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驀”由動詞向介詞語法化的終止及回歸

        2013-04-06 03:33:10崔云忠
        關鍵詞:語義動作結構

        崔云忠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武漢 430074)

        【語言琢玉】

        “驀”由動詞向介詞語法化的終止及回歸

        崔云忠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武漢 430074)

        動詞“驀”受其源語義的影響發(fā)展成為表示路徑的介詞,又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時期,“驀”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此導致結構的“趨向”義凸顯,從而使“驀”獲得結構義并語義化而回歸動詞。

        驀;介詞化;構式義凸顯;回歸動詞

        目前,學界對近代漢語介詞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深入,而對于“驀”這個特殊的介詞,論述也頗多。馬貝加認為,“驀”是“望”的音借字,表示方向,意義和“當”、“正對著”相似。[1]76詹緒左、崔達送較為詳細地分析了“驀”在唐宋佛經(jīng)中的分布情況及其語用特征,[2]闞緒良在其博士論文中考察過介詞“驀”在《五燈會元》中的分布情況,[3]田春來概括了“驀”在《祖堂集》中的功能。[4]何洪峰則認為“驀”是限域性介詞,因其語義和功能有限,故范圍擴展有限,并且很快退出漢語介詞系統(tǒng)。[5]何洪峰從動詞語義的角度論證了“驀”產(chǎn)生的原因,即“語義溢出”。[5]但值得思考的是:介詞“驀”是如何產(chǎn)生的?既然“驀”存活時間比較短,那么介詞用法消失之后,“驀”的去向又如何?

        何洪峰認為,動詞語法化并非全部沿著語法化斜坡走到底,而是可能在“語法詞”階段終止。[6]董秀芳認為,構式中的組成成分會把在構式中獲得的意義語義化。[7]魏晉時期,動詞“驀”出現(xiàn)“跨越義”動詞用法,唐宋時期出現(xiàn)介詞用法,元明以后介詞用法少見,“驀”逐漸回歸到動詞,表示“小步走/移動”意思。

        本文分三部分分別考察介詞“驀”的發(fā)展及去向問題。

        一、“驀”由動詞到介詞的語法化

        (一)“驀”的語法化過程

        1.魏晉六朝時期的“驀”

        “驀”的本義是“上馬、騎馬”的意思?!墩f文》:莫白切,上馬也。如:

        (1)驀六駁,追飛生。(《文選·吳都賦》)

        李周翰注:驀,騎也?!犊滴踝值洹罚撼揭?。江藍生、曹廣順著《唐五代語言詞典》:跨、越。[9]“驀”應該是由“騎馬/上馬”的意思發(fā)展出“超越、跨越”的意思。同時,在與《文選》基本同期的文獻《齊民要術》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如下用例:

        (2)書帶勿太急,急則令書腰折;騎驀書上

        過者,亦令書腰折。(《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

        繆啟愉校釋:“驀,超越?!T驀書上過者’,橫扣書上而過。”“驀”的賓語不再限于“馬”,此時,“驀”的義素可以分析為4種情況:①(動作的發(fā)出者)人,②(動作的作用對象)空間具體事物<非運行空間>,③(動作)跨、越<非延續(xù)>,④趨向。那么,例(1)即結合了四個義素:發(fā)出動作的是人,跨越的對象是馬,并且動作有一定的趨向性。在《齊民要術》中,“騎驀書上過者,亦令書腰折?!绷x素②的范圍已經(jīng)擴大到非馬類名詞,四個義素都要出現(xiàn)。義素①是隱現(xiàn)的為人們所共知的“人”。義素②中“馬”、“書”都是較小的事物,不具備運行的條件即屬于非運行空間類事物,此時“驀”是非延續(xù)性動詞,即動作是短暫進行的。此時,“驀”仍為動詞,記作“驀1”。

        2.隋唐五代時期的“驀”

        這一時期“驀”進一步虛化,“驀”的賓語擴大到表示兩點之間距離的“山嶺湖泊”類名詞上,如:

        (3a)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李賀《馬詩》)

        (3b)雄光寶礦獻春卿,煙底驀波乘一葉。(李賀《送沈亞之歌并序》)

