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輝,周啟新
(東北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準則,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傳誦,時至今日,誠信對于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社會的誠信狀況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滑,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令人堪憂,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大學生,特別是民辦高校大學生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切實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已成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肩負著歷史的責任與使命,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誠信應該成為每一位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然而,在當今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出現(xiàn)的誠信危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個別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民辦高校學生在學業(yè)方面不誠信的主要表現(xiàn)為:一方面,在課堂出勤中,存在較為嚴重的遲到、曠課現(xiàn)象,更有甚者通過花錢雇人的方式來獲取所謂的平時成績以應付任課教師的日常考勤;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考試作弊或協(xié)助他人作弊、抄襲他人作業(yè)、剽竊他人研究成果、偽造實驗或調查數(shù)據(jù)等.
民辦高校學生在經(jīng)濟生活方面不誠信的主要表現(xiàn)為:(1)惡意拖欠學費或助學貸款;(2)通過非正常渠道開具虛假證明材料,夸大自身貧困程度,以獲取國家獎助學金;(3)虛榮心作祟導致盲目攀比、過度消費.
一方面,由于民辦高校學生的社會認可度相對較低,部分學生為了增大求職的成功率,在簡歷中杜撰虛假信息、偽造各類證件、隨意篡改成績單等,給用人單位帶來了極大不便;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隨意簽約,隨意違約,嚴重擾亂了就業(yè)市場的秩序,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阻礙了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長期合作,損害了大學生的誠信形象和學校的良好聲譽.
2.1.1 市場經(jīng)濟的趨利性導致誠信缺失
市場經(jīng)濟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這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積極性,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財富,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部分個人和組織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惟利是圖,從而導致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愈發(fā)嚴重.受此種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也出現(xiàn)了不誠信行為.
2.1.2 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導致誠信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涌入了一系列新的思潮,東西方思想的碰撞,產(chǎn)生了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廣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對于部分負面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缺乏基本的鑒別力,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負面價值取向的困擾,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價值觀失衡,進而出現(xiàn)了不誠信行為.
2.1.3 我國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導致誠信缺失
由于我國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導致個人或集體違反誠信原則的處罰成本過低、制裁較輕,從而致使相當一部分投機者利用制度的缺失來謀取私利、損害他人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xiàn)狀.
2.2.1 民辦高校誠信教育缺失或不健全
我國民辦高校誠信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理念存在嚴重偏差,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對于高校學生誠信教育的需求.由于我國民辦高校對于大學生誠信教育重視不夠,因此,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考核評價上基本流于形式,教育效果欠佳.
2.2.2 民辦高校誠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缺失
我國大多數(shù)民辦高校尚未建立切實有效的學生誠信保障體系和制度規(guī)范,除考試違紀外,其他不誠信行為并無切實可行的處理規(guī)范,往往學生出現(xiàn)不誠信行為時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對于學生的不誠信行為聽之任之,助長了學生背信棄義的不良風氣,造成了工作的被動局面.
2.2.3 部分民辦高校教職員工誠信素質參差不齊
當前部分民辦高校教職員工中存在以權謀私、學術不端等有違誠信的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1)部分教師缺乏學術誠信,剽竊他人研究成果;(2)各別教師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在外兼職從而荒廢本職,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3)部分教師職業(yè)道德缺失,在各項關乎學生切實利益的評選中,通過手中的權利,卡要學生好處謀取私利.
2.3.1 部分家長誠信教育意識淡薄
由于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響,我國部分家長過分關注子女的學業(yè)成績,而對于子女的道德品質教育缺少足夠的關注,特別是對于誠信教育缺乏必要的關注,致使部分學生誠信價值觀缺失,出現(xiàn)不誠信行為.
2.3.2 部分家長價值觀念認識偏差
部分家長由于自身價值觀念的認識偏差,在對于子女進行教育時,采取了不恰當?shù)挠^念引導,與此同時,家長不誠信的言行舉止、處世為人的方式也對子女價值觀念的形成產(chǎn)生深遠影響,從而導致子女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念,出現(xiàn)了不誠信行為.
