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峰 薛艷紅
摘 要:蕨菜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綠色食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也越來越關注,對無毒無害的綠色食品更加青睞,致使新鮮的野生蕨菜市場價格越來越高。對此,有些人開始種植培養(yǎng)蕨菜,以供市場需求。本文就蕨菜的屬性、食用價值、栽培的技術進行分析,供有關栽植人員參考。
關鍵詞:蕨菜;食用價值;栽培技術
蕨菜,屬鳳尾蕨科,蕨屬,又名甜菜、佛手,也叫吉祥菜、如意菜、龍爪菜、龍頭菜,粉蕨、拳頭蕨、山鳳尾。在我國分布廣泛,多分布在林緣、疏林下、水溝、河邊、荒地等濕潤溫暖地帶。蕨菜營養(yǎng)豐富,含胡蘿卜、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此外,蕨菜具有清熱化痰、降氣滑腸、健胃的功效。
1 蕨菜的食用價值
食用蕨菜時,通常采摘它還處于卷曲未展時的嫩芽,但許多蕨類植物的地下根狀莖,含有大量淀粉,也可釀酒或制作粉絲、粉條食用。蕨菜鮮食風味較好,但由于難以保鮮,所以市場上常見其腌制品或干品,現(xiàn)在我國蕨菜大量用于出口。蕨菜所烹制的菜肴色澤好、質地軟嫩、清香味濃,而且富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還包括蕨素、蕨甙、甾醇等特有的營養(yǎng)素,被稱為“山菜之王”,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
2 蕨菜對人體的功效
我國食用蕨菜的歷史悠久,食用蕨菜始見載于《詩經》:“陟坡南山,言采其蕨?!惫庞胁摹⑹妪R不食周粟,采蕨薇于首陽山的故事,所以,后世以采蕨薇作為清高隱逸的象征。蕨菜素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發(fā)熱不退、腸風熱毒、濕疹、瘡瘍等病癥,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殺菌清炎之功效。蕨菜的某些有效成分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所含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下氣通便的作用。蕨菜能清腸排毒,民間常用蕨菜治療泄瀉痢疾及小便淋漓不通,有一定效果。蕨菜可制成粉皮、粉長代糧充饑,有補脾益氣,強健機體,增強抗病能力。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蕨菜還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虛寒者慎用,常人也不宜多食。
3 蕨菜的培植
蕨菜性喜陽,耐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比較喜酸性、微酸性土壤。人工種植蕨菜在露地、塑料大棚中都可以進行。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可以選擇不同的生產方式,如以鮮菜形式上市,可以選擇塑料大棚生產,這種方式經濟效益較高,露地生產方式生產成本低,適合規(guī)模發(fā)展。
蕨菜目前還沒有栽培品種,屬于高等孢子植物。沒有種子,只能靠孢子和根狀莖來繁殖,而孢子繁殖難度大、周期長,故生產上一般不采用。生產中常采集根狀莖做種栽來繁殖,蕨菜萌芽后,不要采收,讓其自然生長,剛萌發(fā)及嫩莖時,注意拔除雜草。生長期間追施1~3次肥,注意排水防澇,以免發(fā)生倒伏。蕨菜經過培肥育壯后,可在霜降前后挖取經過培肥育壯的根莖并移栽。
一般在土壤解凍而蕨苔尚未萌發(fā)時(4月份)或土壤剛結凍或植株進入休眠時(11月份)進行采挖。挖取時盡量選取品質優(yōu)良的根狀莖,少傷根,要注意保護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采大留小,將挖出的土回填,以利再生,要劃片輪年采集,以利休養(yǎng)生息。
4 蕨菜的栽培技術
蕨菜的種植技術要點如下:野外自生的蕨菜根狀莖(地下莖)比較瘦弱,產量低,質量差,因此,人工栽培蕨菜,無論露地生產還是保護地生產,都必須對種株進行培肥育壯,才可能獲得高產。蕨菜的繁殖方式有2種,即有性繁殖(孢子繁殖)和無性繁殖(根莖分株繁殖)。在生產上多采用無性繁殖方法,無性繁殖將地下根莖挖出,選健壯者分株栽植,行距70~80cm,株距50~60cm,苗高10~15cm時定植。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而且排水良好的地段。土壤以微酸性為好,pH值應在5.5~6.8之間,如pH值大于7,應使用調酸劑和生物菌肥予以調整。施足底肥,耕翻耙平,作寬1.2~1.5m平畦,在畦內按50~60cm行距開深約8~10cm淺溝,在溝內先坐底水,然后依次擺放采集來的根狀莖,根狀莖可以截成20~30cm長種段,然后覆土,并且還要在畦面上蓋稻草。蕨菜萌芽后,不要采收,讓其自然生長,剛萌發(fā)及嫩莖時,注意拔除雜草。生長期間追施1~3次肥,注意排水防澇,以免發(fā)生倒伏。蕨菜經過培肥育壯后,可在霜降前后挖取經過培肥育壯的根莖并移栽。
5 蕨菜的田間管理及收獲
田間管理生長期間,應勤中耕除草、澆灌,雨季加強排水,以免引起根的腐爛。多次追施薄肥,可采收1次施1次肥,施肥在采收2~3天后進行。入冬以枯草覆蓋,以保濕防寒。初春發(fā)芽前應及時澆水和追肥,促進莖葉萌發(fā)。每年春季和夏初,當幼莖長到20~25cm時,葉柄幼嫩,小葉尚未展開而呈拳鉤狀,即可采收。過晚會影響食用價值,并對來年收獲有不良影響,過早則會降低產量。采收時,可用刀割或用手掐,要盡量貼近地面。采收1次后,10~15天可采收第2次,1年可連續(xù)采收2~3次。
(責任編輯 舒丹丹)
現(xiàn)代園藝2013年2期