        此時,“驀”的賓語具有“空間”、“距離”、“可跨越”的義素特征。同時,“驀”在賓語的影響下也具有了延續(xù)性,此時,其義素范圍可分析為:①(動作的發(fā)出者)人,②(動作的作用對象)空間具體事物<可運行空間>,③(動作)跨、越<延續(xù)>,④趨向。

        在《齊民要術》里“驀”的“跨、越”義有所弱化,表現(xiàn)在“騎”、“驀”并用,因為“騎”的短暫跨越性更明顯,唐代“驀”又可以單獨使用,“驀”的義素出現(xiàn)情況如下:

        (4a)今日登山驀嶺,糧食罄窮。(《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4b)驀湖嶺而護喪歸塋,封郁樹而永年之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4a)、(4b)中,“驀”的四個義素都得到呈現(xiàn),為典型動詞。

        同時,唐代還出現(xiàn)了“驀”和其他延續(xù)、跨越類動詞如“過、越”連用的現(xiàn)象?!斑^、越”《說文》中解釋“渡也”,都可以表示經(jīng)過某個地方,在“驀過”、“驀越”組合中“越過”義更多地由后者承擔,“驀”逐漸失去了③的義素。此外,“驀過”還可以帶賓語,表示越過某個地方或某個事物,如:

        (5a)驀過溪

        (5b)驀過柯蘭山

        (5a)、(5b)中,“驀”之“趨向”義素消失,開始發(fā)生語法化。

        以上用法都是出現(xiàn)在唐朝時期的佛經(jīng)典籍文獻中,這時期賓語的搭配還會受到“驀”本身語義的約束,即義素②還是具體事物。唐朝時期,義素②的范圍由具體事物發(fā)展到抽象或想象中的事物,如《大藏經(jīng)》第80卷:

        (6a)乃至七地以前菩薩,都總驀過,唯指佛心,即心是佛。(《神會語錄》)

        (6a)中,“七地以前菩薩”都是人們想象中的事物,不是具體可見的,也不是現(xiàn)實可以越過的對象,這時候“驀”的“跨越”義消失。即如“生死?!?,盡管是想象中的事物,但是還是有邊界的,即出發(fā)點和終點——從一邊到另一邊的跨越,但“七地以前菩薩”就完全失去了邊界,只能是一方的朝向動作。在此基礎上,“驀”開始和表示方位的名詞組合,朝向性更加明顯,趨向義也變得模糊,因為方位名詞本身就帶有單方趨向性。如:

        (6b)驀過西邊

        (6b)中,發(fā)出動作的仍舊是“人”,但是賓語范圍已經(jīng)沒有實體性。在漢語VO語序的影響下,驀的句法結構開始出現(xiàn)變化,即實體詞后移,變成“驀+NP+VP”。起初,在“驀+NP+VP”結構中,VP仍然是具有跨越義的動詞“過”,如,“驀東邊過”。(大藏經(jīng)81)?!膀嚕玁P+VP”結構便具有了“趨向”義,這是由于在該結構中“驀”和“過”都具有趨向性,影響到整個結構也帶上了趨向義。此時,“驀”動詞的義素僅包括:(動作的發(fā)出者)人?!膀嚒钡牧x域范圍進一步擴大,動作的發(fā)出者也不再限于人,表示動物的NP也可以出現(xiàn)在“驀+NP+VP”結構中,表示動作的發(fā)出者,如:

        (6c)危松臨砌偃,驚鹿驀溪來。(唐·司圖空·《次韻和秀上人游南五臺》)

        (6c)中,“來”(VP)帶有趨向義,所以“驀+NP+VP”結構也可以作兩可分析。既可以把該結構分析成連動結構,即“驀”是動詞,是和“來”一起發(fā)生的動作,因為“溪”也是有邊界的名詞,可以有一段運行的距離;也可以看作狀中結構,即“驀溪”是來的方式,“溪”是動詞“過”經(jīng)過的處所,“驀”的作用便是引介動作經(jīng)行的處所,此時“驀”處于動詞向介詞過渡的階段。

