經遠遠超越了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很少關注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問題,他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主要是反對宗教神學。而馬克思則將這種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貫徹到世俗的社會生活之中,從而使他深入到了對世俗社會生活中的矛盾的剖析,深刻揭露了形而上學維護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的弊端,尋找到了顛覆形而上學的感性實踐的途徑。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通過對法國唯物主義與黑格爾及其門徒的形而上學在社會政治旨趣上差異的比較從而認識到,是從經驗出發(fā)還是從超驗出發(fā),這不是哲學家單憑自己的理論興趣作出的選擇,哲學家們在研究方法和理論進路上的差別,不僅受到一定的哲學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且與哲學家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背景、與其社會政治立場和旨趣密切相關。從感覺經驗出發(fā)的法國唯物主義在觀察和分析社會政治生活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而黑格爾及其門徒的超驗的形而上學則具有較大的社會保守性。這一研究使得馬克思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從經驗事實出發(fā),只有沿著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的方向發(fā)展,把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繼續(xù)推向前進,才能夠揭示出社會的根本矛盾及其必然發(fā)展趨勢,才能夠找到通向人類解放的現(xiàn)實道路。馬克思還對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區(qū)分,肯定了黑格爾哲學中包含的能動的、辯證的精神。馬克思對感性實踐活動的強調,對“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人民群眾歷史創(chuàng)造主體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等表明,他已經非常接近自己的新的社會歷史觀。但是,他尚未意識到立足于感覺經驗的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的缺陷,這從他對費爾巴哈哲學的贊揚中即可看出。馬克思在他隨后撰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認識到,無論是18 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具有直觀性的缺陷,直觀性是一切舊唯物主義的通病。舊唯物主義由于脫離了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因此只能停留于對事物的直觀上,而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更不能訴諸于改造事物的感性實踐活動。馬克思把人理解為從事感性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的人,闡明人既受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又能動地改造環(huán)境、改造人自身。所以,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發(fā)展是統(tǒng)一于現(xiàn)實的感性實踐活動之中的,感性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進步和人自身的發(fā)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是從天國降到人間,而他的哲學則從人間升到天國。費爾巴哈哲學雖然從感性出發(fā),但是,他只是把人理解為感性的存在,而不是感性的實踐活動,因此,當他看到大批患瘰疬病的、積勞成疾的和患肺癆的貧民時,他只能訴諸于“最高的直觀”和“類的平等化”,而不能提出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的任務。馬克思則提出通過實踐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制度,從而為人類解放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歡
        唯物主義鮑威爾黑格爾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只畫圣誕老人的人
        只畫圣誕老人的人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3:00
        “新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教學與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3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亚洲色图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 超碰性爱|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专区| 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日韩中文字幕中文有码| 亚洲精品日本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福利视频免费久久久| 亚洲性av少妇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中文人成影院| 熟妇人妻丰满少妇一区| 天堂网日韩av在线播放一区|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欧美大屁股xxxxhd黑色| 午夜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色污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偷精品人妻a片| 性色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战|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又硬又粗又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精品网| 69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中文字幕免费视频一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日韩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一二区|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网| 日韩成人极品在线内射3p蜜臀|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国产一区二区av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