2.3.3 部分家長缺乏必要的行為引導
部分家長針對子女出現(xiàn)的不誠信行為,未能及時予以指正,放任不管,甚至鼓勵子女的某些不當行為,從而導致不誠信行為的出現(xiàn).
2.4.1 缺乏責任意識
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受過艱苦環(huán)境的磨練,從小生活在較為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中,因此自我意識較強,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過分注重個人利益,功利思想較為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而導致了不誠信行為的出現(xiàn).
2.4.2 鑒別能力有限
由于大部分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個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于道德觀念的評判和鑒別,仍停留在感性層次,缺乏思辨和分析選擇的能力,鑒別能力有限,因此,會有部分學生將一些負面的道德觀念奉為經(jīng)典,從而導致不誠信行為的出現(xiàn).
2.4.3 從眾心理與投機心理
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雖然在價值觀念上能夠明辨是非,但是由于自我約束力較差,加之社會上部分學生的不誠信行為,使得自己產(chǎn)生從眾心理,錯誤地認為誠信是吃虧的表現(xiàn),進而隨大流采取不誠信的行為.同時,由于他人采取不誠信行為未受到應有的懲處,因而產(chǎn)生了僥幸的投機心理,從而導致了誠信缺失現(xiàn)象.
民辦高校學生誠信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在誠信教育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標,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與使命,唯有齊心協(xié)力,方能有效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xiàn)狀.
3.1.1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家長,應當明晰自身在誠信教育中肩負的責任,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做到客觀公正、誠信守信、是非分明,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1.2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系統(tǒng)誠信教育的重要陣地,民辦高校應當高度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通過講座、養(yǎng)成教育課、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利用各類教育載體,確保教育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使誠信教育落到實處.
3.1.3 當今的大學生活已不再單純局限在“象牙塔”內,廣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越發(fā)頻繁,通過網(wǎng)絡、報刊、雜志、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從社會中獲取大量的信息,如何鑒別判斷這些信息的真?zhèn)螌Υ髮W生誠信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務必舉全社會之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大學生誠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3.1.4 學生個人要增強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誠信意識,以誠待人,積極配合家庭、學校、社會做好誠信教育,爭做誠信大學生的表率.
高校教師是學生的表率,高校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順利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極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務必垂先示范,成為誠信的典范,以自身的言行和榜樣的力量引領廣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構建誠信品質.
一方面,要充分調動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意識,把“三育人”模式落實到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在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廣大教師要身體力行,在日常工作中嚴格踐行誠實守信標準,使整個學校上至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下至全體學生,形成共同遵守誠信規(guī)范、展現(xiàn)誠信行為的良好風尚.
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廣大民辦高校教師的學術道德建設,凈化科學風氣,弘揚科學精神.在高校教師評職晉級過程中,要嚴格規(guī)范學術不端行為,加強學術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還科學研究一片凈土,為廣大學生樹立誠信典范.
3.3.1 構建科學合理的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
針對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愈演愈烈的現(xiàn)狀,誠信教育制度的建立已經(jīng)迫在眉睫,為了確保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有序開展,我們需要構建以下制度:大學生誠信檔案制度、大學生信用制度、信息公開制度、誠信激勵機制、大學生誠信教育評價制度.通過上述誠信教育制度的構建,為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3.3.2 提供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法制保障
要建設和完善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規(guī)范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務必把法制建設與大學生誠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大學生中樹立誠實守信、尊紀守法的觀念,為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序開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
針對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存在的誠信缺失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立法啟動工作,從而有效地遏制違背誠信的歪風邪氣,為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誠信氛圍.目前,針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xiàn)象,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如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部長周濟簽署的第18號教育部令,通過了《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該規(guī)定的出臺有效地遏制了大學生的考試作弊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大學生誠信行為.
誠信是大學生的立世之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誠信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品質,提高大學生誠信意識,對于構建良好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將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使民辦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落到實處,樹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良好誠信形象.
〔1〕李美華.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4).
〔2〕齊麗麗.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河北經(jīng)貿大學,2011(4).
〔3〕秦艷.美國大學生誠信教育及其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D].西南大學,2009(4).
〔4〕何欣.民辦高校學生誠信教育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1(5).
〔5〕張敏.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述評[J].科技信息,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