        3.宋代的“驀”

        宋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驀+NP+VP”結構中的NP是沒有運行距離的,如表示身體部位的詞“口、面、頭、鼻”等,VP也是非延續(xù)性的,如“打、唾”,或者單向運行的動作,如“拽、牽”等。這時“驀”已完全失去了所有的動詞義素,確立了介詞的性質(zhì)。在語義完型中凸顯的是其結構義,即“朝向”。此時“驀”的義素只有兩種:①方向,②運行。如:

        (7a)腦后有照破古今底眼目,手中有截斷虛空底鉗,才見恁麼道,便與驀胸扭住,問他道:“一華五葉且拈放一邊,作么生是你傳底法?”(《五燈會元》)

        (7b)才見老和尚開口,便好把特石驀口塞,便是屎上青蠅相似。(《五燈會元》)

        (7c)若是個人,聞說道甚麼處,有老宿出世,便好驀面唾污我耳目。(《五燈會元》)

        (7d)好將大棒驀頭榍,貴得盲人便眼開。(《古尊宿語錄》)

        (7e)拈白棒驀脊騎虎。呵佛罵祖天下樵行。(《大藏經(jīng)·第80卷》)

        以上例子中,“驀+NP+VP”結構中的NP都是不具備“運行空間”性質(zhì)的名詞,7a至7f中的VP都是非延續(xù)性動詞,此時“驀”已發(fā)展為典型介詞。以此類推,該結構中也可以出現(xiàn)其他的VP,如:

        (7f)安子棄其墳驀西歸于蜀。(宋·孔平仲《孔氏雜說》)

        在這里有表示明顯終結點的成分“于蜀”,但是沒有明顯的出發(fā)點,所以只能理解為”朝向”,即“往/朝西歸蜀”。因為“驀+NP+VP”結構已經(jīng)具備了自身的趨向義,所以不管該結構中的NP和VP是什么樣的性質(zhì),該結構都能傳達出趨向義,此時“驀”為典型介詞,記為驀2。

        (二)介詞“驀”的語義分析

        已有研究中,只涉及到“驀”表示“朝向”的用法,但是考察發(fā)現(xiàn),介詞“驀”還可以表示“經(jīng)由處所”和“所在處所”的功能。

        1.表朝向

        “驀+NP”結構可以表示動作進行的朝向,如“直是惡水驀頭灑”。

        2.表經(jīng)由處所

        也可以表示動作經(jīng)過的處所,如“驚鹿驀溪來”,可以表示動作經(jīng)過的處所是因為在“驀+NP+VP”結構中NP是可以有運行空間的,VP是延續(xù)性的。可以表示動作進行的朝向是因為在“驀+NP+VP”結構中NP是不具備運行空間性質(zhì)的成分,VP是終止性動詞。

        3.表所在處所

        當“驀+NP+VP”結構表示經(jīng)由的處所時,NP是可以有空間運行距離的成分,如果在NP空間做短暫停留,而且VP是非延續(xù)性動詞時,則可以表示VP發(fā)生、進行的處所,如:

        (8a)驀路忽抬頭,相逢不相識。(《五燈會元》)

        (8b)驀路相逢銀山粉碎。拍手呵呵笑一場明。(《古尊宿語錄》)

        在以上兩例中的“驀+NP+VP”結構中,NP是具有空間位移性質(zhì)的名詞“路”,但是VP是非延續(xù)性的,這時候“驀+NP+VP”結構中的“驀”的作用是引介VP發(fā)生的場所(NP)。如果在該結構中,VP成分是延續(xù)性動詞則要做兩可分析,如:

        (8c)“驀山尋浥澗,踏水渡伊河。(白居易《閑游即事》)

        在該例中,“尋”是延續(xù)性動詞,“山”是具有空間位移性質(zhì)的成分,那么該結構既可以看作是連動結構,即“驀”是動詞,表示和“尋”一起發(fā)生的動作;也可以看作是狀中結構,即“驀”是介詞,引介動詞“尋”發(fā)生的處所。

        4.表所在時間

        如果在“驀+NP+VP”結構中NP成分不再是表示空間位置的元素,而是表示時間性質(zhì)的元素,而VP又是非延續(xù)性的成分,視具體語境又可以分析為表示動作進行的時間或者時機,如:

        (9a)那也先見眾將俱各分遣,遂乘機帶了利劍,驀夜?jié)撊霂ぶ?,看那守帳軍卒,又皆酣睡。(明《英烈傳》?/p>

        (9b)驀夜上梁山。(《水滸傳》)

        在上例中,“驀+NP+VP”結構中的NP成分是表示時間的元素,VP成分是終止性元素,在這里我們只能把NP分析成VP進行的時間或者時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驀+NP+VP”結構是比較復雜的,唐代出現(xiàn)在該結構中的NP成分有具備“移動空間”性質(zhì)的,也有不具備“移動空間”性質(zhì)的成分,但是VP大多都是延續(xù)性動詞,所以可以作兩可分析,這時的“驀”我們看作準介詞,即由動詞向介詞過渡的中間階段。宋朝時期“驀+NP+VP”結構中的NP成分是表示“非空間移動”的成分,VP是延續(xù)性動詞時,“驀”引介動作進行的方向,即朝向。當NP具備“空間移動”性質(zhì),而VP是非延續(xù)性動詞時,“驀”表示動作經(jīng)過的處所。當NP不具備“空間移動”性質(zhì),且VP是非延續(xù)性動詞時,“驀”引介VP發(fā)生的場所。當NP是表示時間的名詞,而VP是終止性動詞時,表示動作進行的時間或者時機。表時間的NP成分出現(xiàn)在該結構中是比較晚的事情,只在明朝的文獻中發(fā)現(xiàn)一些用例。但在宋朝,表示空間的處所的用法是相當普遍的。其語法化過程可以描述為:

        驀:跨、越(V)→P:朝向→經(jīng)過處所→所在處所→時間/時機

        “驀+NP+VP”結構的語義發(fā)展模型為:

        式中:X′ij表示i種類j指標的耐鹽隸屬值,Xij表示i種類j指標的測定值,Xjmax、Xjmin分別表示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驀+NP→驀+V(過/越)+NP→驀+NP+VP

        二、“驀”向動詞的回歸

        “驀”發(fā)展為介詞之后,其動詞用法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二者共存。在唐之前都是動詞用法;宋朝時,在“驀+NP+VP”結構中,“驀”的動詞義素完全消失,介詞性質(zhì)確立,但動詞性質(zhì)仍然存在并艱難發(fā)展;元朝時期,“驀”由“驀+NP+VP”結構獲得“趨向”義,同時介詞用法減少,動詞“跨越”義消失;到了明朝,介詞用法基本消失,“趨向”義繁盛;清朝除個別引用和仿古用法外,未發(fā)現(xiàn)介詞用法,“趨向”義也有所減少。由于結構義的溢出,“驀”又重新獲得了動詞的用法,但是并不是沿著語法化斜坡原路返回,而是生發(fā)出新的用法。

        (一)元朝時期的“驀”

        “驀”的動詞形式和介詞形式并存的現(xiàn)象,從唐代有介詞性質(zhì)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明代,但是元代介詞用法驟然減少,明朝的文獻中也是零星可見。上文中我們論述到“驀+NP+VP”結構,當NP是具有“移動空間”性質(zhì)的元素,并且VP是延續(xù)性動詞時,表示VP進行的方向,但是在元代,這類結構又出現(xiàn)回歸現(xiàn)象,即“驀+VP+NP”結構,如:

        (10a)【幺】怨春風雁不回頭,一個個背人飛去。望河橋斂衽頻啼,早驀到長亭短處。(《全元曲·散曲》)

        (10b)到晚間等他睡了,我悄悄驀上梁山,報與宋公明知道,搭救李逵,有何不可?(《全元曲·雜劇》)

        在以上各例中,“驀”的性質(zhì)和唐代以前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元代及以后“驀+VP+NP”結構的“驀”記作驀3。

        “驀1+VP+NP”結構中,VP成分是和“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分,如“騎”、“過”、“越”等,NP是具有“移動空間”性質(zhì)的成分,如“嶺”、“溪”、“湖”等,其層次可以分析為[驀a+VP](VP)+NP](VP)?!膀?+VP+NP”結構中的VP是趨向性動詞,如“上”、“向”、“進”、“入”、“到”等。NP成分是表示VP進行的終結點。并且“驀”也不是表示跨越、翻越,而是表示慢慢移動。10a中“驀到長亭短處”是指慢慢移動到長亭短處,并不是跨越長亭短處。同樣,10b、10c中NP也是表示“驀+VP”所向的終到點。但是,在10d中“驀3+VP+NP”結構出現(xiàn)了變式,即“VP+驀3+NP”結構。根據(jù)前文分析,“驀3+VP+NP”結構中“驀”和VP結合比較緊密應屬于同類詞。因為“驀+NP+VP”結構已經(jīng)帶有趨向義,在該結構中比較明顯的趨向義也是有介詞“驀”來傳達,隨著運用的推廣,“驀”已經(jīng)消失的“趨向”義又重新回歸,在“驀3+VP+NP”結構中得到凸顯,所以即使互換位置也不會影響整個結構的“趨向”義的表達。所以,“VP+驀3+NP”結構可以看作是“驀3+NP+VP”結構的變式,表達的仍然是趨向某個地方。

        動詞“驀”的這種用法并不是在元代偶然出現(xiàn)的,而是在宋朝就偶見端倪,如:

        (10c)師曰:“你從潞府來?”士曰:“一步也不曾驀?!保纤巍段鍩魰罚?/p>

        “驀+VP+NP”結構表達“朝向”義時,在所見文獻中,并沒有出現(xiàn)否定用法,因為在該結構中,“驀”已經(jīng)是介詞。按常理,其否定用法應該是在介詞“驀”之前,全部否定。10,就是這種用法,但是“驀”在形式上已經(jīng)失去賓語,具有了動詞性質(zhì)。上例中“驀”還是帶有賓語的—“一步”,由于特別強調(diào)所以把賓語提前。還原其結構是:“[不曾]驀+NP]”,在所統(tǒng)計的文獻中,這種用法并不多見,此時的“驀3+VP+NP”結構還不成熟。直到元代大量趨向動詞出現(xiàn)在VP的位置上,而NP在認識上又是不具備“空間移動”性質(zhì)的名詞,所以不能理解為是表示位移的朝向,因為上面論述到當表示位移朝向時,VP是延續(xù)性動詞,NP是不具備“空間位移”性質(zhì)的成分,在“驀3+VP+NP”結構中,VP的動詞性很弱,結構要成立只有凸顯“驀”的動詞性質(zhì),所以在該結構中,“驀3”不是介詞,是動詞?!膀?+VP+NP”結構表示“向某個地方慢慢移動”。

        (二)明清時期的“驀”

        驀3的用法在元代非常常見,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這一時期也偶爾出現(xiàn)介詞的用法,一般是模仿古文或者引用文獻。我們認為,這時“驀”的語義回歸,是一種去語法化現(xiàn)象。在元代的文獻中,“驀3+VP+NP”結構中的名詞一般是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如“床”、“房”、“街”等,在明朝時期NP有虛化的趨勢,除了可以表示具體事物之外,還有表示思想產(chǎn)生之所的“頭”、“心”,如:

        (11a)自古人極計生,驀上心來:“不如等到夜深,掇開計押番門。(明《警世通言(上)》)

        (11b)獨自一人,一杯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猛然驀上心來,思想道:“我生在山東,長

        在鄆城,學吏出身……(明《水滸全傳(上)》)

        在上例中“驀”移動到的處所由具體名詞變成抽象的“心”,表示“想法”的移動,而不再是“人”的移動。同時,在“驀3+VP+NP”結構中還加入了表示終到的“來”來強調(diào)位移的終點。我們認為,這時驀3只從“驀+NP+VP”結構獲得趨向義,而終到義還需“來”來補充。

        “驀3+VP+NP+來”這種用法,并不只是在明朝偶然出現(xiàn),而是在元代就已出現(xiàn),只是還沒有得到推廣,如:

        (12)這是韓夫人聽到此處,驀上心來,忽地

        嘆一口氣。(《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驀”虛化為介詞之后,經(jīng)過過度虛化,又從“驀+NP+VP”結構中獲得“趨向”義,表示趨向義的驀3進入到“驀3+VP+NP”結構中,因為已經(jīng)獲得實詞意義,所以“驀3”也可以單用,表示移動,如:

        (13a)塞住鼻子,搖身一變,變做一個攢火的鷂子,飛入煙火中間,驀了幾驀,卻就沒了沙燈,煙火也息了。(明《西游記(下)》)

        (13b)次日天明,當家長老叫行者起早燒湯做飯,那行者驀來驀去都是柴堆塞的,那里尋個進廚房的路頭……(明《英烈傳》)

        在以上兩例中,“驀”是動詞,表示移動。

        “驀”從介詞用法回歸到動詞用法的現(xiàn)象,是一種去語法化現(xiàn)象,其去語法化軌跡可以描述為:驀Prep:(朝向)→V:朝某個地方移動→V:移動

        三、小結

        綜上,動詞“驀”經(jīng)歷了由動詞“跨越”義虛化為介詞“朝向某地”、“經(jīng)由某地”、“在某地”、“在某時”的用法,又由介詞“朝向”義回歸動詞用法,表示“(慢慢)移動”,其句法結構的變化過程為:

        驀3+NP→驀3+VP(過/越)+NP→

        驀3+NP+VP(過/越)→驀3+NP+VP→

        驀3+VP(趨向V)+NP(實體名詞)→

        驀3+VP(趨向V)+NP(心)+來……

        何洪峰先生認為,一個動詞能否介詞化首先取決于其語義特征,源語義特征決定著語法化走向;其次是句法重新分析機制及語義創(chuàng)新性。[6]新介詞的產(chǎn)生不一定是原系統(tǒng)的功能更新需要,也可能是源于動詞的語義溢出。董秀芳認為,構式中的組成成分可能詞匯化,并把在構式中獲得的意義語義化。[7]“驀”的發(fā)展便是在其源語義特征的影響下發(fā)展成主要表示“朝向”的介詞,又在“驀+NP+VP”結構獲得新的“趨向”義,從而回歸成動詞。

        [1]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詹緒左,崔達送.禪宗文獻中的同義介詞“擗”、“驀”、“攔”[J].古漢語研究,2011,(3):63-71.

        [3]闞緒良.《五燈會元》介詞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3.

        [4]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5]何洪峰.漢語限域性介詞[J].語言研究,2012,(4):27-35.

        [6]何洪峰.動詞“去”向處所介詞語法化的終止與回歸[J].語言研究,2011,(4):48-55.

        [7]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M]//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39-346.

        [8]蔣禮鴻.敦煌文獻語言詞典[K].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264-265.

        [9]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56.

        Grammaticalization and Regression of“mo”

        CUIYun-zh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ffected by its originalmeaning,the verb“mo”in Chinesewas grammaticalized as prepositions“to”and“on”to present location and direction.During Su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flourishing of the meaning“to”,the preposition“mo”tended to express a meaning“trend”,which helped the word indicate a constructivemeaning and transfer back to a verb.

        mo;preposition transfer;constructivemeaning;regression to verb

        H146.2

        :A

        :1672-3910(2013)03-0066-05

        2012-12-20

        崔云忠(1984-),男,山東平邑人,博士生,主要從事漢語語法研究。

        猜你喜歡
        語義動作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語言與語義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動作描寫不可少
        論《日出》的結構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創(chuàng)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yè)持續(xù)成長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麻神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日韩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按摩女内射少妇一二三区|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avwww潮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狠狠色欧美亚洲综合色黑a|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 | 色吊丝中文字幕| 欧美乱妇日本无乱码特黄大片|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产久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99蜜桃|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久久aⅴ无码av免费一区| 看全色黄大黄大色免费久久| 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性生交xxxxx无码|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琪琪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偷伦|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 www插插插无码视频网站| 麻豆国产巨作AV剧情老师| 国产成av人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国色天香 |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 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